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河北一山包寸草不生,考古队员看后发现蹊跷,连夜申请派驻军封锁

原标题:河北一山包寸草不生,考古队员看后发现蹊跷,连夜申请派驻军封锁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向来看重自己的身后事。在“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之下,中国人对于坟墓的选址十分重视,有条件的达官贵族往往会聘请高人寻龙问穴,寻找一处万年福地以绵泽子孙后代。一般说来,这些风水宝穴通常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周边还藏有曲折流水,而这种能够藏风聚气、纳福纳财,甚至庇佑子孙鹏程万里、福禄延绵的宝穴福地,往往又都在山区。

▲汉武帝茂陵远眺

因此在历史上,众多帝王将相的豪华陵寝,基本也都坐落于风水绝佳的山岭之中,反观平原地区由于山低丘矮,很少能出现符合风水堪舆要求的福泽宝地。不过凡事皆有例外,西汉常山王刘舜的墓地就位于广阔的华北平原。考古学家当年发现该墓后,认为其考古价值很高,由于担心遭到附近村民盗掘,所以就连夜请求政府驻军封锁现场,以保护古墓。

▲汉武帝刘彻剧照

刘舜,西汉常山宪王,是汉孝景帝刘启第十四子,与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同父异母。值得一提的是,刘舜母亲王儿姁是汉武帝生母王娡的亲妹妹,所以汉武帝登基后对于这个幼弟自然非常照顾,加上刘舜曾经是汉景帝最宠爱的幼子,所以性情骄纵怠惰。当初刘舜多有淫乱之事,屡犯法禁,景帝却常常宽恕赦免,很少惩罚他。刘舜成年后,被封往常山郡,即今日河北石家庄一带,这里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地形平坦开阔,鲜有高山,多是低矮丘包,自然也就缺少风水学上的明堂宝地。

▲华北平原上的丘陵

事实上,受限于地形,这一地区的达官贵族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一些小山包落葬,以求造福后代。也就是说,华北平原各大丘陵其实基本都有历朝古墓存在。盗墓贼也深知此点,无论山包多小,他们都会踏足光顾,盗取前人陪葬物品。在盗墓贼们前赴后继地盗掘下来,时至今日,河北地区能够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墓少之又少,而出土珍贵文物的王侯大墓更是屈指可数。今天子渊为大家介绍的刘舜墓恰恰就是其中翘楚。

▲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旧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北省文物部门在石家庄鹿泉区一带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奇怪山包,这个山包虽位于平原之中,看上去与周边其余山包并无多大区别,但若是仔细打量,就会发现这个小山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夏天时,周围田地里都长满庄稼,唯独此山包寸草不生,没有丝毫生机。专家们注意到这一现象后,觉得此地甚是可疑,立马向上级报告,请求组建临时考古队进行勘探。考古队入驻后,发现山包不长草并非自然原因形成,而是人为垒石夯造所致,经鉴定,山包土壤中含有许多木炭成分,而木炭又多用于古代贵族墓葬防水防盗,能以整个山包为墓的,必定是王侯级别的贵族,墓中肯定有着珍贵文物。考古队得出这一结论后,为保护古墓,所以才连夜申请派军封锁。

▲汉代墓葬构造示意模型

考古队之所以如此“兴师动众”,是因为当时盗墓行为猖獗,精明的盗墓贼找不到大墓时,往往会紧随考古队,等考古专家们寻得古墓时,盗墓贼就趁机盗掘,等考古队取得政府批文正式开展发掘时,盗墓贼们或许早已将墓中文物洗劫一空。清东陵中的很多陵墓就是因为考古队保护不当,才被被盗墓贼当夜盗挖破坏洗劫的。有过惨重教训的考古工作人员此后一旦发现大型古墓,就会第一时间就是上报国家,请求驻军保护,以防盗墓活动发生,而部队到达后也确实具有威慑力,能够保障考古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有效保护古墓完整性。

▲常山王墓出土的漆器

部队抵达山包建立营地后,考古专家开始对古墓进行深层次发掘。当地村民见部队过来,瞬间明白山包来历不小,便将他们之前在山包旁挖掘到的一些青铜器以及陶器拿出来。由于村民们不知文物珍贵,只觉陶器实在便拿回家自用,至于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则早就当作废铜贱卖。考古队得知后惋惜不已,连忙向上级申请抢救性发掘,拿到批文便组织对古墓进行发掘清理,随后才才能够墓志中得知墓主是西汉首位常山王——常山宪王刘舜。由于保存完好,这座古墓共出土7000多件珍贵文物,虽未出土国宝级文物与银缕玉衣,但这些文物对于人们研究西汉早中期的丧葬礼仪与常山国历史,仍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西汉常山王刘舜墓》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