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不爱吃猪肉但为何字里都有猪
原标题:古代人不爱吃猪肉但为何字里都有猪
自西晋灭亡以后, 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经过300多年的战乱先一统于隋, 又一统于唐。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虽然是汉人, 但早已严重胡化。皇族如此, 吃得起肉的贵族、官僚们也是如此。胡人自然更爱吃羊肉, 猪肉遂逐渐没落。
因此在魏晋-隋唐时代的华北地区, 猪的饲养与两汉相比已明显下降, 与黄土高原畜牧地带的大规模养羊无法同日而语。《齐民要术》与《四时纂要》对养羊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养猪。中古文献中猪、豕、彘、豚的出现频率也远低于羊。
北宋熙宁十年 (1077) , 御厨一年使用猪肉4131 斤、羊肉43 万多斤。1079 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 其间, 他曾写了一首《猪肉颂》, 其中提到:“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显然一般富贵人家是不屑吃猪肉的。
猪肉还遭到了历代医学家的恶评:“凡肉有补, 惟猪肉无补”, “猪为用最多, 惟肉不宜多食, 令人暴肥”, “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 不可久食”。孙思邈更是指出:“凡猪肉久食, 令人少子精, 发宿病。豚肉久食, 令人遍体筋肉碎痛乏气。”
所以直到明清时期, 猪肉才迎来逆转, 成为汉族的主要肉食。
那么既然不爱吃猪肉但为何中国字里多有猪?
比如“家”这个字, 上面的“宀”是房子, 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家”, 当然希望有自己的房子才温馨, 那房子里为什么要放一只“豕” (猪) 呢?那“家”不是变成“猪窝”了吗?
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的猪, 是聪明又勇敢的。东北民谣说“一猪二熊三老虎”, 连最凶猛的东北虎都排名在猪后面呢!俗语也说“打老虎只要胆, 打野猪带个板。”“板”者, 棺材也。原来打野猪不只要有“胆色”, 还要有“舍命”的准备。如在门口挂上山猪的獠牙, 族人路过时都会肃然起敬。因为山猪不是那么好捕猎的, 它很聪明, 能识破人类的陷阱。猎狮子老虎时, 如遇猎人射箭, 狮子老虎会逃。但山猪不但不逃, 中箭后反而会拼命冲过来, 用硬嘴把人或猎狗顶得肚破肠流。所以古人在“英雄豪杰”的“豪”字里, 也要放一只“猪”, 可见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猪一胎可生十二只, 四个月可生产一次, 百子千孙, 正符合中国人“多子多孙多福气”的观念。“家”字里有“猪”, 可见证中国古代社会对“家”的期待, 希望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勇猛精进”“家业兴隆”等。所以有“猪”的“家”真好!百子千孙, 财源滚滚!
相关文章
-
文史|汉字的故事
-
甄嬛传:甄嬛二进宫后,敬妃带胧月来看甄嬛,甄嬛为何如此难过?
-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泰始律》,对后世律法的创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古代诸侯造反,为何不去攻打周边小国,只在境内范围攻城略地?
-
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天意还是巧合?
-
鹿皮苍璧与束帛加琮~从国宝与历史遗迹看中国历史③
-
淮海战役:决定国民党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
-
古代横扫天下的神秘特种兵——强到变态的大唐玄甲军
-
狂禅·侠僧:《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形象
-
峨眉龙:四川巨型恐龙(长20米/脖子是尾巴1.5倍长)
-
狂热且专业的音乐爱好者:钱学森早年的一封“美国通信”
-
五卅运动是怎么回事 五卅运动简介
-
《余生请多指教》顾魏巧借林之校的嘴,“嘲讽”了多少人?
-
开国大将中谁的资历最老?他曾是其他九人的上级,有大恩于广西
-
【黄金百问答】54.王权是如何沿着黄金方向发展的?(十三)
-
新华社怎样报道人民解放军进北平
-
东北野战军十二个纵队司令员,都是谁,他们都是什么军衔
-
周恩来如何看待死亡:了却生前事超然返本真
-
三国谋士系列之一五三:许攸真心归顺,曹营中却只有两个人相信
-
曹爽与司马懿 曹魏皇权的衰亡
-
对花朵的爱好远超五谷,黄帝时代的奇人檄父上天入地
-
西域秘史:揭秘楼兰变成废墟的未解之谜
-
汉献帝是怎么死的 受人爱戴寿终正寝(治病救人参与耕作)
-
貂蝉为什么在关羽墓?貂蝉是怎么死的(有五个版本)
-
纪念专辑 | 深切缅怀刘绪贻先生
-
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为群众办实事
-
潮汐龙:埃及超巨型恐龙(长30米/仅大腿就占1.69米)
-
讲好新的淮海战役故事
-
北宋羌族首领归顺朝廷,竟提出改姓包,只因受一个清官的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