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尾巴”战役: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
原标题:“切尾巴”战役: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
新华社西安8月8日电题:“切尾巴”战役: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
新华社记者刘书云、李浩、蔡馨逸
8月的陕北吴起县草木繁盛,胜利山上游人如织,山顶一棵枝繁叶茂的杜梨树,一如84年前那样,静静看着洛河水汩汩流过。彼时,它站在“切尾巴”战役临时指挥所旁,见证了中央红军为了不把敌人带进陕北苏区,击败尾追敌骑的战斗。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刚到陕北吴起镇,尾追的国民党骑兵团就已到了苏区大门口。党中央连夜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分析敌情。
“两条腿打四条腿,怕是开玩笑。”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汤彦宜介绍说,因为敌人的骑兵师装备精良,有些干部一开始不主张打,认为经过长途行军很是疲惫,对当地情况又不熟悉。但是党中央大多数同志是主张打的,他们认为,一定要在这里打,绝不能把敌人带进苏区。中央红军已经到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有了群众基础,且之前有步兵打骑兵的经验,所以有把握一定能打胜仗,给陕北人民送一个见面礼。
“那时红军战士穿得很少,群众都穿棉衣了,他们还是单衣,还有穿半截裤的,大部分穿茅草鞋。”吴起县倒水湾村民张新说,爷爷张宪杰曾给中央红军提供了做饭的水缸,刚刚抵达陕北苏区的红军战士早已疲惫不堪,装备补给严重匮乏。
10月21日,战斗前的黎明静悄悄,红军队伍按此前部署,在头道川、二道川、三道川以及平台山(今胜利山)等地设伏,对敌形成合围之势。战斗的指挥所设在平台山顶的杜梨树旁,可俯瞰各道川战事。
战斗7时全面打响,中央红军采取分块切割、相机包围的战术,战斗进行到9时许,共击溃国民党骑兵4个团,毙伤敌军数百人,俘敌200余人,同时缴获大量战马、重机枪等武器装备。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战斗结束后,毛泽东为彭德怀赋诗一首,彭德怀看了后,把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并退还给毛泽东。
中央红军为何能在兵乏马困之际,打赢“切尾巴”战役?这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密不可分。
“为了支援中央红军,当地群众不分白天黑夜集中大批粮食和生活用品,驴驮人背,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形成了多个川流不息的送粮大军。”吕军是吴起县革命纪念馆老馆长,他说,当地百姓看到中央红军战士在陕北寒冷的时节依然身着破旧单衣,就组织上百位毡匠为中央红军赶制了一批毡衣和毛被套,许多妇女也放下家中的活儿连夜为中央红军精心制作衣服、鞋袜。
至此,中央红军切掉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这场胜仗是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也是中央红军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仗。为了纪念“切尾巴”战役的胜利,当地群众将平台山改名为胜利山。(完)
相关文章
-
老话: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下半句才是精华,却少有人知
-
史上唯一让曹操落泪的神秘女人竟是风尘女子来莺儿!
-
前苏联与现俄罗斯地图 苏联俄罗斯版图对比
-
犹太人高智商原因:有三点(注重教育很重要)
-
中国不是狮子产地,为何人们却将狮子奉为“瑞兽”摆放在门口?
-
古墓出土一部古书,作者是姜子牙,专家翻译完全书却不敢公布
-
刘端端,一个让人心疼的男人
-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真的吗?
-
貂蝉故里在哪 貂蝉是哪里人
-
新史学荐书088|《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
-
武术之起源
-
“文革”时期周恩来坚持生产绝不能停
-
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既为敌手又成知交的特殊渊源
-
广是什么广,东是什么东?丨极简广东史
-
解密古代穿衣背后的文化内涵:上衣下裳最初设计者是黄帝
-
找樂:《蒙元,一个帽子横行的时代》
-
江南四大才子分别是谁 唐伯虎在四人中名声最大
-
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谁?他机智夺取和氏璧(不惧秦王)
-
高处不胜寒|文艺青年范,帝王艰辛有谁知,却营造“昏庸”形象
-
这就是山东|铭记伟大长征奋进新长征路
-
猫刑是什么古代刑罚?脱光和野猫一起装麻袋(主要针对青楼女子)
-
他是我军最厉害的侦查参谋,为名帅提供情报,一人可抵十万雄兵
-
“文革”时期周恩来多次保护叶剑英
-
绩溪诗人汪襄及其佚诗
-
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是不是很漂亮?事实可能难以接受
-
“宁住缺角屋,不住破脑房”是什么意思?老祖宗的智慧,有啥道理
-
他本是许世友的勤务兵,四年后成为副军长许世友的顶头上司!
-
山海经:古代诡异文献,九首人面,饕鬄,应龙,穷奇到底是什么?
-
汪藏海历史原型是谁?明朝建筑家吴中,紫禁城由他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