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原标题: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古代打仗粮草问题十分紧急,主要是因为供给的减少和消耗的异常增加。
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不打仗也要吃饭是对的,但是不打仗有人种地,而一旦打起来仗,就没人种地了,而且一打仗就会产生无业流民!
首先是战争必然征兵,征兵必然导致务农人口的减少!在真正的大仗面前,常备部队根本经不起战争的消耗,要知道前线的人都是几万几万的死的,这些人死之后,兵员怎么补充?我们拿大家熟知的长平之战举例,按史书的说法,秦赵双方投入的有生兵力达到80万以上,而这80万是什么人呢?精壮年男性,这些人是打仗的主力部队,更是务农的主力部队,这些人有多少是战时征发过来的呢?长平之战将80万精壮年束缚在战争前线,试问谁来种田啊?没人种田谁来提供吃的啊?
其次是古代农业生产力低下,国家的存粮在战争初期很快就会消耗殆尽。战国时期孟子有这么一句话“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可见农业生产的脆弱和低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大量的饥民。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战国时期每亩田的产量只有不到一百斤斤左右的粮食,这还是好收成的情况。那时候亩相当于现在三分之一亩,一石相当于现在五分之一石。根据李悝的说法岁收亩一石半,也就是三斗粮约和40斤。所以李悝要尽地利之教,使每亩地多产三斗六升,也就是82斤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数年来积蓄的粮草,会因为长平之战这样的规模的一次战斗消耗殆尽。战争抽调走大批劳动力后,必然造成后方粮食产量不足,这些留下的老弱病孺,生产出来的粮食能够做到自给自足已经非常困难,要知道当时的生产工具及其粗糙,如果你见过用牛耕田的地方,你就会了解古代人民种田的难度之大!
然后是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大兵所到之地,往往伴随着人民的逃串。大批民众的逃串导致粮食生产再次下一个台阶,这逃串的饥民还要受到国家的照顾为其供给粮食,不然饥民就会演变成盗贼,在国内没有开战的地方进行破坏,再次威胁农业生产。还是以长平之战为例,上党郡数十万人民投靠赵国,这些人如何解决,留着就要养。这就造成,赵国在其后方缺缺少劳动力的情况下,再为难民提供救济!消耗异常增加。
消耗为之增加,供给为之减少,那里来的粮草?所以题主的问题就变成了,打仗的时候“何不食肉糜”的问题!
最后粮食匮乏之后,国家打仗必定要征收粮食,怎么征?强征,人民都快饿死了强征必然导致国内混乱,向大户买,就会造成大户坐地起价,从而导致国家财政枯竭。就是孙子兵法说的“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公家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为了解决梁草问题,兵家有两种做法:一是扩大生产,就是屯田制,在部队所到之处进行屯田,增加粮食供给。二是取粮于敌,就是攻入敌国,掠夺敌国的粮食。这也是为什么孙子兵法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
所以战争讲究的是兵贵神速,在存粮和常备军经得起消耗的情况下解决战斗,一旦成了拉锯战兵源和粮源就会成为问题!
相关文章
-
林则徐虎门销烟发生在哪一年?1839年6月3日(共23天)
-
这是武松人生中最大的污点!血溅鸳鸯楼,这6个人绝对是冤死!
-
追寻果洛和平解放的那些往事
-
宋徽宗身边“大师们”的神奇预言:北宋之亡音!
-
皇帝大赦天下,这十种重罪却不在被赦免的范围
-
未解之谜:清朝的毁灭是否与迷信有关
-
赵鼎新: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
-
秦始皇一共有几个儿子:23个(扶苏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
-
他贵为开国少将却性情温和,答应基层干部的事,绝对都能兑现
-
理理恩龙:欧洲小型恐龙(长5米/带有两片半圆脊冠)
-
白垩纪的海洋掠食者,矛齿鱼(身长1.5米以鲨鱼为食)
-
看似疯癫实则神仙,有人想迁移祖坟,他一席话助人于无形
-
雅雨书屋闲话水浒:洪太尉放出“天罡地煞”该褒还是该贬?
-
杜文玉:高力士为李白脱靴事质疑
-
古田会议铸军魂
-
见识:消灭“村霸”,恢复“乡绅治理”模式可行吗?
-
山海经:此国之人都是从蛋里破壳而出,明明是人为何要卵生?
-
史上死得最悲惨的帝王,年仅16岁,就被凌迟1003刀毙命
-
包拯死亡之谜 包拯到底是中毒身亡还是自然死亡
-
史上最成功的陪嫁丫环,小姐成了嫔妃,她从丫环逆袭成一代贤后
-
过度解读还是真有可能?《桃花源记》另外两种解读令人毛骨悚然!
-
皇帝下葬后,封闭地宫的最后一位工匠是怎么走出来的?
-
【独家】你我的根,都在这里
-
历史上的李白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侠客,堪称大唐第一古惑仔
-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广东省第一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
-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知行合一(明代著名的哲学家)
-
一个外国人拍摄的北洋时代,国门已经打开,百姓依然贫穷
-
隋朝宣华夫人同侍父子两代帝王之谜:宣华夫人是谁
-
少林寺两位开国将军?他们是少林寺和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