农历十月初一曾是新年第一天
原标题:农历十月初一 曾是新年第一天
农历十月初一 曾是新年第一天
唐代《捣练图》(局部)
《诗经·豳风·七月》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夜晚到来之前,能够看见名为“火”的星宿从西方逐渐落下。这意味着天气逐渐转凉,农历九月就可以开始缝制过冬衣裳。农历十月初一,人们得以添衣,这就是“授衣节”,也是“寒衣节”的由来。
实际上,在汉武帝刘彻确立《太初历》之前的秦汉,一直以农历十月初一作为新年第一天。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推行的是《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这种历法直到秦朝被汉所灭后,仍旧得到推行,直到汉武帝统一历法,才确立以农历一月作为正月。
孟姜女为修长城的丈夫送寒衣
虽说“寒衣节”的习俗在当代已经式微,但是众所周知的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孟姜女哭长城》,与寒衣节却紧密相关。
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各地征集数十万民夫,将秦、燕、赵三国北边的城墙连通,修筑万里长城。孟姜女与书生万喜良拜堂成亲的当日,新郎被衙役绑走,充作修缮长城的苦力。自万喜良走后,孟姜女日日盼,夜夜盼,却再也没有等到丈夫的消息。
眼看着冬天就要来了,因为担心丈夫没有御寒的冬衣,孟姜女连夜赶制了寒衣,辞别家人,踏上了千里迢迢送冬衣的路程。经过多日的风餐露宿,孟姜女终于到达长城脚下,却被告知丈夫因为无法承担过重的劳役,早已辞世。孟姜女日日夜夜于长城脚下痛哭,在她的哭声中,高大的城墙轰然倒下,露出了埋在墙里的万喜良的尸骨。
孟姜女决意前往长城送衣,就是源自“寒衣节”的习俗。农历十月初一是进入冬季后的第一天,古时就有授衣、祭祀等习俗,提醒人们寒冬就要到了。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亲人,后来逐渐发展出了为祖先、亡故亲人烧寄过冬寒衣的祭祀习俗。
古代人为戍守边关的家人捣衣
杜甫的《捣衣》中“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李白的《子夜吴歌·秋歌》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写的都是为戍守边关的家人捣衣。为何是捣衣呢?因为古时平民百姓只穿得起麻布,需要将其捶打柔软,穿在身上才舒适。现在这种麻布仍旧存在,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夏布就是这种麻布。
唐宋时期,北方生活的人们要在寒衣节这一天正式生火炉御寒,民间也会有互相赠送烧火用的炭等习俗。现在我国北方的供暖时间,大致也是寒衣节前后。
在上海也有“炉节”的说法。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因为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就要吃更多的热食了。所以上海人会在这天开炉做烧饼,头一炉的烧饼用来祭祀祖先,后来的烧饼会送给亲友和邻居,有时候大家也会围炉而坐,喝茶吃饼。
农历十月拉开了冬季的序幕,这一天,古人会以新收的稻米、谷物制作吃食,祭奠祖先,谓之“荐新”。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相关文章
-
军队重用“李云龙式”将领,谁被破格提拔?
-
民国以来十大国学大师排行榜
-
古代没有卫生纸,人在上完厕所后,用什么擦屁股?
-
儒学实践之“难”
-
关于红楼梦黛玉葬花 黛玉葬花有什么寓意
-
男子也爱美:古人是如何成为时尚达人?
-
在宋代,从“邸报”到“都进奏院”的演变,看古代新闻的一路向前
-
历史故事——北魏孝文帝英年早逝
-
顶盾龙:北美洲大型食草恐龙(体长5米/头上长有盾牌)
-
宣州诸葛笔考(上)
-
唯一造假不了的文物,科技也无法复制,专家:数清楚都能算个人物
-
“剑南春”酒名的来历
-
龙须虎榜上无名却能封神,是为了安慰姜子牙,还是顶替彩云仙子?
-
他曾弈棋“报国”,还与周总理下了一盘“共纾国难”的和棋
-
亦谈李白《赠汪伦》诗
-
专为惩罚女性所做的木马刑具:受刑生不如死(羞辱性很强)
-
打下谅山后 许世友在越军女兵营看到了这样一幕 当即大骂:无耻
-
古代皇帝的圣旨中,有3样很难模仿,难怪无人敢假传圣旨
-
达科塔盗龙:最大的巨型驰龙科(长6米/或带有飞羽)
-
艰苦奋斗、深入群众与民主监督
-
三国谋士系列之一五四:如何才能击败马超,贾诩说了四个字
-
周总理到太原考察为何留下30元人民币
-
这个朝代存在了三百年,被史书忽略,最终是一部小说使之家喻户晓
-
薛宝钗真是千金小姐?贾母用一盘饰品揭开真面目:不配跟林黛玉比
-
东汉才发明了造纸术,为何战国时就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
女人发配披甲人为奴是什么意思?
-
【党史今日】1949年8月23日,瑞金解放
-
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
“乾隆时期”的土地证长啥样?小弟缺钱花,租田给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