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1万孤军坚守西域40年,壮烈殉国时已是白发老兵

原标题:1万孤军坚守西域40年,壮烈殉国时已是白发老兵

回顾华夏历史,孤军的事例并不少。1000多年前,有一支孤军孤悬西域,被切断和中原王朝联系,面对吐蕃大军,硬是坚守了整整42年。黑发少年成了白发老人,最终全军战死,却无人投降。

正可谓:孤军守土四十载,少年白发无人还;英魂归去已千年,塞外野冢谁人知?

01 强大的巨唐

故事的开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唐的版图。

众所周知,大唐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在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领域无一不是当时世界各国中的佼佼者。

唐帝国的疆域很广,帝国最强大时期西北地区最远达到了咸海,甚至有势力范围推进到里海的说法。西南可能影响过波斯地区,向北最远到了贝加尔湖。

西域也自魏晋南北朝之后重新划入华夏帝国的版图,帝国在西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实行管辖。

也因为盛唐的文治武功,在后世被历史爱好者称为巨唐,不是大汉,不是大明,而是巨唐,一个“巨”字体现了后人对盛唐的骄傲和认可。

而唐帝国也是当时世界各国向往的国家,阿拉伯商人千里迢迢前往中原淘金,日本派遣一批批的遣唐使渡海求学。

02 安史之乱,孤军的诞生

可惜的是,盛唐衰弱的太快了。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的兵峰之下,潼关、长安接连沦陷,皇帝逃往四川。为了消灭叛军,唐帝国不得不抽调边军入卫,西域安西及北庭的大量精锐部队调回中原参加平叛。精锐一走,边塞空虚,加之当时河西的唐军忙于藩镇割据,吐蕃军队乘虚而入。

公元764年,在吐蕃的进攻之下,凉州沦陷,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兵败被杀。

公元765-766年,吐蕃又连续攻下肃州、瓜州和沙州。

至此,河西全部落入吐蕃之手。而安西都护府连通中原本土的道路也被吐蕃隔绝,无法接受中原信息和指令,也再也没有中原的援兵和补给。安西都护府也最终成为孤军,只能自力更生。

03 孤军的坚守

安西都护府守军最多时有2.4万人,安史之乱之后只剩不到1万人镇守西域。守军的指挥官是郭昕和尉迟曜,郭昕据说是郭子仪的子侄;尉迟曜,是于阗王族。史书上关于他们的记载非常模糊。

吐蕃攻下河西之后,继续围攻西域,守军压力很大,郭昕派遣一支小分队突破重围,前往长安求援。公元768年小分队抵达长安,但此时唐王朝自身难保,哪里能抽调援军去支持西域守军。

在与中原隔绝,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郭昕和尉迟曜并未投降吐蕃,一直坚守阵地。在他们内心深处,依旧相信中原王朝会重新恢复强大实力,来援助他们。面对吐蕃咄咄逼人的进攻,安西守军不知疲倦地捍卫大唐帝国的尊严。

他们始终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选择撤退,而是选择了看上去毫无希望的坚守。千年后的我们无法想象他们当时的生存条件,也无法想象他们如何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战斗。陪伴他们的只有边塞的落日和飞沙,故乡的样子或许只能在梦中安慰孤军的心灵。

孤军就这样坚守着。公元781年,安西孤军派人绕道回纥前往长安。此时唐朝皇帝已经换成了唐德宗,满朝文武听闻安西孤军仍在坚守无不震动唏嘘,掩面而泣。唐德宗在诏书中“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

然而感动归感动,唐朝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朝廷对内要对付割据的军阀,更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支援安西,只能给孤军连升七级,徒增安慰而已。

也在这一年,为了表达对大唐的忠心,安西军铸币"大唐建中”。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国号加年号的货币,被称为“魂与魄的货币”。

公元791年,北庭都护府终于失陷,大都护李元忠竭力死战,没于阵中,7千唐军全部战死。自此,安西都护府连友军也没了,彻底孤立。从下方的地图可以请吃地看出安西军被吐蕃三面包围,远离大唐。身后的葛逻禄也在虎视眈眈。

安西都护府在南疆有四座重镇——龟兹、于阗、疏勒、焉耆。

公元791年,吐蕃攻克于阗,尉迟曜抵抗到798年后下落不明;

公元792年,疏勒、焉耆也陷落。仅剩下龟兹一座孤城,遭到吐蕃的长期围攻。

公元808年,龟兹在坚守42年之后终于陷落。郭昕率领一群须发皆白的将士,战至最后一兵一卒,全军壮烈殉国。

史书记录“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充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武威郡王郭昕力战殉国,所部白头军皆没

安西孤军就是这样身处绝境,即使祖国已经衰败,昔日的荣耀和热血始终不灭。只要还活着,只要还能战斗,就要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尊严。

这或许就是真正的华夏精神吧!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