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87版红楼梦对细节的追求,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

原标题:87版红楼梦对细节的追求,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

提起87版红楼梦,总离不开这两句赞美之词“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经典”。如果说不可逾越的经典,像央视版的《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也完全当得起。但是“中国史上的绝妙篇章”唯独87版红楼梦配上的这样的溢美之词。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87版红楼梦几乎是把原著小说以最真实最接近的状态搬上了荧幕,甚至可以说87版红楼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这是其它三部名著达不到的。尤其在细节的处理上,87版红楼梦更是独具匠心。像86版西游记,重播率都破吉斯尼世界纪录了,但是如果原著小说相比较的化,电视剧西游记对小说西游记美化了不少。如果我们熟读西游记的话,再看86版西游记电视剧,就会明白,小说里唐僧的内心阴暗和孙悟空面目可憎,在电视剧中,几乎上被淡化到没有。最主要的是师徒一路上的矛盾,被忽略不计,当然这是导演有意为之的。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是对于原著的敬畏心,远远没有红楼梦那样重视。

比如红楼梦第一集苏州的十里街,卖糖粥、馄饨的骆驼担、卖虎丘的泥人、卖桃花坞的年画等等,这些细节的东西小说本来是没有的,但是87版红楼梦剧组丝毫不敢掉以轻心,那些年画是苏州刺绣研究所,珍藏的乾隆年间的木板桃花坞年后,绣品、帐沿、荷包等等也都是康熙、乾隆年间的文物。

甄士隐抱着女儿看泥人,这是苏州博物馆里清代前期的虎丘泥人,并且是由馆中一位会捏泥人的老先生充当临时演员。所以红楼梦很随意的一个镜头,其实都藏有文化的底蕴,虎丘泥人在红楼梦里是有描述的,如六十七回中“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又有在虎丘山上作的薛蟠的小像,泥捏成的与薛蟠毫无相差”

当甄士隐抱着女儿来到和尚的面前时,让女儿拿铜钱扔进和尚的铜钵中,当然是讨个吉利,最后甄士隐在和尚的衣角放了一小块银子,顿时引起围观群众的议论,连老和尚都忍不住偷偷瞟了一眼。像现在的古装剧,里面的人物一出手就是金元宝银元宝,这完全是胡说八道的。在明清时候,老百姓买东西,主要是靠铜钱交易的,连一小块银子都不常用,更何况元宝了。所以从这一个镜头,就可以让观众明白,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状态。

中秋节的时候甄士隐摆设螃蟹宴,邀请贾雨村赏月。拍这段戏的时候好像是在四川,螃蟹是空运过去的。螃蟹宴拍了两次,第一次螃蟹宴比较简单,没有体现出古代人对吃的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所以就删除了,又拍了第二次螃蟹宴,我们的先人对吃螃蟹是非常讲究的,如何喝茶有“茶道”一般。吃螃蟹得用蟹八件,我也是从红楼梦这一集的螃蟹宴中,才得以知道,蟹八件这个玩艺。由此也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87版红楼梦剧组之所以十分谨慎,如履薄冰,不是害怕普通观众挑毛病,而是害怕真正懂的人鄙视。正是有这样的敬畏之心,所以在任何的细节上都不敢马虎,不敢松懈。诸如此类的细节,数不胜数。如黛玉刚下轿,周瑞家的搀扶黛玉的手,据化妆师杨树云老师说,为了让林黛玉的手惊艳荧屏,给那只手化妆就花了两个小时,放在今天我们根本就想象不到。因为今天的观众只在乎演员的脸。

在第二集里有一个细节,就非常有深意,当贾雨村判官的时候,他头上的明镜高悬,镜头里出现了两次,但是镜头给的全部是斜的,不正。这样的寓意,应该不用我多言了吧。再来说第三集里的一个细节,或许很多观众都没有认真留意,第三集刚开始,先出现的画面是一个汉子牵着一头驴,驴上坐着一个女人,然后和刘姥姥领着板儿迎面走过。作为观众我们就要问了,为什么导演和编剧要设定这样一个画面呢,当然是有寓意的。牵着驴的汉子,可以理解为长大后的板儿,坐在驴上的农妇可以理解为巧姐。在87版红楼梦中,关于巧姐的结局,基本上是符合曹雪芹的构思,即刘姥姥在青楼中救出了巧姐,那么巧姐最终也会嫁给板儿为妻,在小说里巧姐的判词上的画“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从画上的内容可以看得出,巧姐沦为农妇。所以第三集的开场镜头,已经伏下了板儿和巧姐的命运。

真正让我觉得87版红楼梦对细节的追求,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是在第四集薛宝钗的闺房里,贾宝玉来探望宝钗,墙上挂着四幅字,我相信作为普通观众,我们都不会去留意那四幅字上面的内容,当然也看不清楚。不过有朋友把那四幅字的内容给说了出来,分别是四首唐诗,从右到左是“汉宫曲”、“婕妤怨”、“思君恩”、“春情”,诗的内容,无一例外的都是在形容薛宝钗的日后生活,她和贾宝玉的悲剧婚姻。末,以宝钗屋内的四首诗名,结束本篇“思君不见君,空余婕妤怨,一首汉宫曲,春情又何年。”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