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中提琴的个性丨聆听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原标题:中提琴的个性丨聆听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中提琴的个性丨柏辽兹《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柏辽兹丨我终生记得,音乐给予我最初的滋养——那片至爱至善的天空!

也许是《幻想交响乐》的光芒太耀眼,把柏辽兹的其他杰作掩盖在黑暗中。 相比《幻想交响乐》的人见人爱,《哈罗尔德在意大利》(Harold in Italy)更象是第二眼美女,在反复聆听中,我越来越被它忧郁的、浪漫的、思考的独特气质和个性所吸引、所感动。

中提琴与乐队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柏辽兹他的《幻想交响乐》获得巨大成功后,一直追求的哈丽特却仍然是对他不理不睬,只好怀着一颗受伤的心开始了他的罗马之行。虽然意大利之旅很成功,但免不了对哈丽特的深深思念。返回巴黎后,他的求婚居然成功。《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就完成于他和哈丽特的蜜年1834。大部分乐思大概早已形成于他的意大利之行中,却有两个机缘造就了这部作品的独特性:

  1. 帕格尼尼获得了一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中提琴,委托柏辽兹为这把名琴写一首中提琴协奏曲。作品完成后,帕格尼尼很不满中提琴大段大段的休止,因为站在台上呆头木脑等待乐队绝对不是帕格尼尼这样的大牌能够忍受的。不过财大气粗的帕格尼尼还是付给柏辽兹2万法郎作为酬劳,尽管他从来没有演奏过这部作品。
  2. 当时风行的拜伦的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给了柏辽兹创作这首作品的灵感。拜伦的诗作,描写贵族青年哈罗尔德因憎恨腐朽的贵族生活而出国游历。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不是《幻想交响乐》那样的革命性的作品,但却因为其独特性而成为交响乐文献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在一首交响乐中选择一种独奏乐器,而且是很少用于独奏的中提琴,是很新鲜的。虽然这是应帕格尼尼要求,但或许正是这种低调忧郁浪漫思考性的乐器恰好契合了柏辽兹作为一个冷静旁观者和浪漫思考者的心境。另外,一个固定乐思差不多由独奏中提琴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是乐器人格化的大胆探索。那把中提琴就是哈罗尔德,也是柏辽兹本人。固定主题不为环境的变化而随波逐流,甚至显得有点固执。柏辽兹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他当时的想法: “写一系列由乐队演奏的场景,而中提琴在这里应该像一个闲不住的人那样,参与其间,而又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把中提琴用于我在阿布鲁齐山区漫游的诗意盎然的回忆之中,我要把这个乐器当作一个忧郁的梦幻者,就像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尔德》的风格”。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我们都是“哈罗尔德”。面对纷扰的万千世界,我等凡人虽然无法改变现实,却也可以守住自己的个性、坚持自己的理想或幻想而超然于世,就象那把有个性的中提琴。

作品共分4个乐章:

  1. 哈罗尔德在山中悲伤、幸福和欢乐的场景。乐队引子之后出现的是中提琴忧郁的主题。

  2. 唱着晚祷歌的香客的进行曲。“巡逻”式进行曲,香客队伍从远到近再逐渐远去。

  3. 一个阿布鲁齐山民为他的情人所唱的小夜曲。

  4. 强盗们的宴饮,往事的回忆。在两个狂野而灿烂的塔兰泰拉舞曲式的插段间,乐队重复前三乐章的一些片断。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