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不爱吃猪肉但为何字里都有猪
原标题:古代人不爱吃猪肉但为何字里都有猪
自西晋灭亡以后, 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经过300多年的战乱先一统于隋, 又一统于唐。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虽然是汉人, 但早已严重胡化。皇族如此, 吃得起肉的贵族、官僚们也是如此。胡人自然更爱吃羊肉, 猪肉遂逐渐没落。
因此在魏晋-隋唐时代的华北地区, 猪的饲养与两汉相比已明显下降, 与黄土高原畜牧地带的大规模养羊无法同日而语。《齐民要术》与《四时纂要》对养羊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养猪。中古文献中猪、豕、彘、豚的出现频率也远低于羊。
北宋熙宁十年 (1077) , 御厨一年使用猪肉4131 斤、羊肉43 万多斤。1079 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湖北黄州, 其间, 他曾写了一首《猪肉颂》, 其中提到:“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显然一般富贵人家是不屑吃猪肉的。
猪肉还遭到了历代医学家的恶评:“凡肉有补, 惟猪肉无补”, “猪为用最多, 惟肉不宜多食, 令人暴肥”, “猪肉能闭血脉、弱筋骨、虚人肌, 不可久食”。孙思邈更是指出:“凡猪肉久食, 令人少子精, 发宿病。豚肉久食, 令人遍体筋肉碎痛乏气。”
所以直到明清时期, 猪肉才迎来逆转, 成为汉族的主要肉食。
那么既然不爱吃猪肉但为何中国字里多有猪?
比如“家”这个字, 上面的“宀”是房子, 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家”, 当然希望有自己的房子才温馨, 那房子里为什么要放一只“豕” (猪) 呢?那“家”不是变成“猪窝”了吗?
其实在古人心目中的猪, 是聪明又勇敢的。东北民谣说“一猪二熊三老虎”, 连最凶猛的东北虎都排名在猪后面呢!俗语也说“打老虎只要胆, 打野猪带个板。”“板”者, 棺材也。原来打野猪不只要有“胆色”, 还要有“舍命”的准备。如在门口挂上山猪的獠牙, 族人路过时都会肃然起敬。因为山猪不是那么好捕猎的, 它很聪明, 能识破人类的陷阱。猎狮子老虎时, 如遇猎人射箭, 狮子老虎会逃。但山猪不但不逃, 中箭后反而会拼命冲过来, 用硬嘴把人或猎狗顶得肚破肠流。所以古人在“英雄豪杰”的“豪”字里, 也要放一只“猪”, 可见它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猪一胎可生十二只, 四个月可生产一次, 百子千孙, 正符合中国人“多子多孙多福气”的观念。“家”字里有“猪”, 可见证中国古代社会对“家”的期待, 希望是“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勇猛精进”“家业兴隆”等。所以有“猪”的“家”真好!百子千孙, 财源滚滚!
相关文章
-
【边疆时空】王义康|唐代周边内附诸族赋役问题探讨
-
他贵为开国少将还做过省委书记,却向自家保姆借钱,只因太廉洁
-
《上将洪学智》1月21日登陆央视再现开国上将“四起三落”的传奇人生
-
历史解密岳飞周亚夫 治军严谨死于非命
-
“宣城画派”的前世今生(三)——宣城画派形成的经济因素
-
中国土木建筑文化中,为何闽南却盛行石制建筑?答案:海上丝路
-
四川治水第一人并不是李冰父子
-
他是“华北雄狮”的第一任军长,歼敌15万,俘虏国军将级军官18名
-
《浪漫满屋》播出17年,里面的演员有人已经去世,有人收获幸福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之死:凄凉?风光?
-
“南人嗜咸,北人嗜甘”,古人这脑洞怎么开的?
-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他机智夺取和氏璧(不惧秦王)
-
老一辈革命家的春节轶事
-
诸葛亮为什么敢自称“卧龙”,龙在古代难道不是皇帝的象征吗?
-
魏晋南北朝时,这道“美食”因大战而成名,如今是南京人最爱
-
【荐读】周恩来:严守机密的光辉典范
-
成吉思汗时代的哈剌鲁人——以海押立、阿力麻里地区的哈剌鲁人为中心
-
慈禧太后竟是卖国贼?慈禧太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
秦国的第一次崛起:秦穆公何以靠着五张羊皮强国
-
古代一斤是16两,其中暗藏大智慧,谁敢“缺斤少两”后果很严重
-
唐代“恶钱”:政府部分认可的假币,为什么又要严厉打击?
-
“冬至大如年”不可能是古代民谚,帝王时代这算谋反
-
溥仪为何性无能 溥仪怎么死的
-
甘肃馆藏精品丨妆金纱残片
-
从“强汉盛唐”,到“闭关锁国”,对中华文明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
古代接生方法揭秘 竟然是靠鞭打加快分娩
-
是谁首揭汪精卫叛国丑闻?新闻勇士严怪愚
-
北伐战争还没开打,皖系军阀怎么就衰落了?
-
唐代诗人元稹悼亡诗悲切感人流传至今,原来他对妻子的眼泪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