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如何看待“大义灭亲”的
原标题:孔子是如何看待“大义灭亲”的
孔子是如何看待“大义灭亲”的
一则.秩序
弟子子游出任武城宰,孔子问他那里有什么人才,子游答,有一个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肯定澹台灭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他没有公事的时候从不到我的住处,我是他的上司,而他不巴结我。一个是,他走路从不走小路。所谓“行不由径”,径就是小路。这个说法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因为后来澹台灭明也成了孔子的弟子,虽然他长得很丑。
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说他“割不正,不吃”,“席不正,不坐”,进食时,食物切割得不整齐,不方正,不吃。如果大大小小,一团乱麻一样堆放在那里,即使美味无比,也不迁就。就坐前,一定把席子摆得端端正正,否则不会坐下去。
行不由径,割要正,席要正。三件事,看上去都有点无厘头。但三件事之间又有着隐秘的联系。即,分寸感与秩序感。
从现实角度考量,很多自我约束行为,有其实际意义。比如,走小路,抄近道,诚然提高了时效,但风险系数也在提高。小路两旁草木丛生,隐藏着蛇虫之类毒物,不小心就会被咬伤;因为走的人少,小路上的坑坑洼洼要多一些,可能会崴了脚。相反,大路宽敞明亮,危险状况一目了然。
“割正”亦然。食物切割的乱七八糟,虽然味道没变,但吃起来心情会受到影响。一份赏心悦目的饭菜跟一份胡乱摆放的饭菜,给人的心理感受能一样吗?
日本人的美食名气不小,跟他们重视细节不无关系。他们重视颜色的搭配,食物的形状,摆盘,甚至刀在鱼身上的划痕都有讲究,做味增的豆子都是一粒一粒的选出来的。“味增”是一种豆酱,作为原料的豆子,是大,是小,并不影响做出来的品质,但这是全方位的“割正”,或者说,“割正”是简化了的、符号化的美食准则,以此要求自己,已经成为一种惯性。“席正”亦如是。一个人坐得歪歪扭扭,或许会影响别人对其内在的判断。今有“外貌协会”,看脸行事,古代并不比今天高明,第一印象也产生作用。看你第一眼就不爽,你的意见,提出的想法可能就会被别人毙掉。
基于利益考量的条条框框,逐渐进化完善,形成了规则与秩序。这些秩序,就是日常规范,所谓“礼”。它们约束着人类的言行,帮人类规避掉一些潜在的风险。
而在我们的历史实践中,有些行为是专门针对条条框框的,以打破传统为荣、为乐。你让我把衣角扯平,我偏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你让我定时沐浴,我偏扪虱而谈,一边在裤裆里抠虱子,一边高谈阔论;你让我按部就班,我偏放荡不羁,天马行空。魏晋风度至今仍有拥趸。
结果呢?反传统反僵化反固化,听上去很美,但反完以后,还是要制定新的秩序。秩序是永恒的,反秩序只是建立新秩序的开始。
二则.大义灭亲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为对孔子说,他们家乡有个人偷了羊,他的儿子出面举证,大家都认为这是个正直的人。孔子对此很不屑。他说,我们家乡跟你们家乡的价值观有所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价值自然就体现出来了。
初读此言,第一反应是,孔子太自私了,怎么可以不以大义为重?
但仔细琢磨,还是孔子说的有道理。所谓“大义灭亲”才是一个可怕的词汇。
什么是“亲”,这个很好判断,血缘关系、抚养关系。
但什么是“义”?每个人角度不同,对“义”的判断理解和给出的定义不同。很多所谓的义,是阶段性的,地域性的,个人化的,有极大局限乃至完全相反。
而亲情伦理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素,是维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最后链条,也就是底线。如果连这个底线都没了,还如何称之为“人”?
有人也许会问,难道亲人是个杀人犯你也不管?你去纵容他,包庇他?
其实,所谓亲亲相隐,不是和亲人一起作恶,更不是主动地配合他,而是被动地退却,退到人性的底线。也有些人劝说犯法的亲人去自首,甚至举报之,但目的乃是让亲人的损害减至最低,而不是为了所谓的“义”。请大家注意这个“灭”字。大义灭亲的关键不在“义”与“亲”,而在于“灭”。“亲”灭掉了,情感的阀门就彻底关掉。你就再没负担,为我所用。
殊不知,逼着他放弃人伦,貌似“大义”了,其实极危险。一个连亲情都能够放弃的人,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他对亲人无所顾忌,自然会将这种思维扩散至外部世界,对待他人亦如此。被你利用时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反咬你一口时,同样残忍、嗜血。鼓励“大义灭亲”,把某些人的“恶”调动起来,“统一认识”,养虎自重,会立竿见影地提高效率,最后,却是养虎为患。这种恶,一定会波及始作俑者,绝无其他选择。
你可以举出一万个例子,来肯定“大义灭亲”,但你无法否定人类的“不忍之心”。现在有些法律已经规定,对违法者的亲人可以不举证。乃至,如果妻子举证丈夫会对婚姻造成损害,妻子也可以不举证。这就是保留人与人的一点不忍之心,不忍之情。
(本篇完)
相关文章
-
民族主义辛亥革命中对满人的屠杀
-
回忆:那段数十万日本女性被卖出海外的殖民史
-
这一战,军长连下两道命令,就是城下撤不下兵!真相太感人
-
不要以为一纸休书万事大吉,古代离婚很有讲究
-
安德海李莲英分别是谁 他们对历史产生了哪些作用
-
武则天发明的“玉女登梯”到底有多恐怖
-
此战伤亡71人歼敌2200,战后副司令员却向警卫员请罪!
-
唐伯虎点秋香:被误传几百年的中国历史第一绯闻
-
荆轲刺秦的这个细节能揭开秦朝最大的未解之谜
-
轻小说|小和尚下山去化斋
-
秦国的第一次崛起:秦穆公何以靠着五张羊皮强国
-
古代要被殉葬的嫔妃们不愿意怎么办?这可不是你愿不愿意的事儿
-
高平农商银行:“特殊时期”农商人的战“疫”担当
-
今在世女红军103岁,丈夫是开国将军,儿子是武警少将
-
湖南娄底无名老太太被毛泽东尊称为“国之贤母”
-
党史百年天天读·1月24日
-
无锡市新吴区春星小学红领巾寻访新四军六师部旧址纪念馆
-
揭秘史上十大最命硬的人:被执行死刑离奇复活
-
魏丑夫强迫芈月行房是真的吗
-
答好新时代“考卷”这三处要“划重点”
-
内书堂毕业后,大明太监们的工作怎样分配?做弼马温或管理首辅
-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
-
公务员考试备考之三省六部制变革史
-
《上将洪学智》央视开播,展现将军铁血柔肠
-
赢稷熬死十五个王:在位五十六年(为秦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
撩开神秘面纱的中南海邮局
-
【政协·往事】宋庆龄北上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两封亲笔信
-
程万军:若提前十年开战,北洋水师能不能赢日本海军
-
甘肃民乐:毛泽东像章陈列馆 珍藏中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