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狂禅·侠僧:《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形象

原标题:狂禅·侠僧:《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形象

稽文甫的《晚明思想史论》中有提到:“当万历以后,有一种似儒非儒,似禅非禅的‘狂禅’运动风靡一时。这个运动以李卓吾为中心,上溯至泰州派下的颜何一系,而其流波及于明末一班文人。”王门后学逐渐与禅宗相通,对于当时文学与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晚明被认为是“狂禅复兴”的一个时期。

王门心学就与禅相通之处颇多。阳明先生“出入佛、老者久之。”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它讲求在致良知的过程中本体并重,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但发展的后期王学左派逐渐淡化了王门心学的核心观念致良知,而专门关注“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将良知看成是人自然的天性。王学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有云:“圣人之道无异于有性日月,凡有异者皆谓异端。”

王学左派讲求将人性中伦理纲常的成分掏空,它讲求自然的行为,这其实己经与禅宗的理念十分接近,但是在处世方式上“狂禅”派讲求积极入世,与禅宗的出世观念相悖。在狂禅复兴时期佛门有许多如鲁智深一般怀着入世观念的“侠僧”,达观禅师就是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

李卓吾与金圣叹这两位《水浒传》最重要的点评者都生活在“狂禅”复兴的时代。其中李卓吾更是那个时代狂禅之风的代表人物,所以他们对于《水浒传》的评点必然会带上时代思想的印记。

鲁智深这个李卓吾和金圣叹都十分喜爱的人物身上的确有很多方面切合当时的“狂禅”思想。而且受阳明心学的影响,当时思想界开始打破对于醇儒风范的追求,崇侠之风日盛。而鲁智深又是一位真正的侠客,袁本称其为“英雄禅客”,这个评价十分精当,即说明了他出家人的身份,也表明了他积极入世的态度。其实鲁智深和很多高僧一样,超越了所谓出世与入世的身份,以出家人的身份行济世救民之事。

1、

鲁智深除了一出场是一个军官的身份,到后来因为救人变成了一个通缉犯外。他在五台山文殊院智真长老的手下剃度出家以后都是以一个和尚的身份出场,他的绰号也是花和尚,也证明了他的和尚身份,所以说在《水浒传》中鲁智深绝大多数时候是以一个佛教徒的身份出现。

鲁智深虽然不守戒律,喝酒吃肉,但是一个佛教徒的身份应该是出世的。不过相较于讨论鲁智深的身份,不如讨论他的精神境界的变化。毕竟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并不是自己自愿的,实在是因为自己通缉犯的身份走投无路,由赵员外指引的唯一出路。

可以说此时的鲁智深虽然身份是和尚,但是心灵却还没有皈依佛门,在现实中这样身心不一例子比比皆是。不过智真长老早就预料到鲁智深的结局,最后会真正顿悟,身心都会饭依佛门。“上应天心,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

至于鲁智深心灵开始皈依佛门,这是从解脱缠缘井开始。第九十九章有:“和尚又笑道:‘上至非非想,下至无间地,三千大千,世界广远,人莫能知。’又道:‘凡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地狱天堂,皆生于念。是故三界惟心,万法惟识,一念不生,则六道俱销,轮回斯绝。’洒家听他这段话说得明白,望那和尚唱了个大偌。那和尚大笑道:‘你一入缘缠井,难出欲迷天,我指示你的去路。’”

这时的鲁智深己然顿悟,心灵己经开始走向佛主,只等完成自己在俗世的使命。《水浒传》的第一百一十九回写了鲁智深最后的结局,印证了智真长老的倡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鲁智深在杭州六合寺听见了潮信,想起了智真长老的倡语,便圆寂了,回到了佛主的怀抱。才彻底完成了自己出世的身份。

2、

鲁智深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后,以和尚的身份一直到最后六和寺圆寂。鲁智深和一般的僧人不一样,他从来没有学会过参禅打坐,而且还喝酒吃肉,杀人放火,而智真长老却两次说他将来会正果非凡。

事实也是鲁智深最后在六和寺坐化,是为数不多得到善终的梁山好汉。鲁智深身为和尚,他的行为无疑反映了他是怀抱着入世哲学的。他是梁山好汉中能给予温暖的人物,这种温暖源自于他毫不计较利益的除强扶弱,救苦救难。

这与佛家普度众生,舍己为人的理念是契合的。

他不计较个人利益的救助素不相识的金氏父女以及在瓦罐寺铲除崔道成、邱小乙救助寺院的僧人,这与隐居在深山古刹中的苦行僧有很大的不同。李贽评价其为“仁人、圣人、勇人、神人、罗汉、菩萨、佛。”

其实生在佛门心怀天下的高僧有许多。李贽本人就是一个出家人,但是他的行为和传统的出家人有很大的区别。他喝酒吃肉,调戏优旦,夜至寡妇之门,可以说完全没有把出家人的行为规范放在眼里,在李贽眼里所谓的佛性与具体行为没有直接的关系,真正的佛性是看人的行为是否符合佛门要求的普度众生,舍己为人的理念,李贽的思想便是把出世与入世的界限模糊了。他甚至认为孔子“虽名为在家,实终身出家者矣。”

身在佛门却一直怀抱济世救民愿望的出家人何止李贽一人。明末四大禅师之一的达观禅师便一生都致力于救民于水火之中。《紫柏老人集》记载:“性耽山水,生平运行鸟飞,一钠无余,无容足地,严重君亲忠孝之大节”。达观称自己有三大负“老憨不归,则我出世一大负,矿税不上,则我救世一大负,《传灯》未续,则我慧命一大负。若释此三大负,当不负走王舍城矣。”

最终达观禅师因为抵制矿税,下入大牢,后囚死狱中。晚明末期因为多方战事,明朝国库空虚,神宗开始向全国征收矿监税,而当时的南京太守因抗税而被捕入狱。

当时身在庐山的达观听到消息后十分气愤,毅然赴京营救吴宝秀,后得罪朝中权贵,在万历三十一年的“续妖书”一案中被捕下狱,最后死于狱中,用自己的生命履行了自己的誓言。

达观可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出家人,他没有消极避世,而是以佛家的慈悲之心普度众生,救民于水火之中,这恰恰契合当时“狂禅”思想,可以说达观禅师的精神境界是超越出世与入世的。

在鲁智深身上也体现着这种“狂禅”思想,因为他的行为也是超越出世与入世身份的。从离开五台山后路过桃花村救助刘太公的女儿,再到瓦罐寺铲除无恶不作的崔道成和邱小乙,到大闹野猪林救下林冲性命,这都表明了鲁智深心中的救民思想。

但这样靠一己之力能救助的终究是少数,于是鲁智深跟随宋江征辽,征方腊并且杀夏侯,擒方腊,可以说是屡立奇功,希望把众生从苦海中解脱出来,他与一般的和尚苦修自己以求解脱不一样,他求得是众生的解脱。

只是鲁智深在行侠仗义,济世救民的路上越来越困惑,在这个黑暗的世界,作恶的人太多,需要救助的人也太多,单靠鲁智深等几个人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最后坐化六和寺颇有禅意的结局,也是表示鲁智深了悟以后的无牵无挂。

撰稿/立源【读史品生活】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