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个人到底吹的是啥?
原标题:“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个人到底吹的是啥?
考试默写古诗,唐代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上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芦管”中的“芦”被相当一部分学生写成了竹字头。
这个怎么办?我不习惯罚抄,因为觉得那样做太low,缺乏智慧含量。还是要想办法要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把来龙去脉讲清楚。于是,动手查阅相关资料。
芦管:乐器名。以芦苇的茎部制成的乐器,是胡人吹奏乐器的一种。
“汉典网”中关于“芦管”的这个解释和我原有的认知不谋而合,而且,恰好就是举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于是,我开讲了。
很多同学把“芦管”的“芦”写成了竹字头,显然,是对这个词语不理解。所谓芦管应该是以芦苇的茎为原材料制成的简单乐器。我老家在北方,那个地方少有芦苇,但春天到来时,小孩子会把刚发芽的杨柳的枝条里面的芯抽出来,留下外皮做成简单的哨子,可以吹出声音来。
我们看“芦”和“苇”都是草字头,因为芦苇是草本植物,所以用草字头。
在我们曾经学过的,或者一些比较熟悉的诗歌中,也有“芦”这个字,比如:
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中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里的芦芽就是芦苇的嫩芽。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中的黄芦就是一种芦苇。
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中有:“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胡令能的《喜韩少府见访》中有“儿童不惯见车马,走出芦花深处藏。”
芦苇是比较常见的植物,所以在很多古诗中都有出现。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很多人误以为芦苇花下所丛生的白毛是芦苇的花,古人也这么认为,其实它只是外观似花,并不是真正的芦花。
讲完这些,我有一点儿小小的得意,甚至觉得挺完美。因为这个讲法坚持了我在讲解错别字时一以贯之的原则,坚持从字源着手,从语境着手,尽力给学生讲明白,而且还要做到温故而知新。
但是,得意没多久,事情就发生了翻转。在批改学生交上来的错别字诊断书时,发现有一个学生在分析“芦管”中的这个错别字时,引用了这样一段资料。
芦管,起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篥,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
这个资料哪里来?上网查一下,原来是“百度百科”中有专门的词条。我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认定“汉典网”中关于芦管的解释可以接受,就没再关注其他资源中关于该词的解释。
顺着这个百科词条看下去,冷汗就要快下来了。
芦管管身竹或铜制,竹芦管用当地“菁竹”制作,长约19厘米左右,开七孔,上端装一芦苇制簧哨。
这个简介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芦管这个乐器虽然利用了芦苇作为原材料,但显然芦苇不是主体,而主体是竹子所做。而且,简介中特别说“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
最后,该词条还补充了白居易的《听芦管》一诗,作为证据。“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
这么说,难道是我讲错了?细细琢磨一下,还真有可能。
理由有二:
一、如果仅仅是芦苇的茎部制成的简单乐器,可能发出的声音不会很大,不会传播得很远,可能不会“不知何处吹芦管”,就造成“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效果。即使“尽望乡”有一些夸张的因素,但总得相当数量的人能听到吧。
二、以经验来说,用芦苇的茎部制成的简单乐器,一般声调比较轻快单一,不可能吹奏出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
然后,再细琢磨,发现问题越来越多。
题目是《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什么诗句中却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了,这个“笛”和“管”什么关系?
是像教材下面对该诗解释的那样,“芦管”就是“芦笛”吗?两者是同一种东西吗?那诸如芦笳、胡笳、羌笛、羌管等在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乐器名称,它们各自又是什么样的乐器呢。
既然芦管是竹子所制,为什么偏偏又叫芦管,难不成是有意为难我,让我在字源上不给学生解释还好,一解释学生会反而更迷糊。
……
带着这些问题再研究,查阅各种资料,又和语文组新来的研究生毕业的小马老师讨论,她又非常热心地给我提供了很多资料,于是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原来在我提出这些问题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对此做了专门的深入的研究和考证。
大致梳理一下,得出这样一些结论。
1.历史发展过程中,乐器名称同质化的倾向越来明显。诗人在诗作中这些乐器的名称常常可以通用。诗歌中常常出现两种乐器名称指代同一件乐器的现象。大约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把什么吹长号,吹短号,吹圆号,甚至吹喇叭,吹唢呐之类的统统称之为吹号是一样的。
2.如果细致区分,芦管,芦笳,芦笛等等,又有不同材质制作的差异,有不同工艺的差异,而且不同时代又各有发展变化。所以从名物学的角度来说,教材上将“芦管”解释为“芦笛”实际上并不确切。还不如不解释,直接就说“芦管”就好。
3.古人“芦”和“竹”可以互称。“芦”和“竹”在形态上相近,大约古人认为它们属于同一种类,而且,现在也有芦竹这样一种植物。
当然,在所查阅的各种资料之中,也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只能依据个人的判断择善而从。
其实,在更深入探究“芦管”是什么乐器之前,我在查资料时,就有很多新的收获,新的发现。
比如:
“芦芽”到底是芦苇的嫩芽,还是像某些工具书或者网上资料中说的就是“芦笋”。虽然时常吃芦笋这种蔬菜,但是真的还是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不知道它是怎么样一种植物。
“黄芦”是一种芦苇,还是一种类似于今天说的“黄栌树”这样一种木本植物,“地低湿”和“黄芦苦竹绕宅生”有怎样的物候上的关联。
“枫叶荻花秋瑟瑟”中很多注释将“荻花”直接解释为“芦花”,那“荻”和“芦”又有怎样的异同呢,再进一步说,“蒹葭苍苍”中的“蒹葭”又和芦苇有什么关系呢。
“芦”本来是形声字,声旁是“卢”,但为什么现在写成了“户”,类似的还有驴、炉、庐等,真正以“卢”为声旁的诸如栌、鲈、泸、胪、垆、鸬等,两者之间的差异何在,汉字简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问题。
“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作者依据怎样的经验做出的判断,这句话和前一句“蒌蒿满地芦芽短”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呢?
如果我们通常理解的芦苇的白毛不是真正的“芦花”,那真正的芦花又是什么样的。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更进一步明确了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特质,能够演绎不同风格的乐曲,由此更深刻地理解了相关诗词中的音乐与诗词主旨的关系。
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牵牵连连,枝枝节节,就像是鲁迅在百草园中拔何首乌的根一样,虽然没有找到一块像“人样儿”的,但这个过程就足够好玩儿,足够不亦乐乎。
如果不是为了想办法给学生讲得更清楚,我自己在读这些东西的时候,很可能就滑过去了,不会深入琢磨思考。为了这一个字,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求助大学同学,求助生物老师,求助同事,花费了十几小时的时间。正是这个过程,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教学相长”。
我所查阅的这些资料,收获的这些内容,都要讲给学生吗?
当然要讲,但不是全部都讲,不是事无巨细地讲,而是要有选择地讲。既然之前关于“芦管”的问题讲错了,就要纠正过来。
我先带着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怎么讲的“芦管”,为什么“芦”必须写成草字头,而不是竹字头。大多数学生都记住了。我话锋一转,告诉他们这个理由虽然看似完美,但是我讲错了。听我这么一说,学生都大吃一惊。
接下来我简单地给他们梳理了一下我最近在查找资料过程中的种种收获,并由此着重分享了我的一些心得。
我是想让他们把我所了解到的这些知识都记住吗?不,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拿这个举一个例子,告诉他们如何发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要满足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回答试卷的提问,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彻底解决的,要学会和问题和平共处,要学会带着问题前进。
很多时候,得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并不最重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更重要,在这个思考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更重要,唯其如此,才能够将学习引向深入,这是有内驱力的主动的学,而不是依靠外力的被动的学。
然后,我又给他们分享了一首诗。
彩蝶双起舞,
蝉虫树上鸣。
明月当空叫,
黄犬卧花心。
传说这首诗是一个秀才所作。当年王安石看到之后,读了前两句觉得不错,但读了后两句,不禁哑然失笑。怎么回事?明月怎么能会叫,黄犬那么大的动物怎么能躺卧在花心之中,显然狗屁不通嘛。
于是,王安石大笔一挥,将后两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这样一来,文意就彻底理顺了,明确了。修改之后,王安石也觉得很得意。
然而,事情又发生了反转。
很久之后,王安石去了秀才所在的地区,偶然间发现,原来,当地有一种名为“明月鸟”的小鸟,叫声很清脆,还有一种名为“黄犬虫”的小虫子,常常伏在花蕊之中。
原来不是秀才错了,而是王安石错了。王安石在这件事上因为先入为主,也因为见识有限而犯了错。
最后,我告诉学生两个道理: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当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尝试着去解决一个问题时,要有意识地查阅各种资料。但又不能查到了资料就轻易地相信,要多个不同的资料对比确认,要择善而从。
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
不要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说什么都当成对的,老师也有错的时候。老师能教给学生的绝对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相关文章
-
金正恩十大不为人知的秘密:条条让人感到惊讶!
-
晚清日本浪人伪造中国货币惊天大案 花样繁多防不胜防
-
巨型植食恐龙:朱特龙 体长15-20米(发现于英国怀特岛)
-
“切尾巴”战役: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
-
李白:誓死守护党的秘密电台
-
1950年的台湾老照片:赤脚的挑夫,贩卖香烟的少妇...
-
揭秘古代如何对待出轨女人 用刀捅女人下体致死
-
湖南“鬼崽岭”:被阴兵石人把守,专家冒险深入,发现一世界奇迹
-
开国女上校今年96岁,丈夫是开国大将,8个子女全是国家栋梁
-
2003年,山东男子海边捡块奇石,专家估价1.5亿,现在呢?
-
历史解密新闻勇士严怪愚 报道了汪精卫叛国丑闻?
-
解密明清太医院:给皇帝看病的不一定是御医
-
冥河龙:北美洲小型食草恐龙(长3米/长相怪异似羊似鹿)
-
支持与反对争论不下,周恩来为何同意挖掘明皇陵
-
美国最高法院前立着三尊雕像,其中还有个被鲁迅大加批判的中国人
-
黄永胜妻子:曾是铅球运动员,后成上将夫人,晚年离婚因祸得福
-
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怎样变成后世传说中圣贤的?
-
为啥广东人的食谱格外宽?
-
被时代遗忘了的抗战国家元首
-
明清蒙古历史汉籍中被称为“三娘子”的究竟是何人?
-
揭秘蒋介石圈定55名“中国领导人”暗杀对象名单
-
孟婆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连阎王也要敬她三分!
-
恩霹渥巴龙:南非小型恐龙(长1.2米/最原始的似鸟龙)
-
诸葛亮的2大“法宝”,一件失传,另一件为李世民,打下半壁江山
-
关于成立“炎黄一家亲联谊会”的倡议
-
畅行天下(王晖)文章:点翠考
-
唐朝的诗人为何都是武林高手?
-
【城市记忆】全国劳模张子富:煤炭战线的一面旗帜
-
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