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明治维新150周年:日本改革开放,教会了中国什么?

成为会员▲收听音频

到公众号回复“早茶”,领取每天精神食粮

1891年,日本全境的铁路已超过3300公里……相比之下,疆域辽阔的大清帝国铁路竟只有日本的1/9。从修铁路这一事项就可以观察到,中日百年之国运异途,显非天数,而尽为人算。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昨天,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纪念日。

1868年10月23日,日本明治维新正式开启,它改变了日本,也参与修改了中国的百年国运。

当年,欧洲列强用船坚炮利,给中国和日本出了一道共同的难题:如何自强?

1864年,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给出了中国式的解题思路:“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大体意思,只要拥有西方的先进装备,中国就能自强。

李鸿章的看法,7年后被日本否决。

1871年,日本使节团花了22个月时间,出访欧美共计12个国家。经过考察,他们得出了结论:“用西方的技术+东方的道德来实行近代化,是走不通的。”

两套不同的解题思路,迎来了两场完全不同的近代化运动——注重“配套软装”的中国洋务运动和注重“推倒重建”的日本明治维新——它们几乎在同一时间展开。

最终结果,地球人都知道。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正式“脱亚入欧”位列世界强国,而失败的中国则将日本作为努力学习的对象,追赶了百年。

明治维新图景

2011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越日本,随后,两者GDP上的差距持续拉大,于是有人开始问:中国还能向日本学习些什么?

大部分答案是“借鉴”。

我们几乎已经走完了日本式的成功道路,目前已经到了暴露日本式问题的阶段。所以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日本在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对此,小巴想的则是另一件事。

前不久,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诺贝尔奖颁奖,世界再度看到了日本的身影。这已是最近的18年来日本人第18次拿奖。

一年一次,次次不落,细思恐极。

《日本真相:诺贝尔、菊与刀》写道:“每一个诺奖得主的背后,就是一个高科技的产业。”

往具体了看,它们分别是半导体芯片、光学、超级计算机、超高精度机床、工业机器人、顶尖精密仪器、全球碳纤维等。

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

荣获2018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每看到一个产业,小巴就倒吸一口冷气,因为在这些领域中国要么没有,要么仍处于低端。

没错,日本的GDP常年停留在1994年,而若以“诺贝尔”替代GDP进行考察,中国又在哪一年?

百年前,德国首相俾斯麦对日本和中国两位解题的同学做了一次历史性的“期中考察”,在接待了来自两国的使节后,他看到的是:“日本来欧洲,讨论各种学术,讲究政治原理,谋回国作根本的改造;而中国人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

为此,他预言:日本将在竞争中胜出。

对比当下,关于“彻底”这件事,中国似乎依旧没有吸取教训。

为此,小巴请来了专门研究日本的专家,他们会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你当年的明治维新,以及对中国有哪些重要的借鉴意义。

蒋丰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日本在科技方面的积淀和爆发

是明治维新150年的深远影响

今年是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中国戊戌变法12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可以说,我们的戊戌变法和改革开放都深受明治维新的影响。

其中,日本明治维新带给亚洲邻国最大的启示是:亚洲可以有国家成长发展起来和西方国家平起平坐。

我们今天所说的振兴也罢,崛起也罢,都需要改变世界已经形成的框架、等级,包括经济、思维和话语等体系。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很好的榜样,给了中国巨大的启示。

其次,我们要看到,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从明治天皇发布《五条誓文》宣誓改革开始,是从顶层设计开始,并不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由此可见,顶层设计足以解决很多问题,而自下而上永远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

日本明治维新

从顶层设计开始

以及,日本明治维新采取的开放和积极融入的姿态值得我们学习。日本从1853年开国到1868年明治维新,中间有很多屈辱事件,如果日本抱着屈辱和仇视的心态,就没有办法融入世界,对世界有排斥感、拒绝感。但实际上,日本采取的是积极主动融入世界的姿态,这一点出乎意料。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明治维新作为一场体制改革,离不开科技的改革和创新。

当时,日本人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胜利,来判断明治维新成功与否。日本作为中国的学生,打败了自己的老师,通过明治维新这样的体制改革在赌国运中获得了胜利。

胜利的原因之一,是日本当时使用了很多新式武器,这是科技发展的体现。而日本的科技发展就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这种科技创新的延续,使得日本有2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可以说,日本在科技方面的积淀和爆发,是明治维新150年的深远影响。

此外,明治维新的重要教训是,日本没能摆脱成为强国后侵略他国这条路径。而今天的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新的路径,在经济上我们选择了“一带一路”方针,走上了合作双赢,打造人类共同命运体的路径。

雷颐

著名历史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明治维新初期中国根本不屑于了解

但其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意义巨大

在明治维新发生的近30年间,中国人几乎不屑一顾。很典型的是,1887年中国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写了《日本国志》,重点介绍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但并没有被出版,官方拒绝,民间也拒绝。

直到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后的1895年,这本书才出版,此时中国人才下决心学习明治维新,也只是极少数先进的知识分子觉悟,这就是戊戌维新,后来失败了。

回顾历史,很多人喜欢将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作比较,我觉得并不完全恰当。明治维新主要是制度变革,而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现代技术,并没有强调制度变革。

1840年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被朝廷拒绝。1862年中国才开始洋务运动,仅是用机器造洋枪洋炮就遇到了阻力,提出在传统的吏户礼兵刑工六个职能部门外再成立一个海军司令部(海军衙门),居然遇到巨大阻力,可见制度变革根本不可能。

当然责任不在洋务派,在于清朝的决策者。所以,应该把近代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挑战作出不同反应的整个过程作比较才有意义。

洋务运动不可能变革制度

责任在清朝决策者

站在今天来看,明治维新对中国仍然意义重大。

第一点,日本明治维新受中国影响特别大,尤其深受魏源《海国图志》一书的影响。

这本书介绍了当时世界的情况,在当时的中国被禁,传至日本后被翻刻了20多版。日本明治维新的有识之士深受精神洗礼,将它视为“天赐宝物”,并决定要改革,要开放。

于是就有了明治维新,日本走向富国强兵之路,一次次侵略中国。而中国清王朝一直采取闭关自守政策,导致落后、挨打以及灭亡,教训非常深刻。

第二点,明治维新为何导致日本走向了法西斯主义?从1870年末期到1880年,日本可选择的现代化道路有两条:一条是英国式道路,强调用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另一条是德国普鲁士式道路,强调皇帝掌大权,对民众权利进行限制。

日本内部也发生过争议,当时英国已经比较强大,而普鲁士较为落后,正奋起直追英国。

日本方面从当时的国情出发,认为更适合走普鲁士式道路,这为后来的军国主义开辟了道路,最终成为二战的发起国之一,又在二战中惨败。

历史证明,走英国式道路才是正确的,而当时日本过于强调国情导致走上错误的道路,这一点我们要尤其警惕并引以为戒。

马国川

《财经》杂志主笔

《财经评论刊》执行主编

明治维新是一个成败参半的改革故事

不彻底、不成功的另一面更值得中国警醒

明治维新是一场伟大的改革运动,日本通过实施“文明开化”“殖业兴产”“富国强兵”等三大改革国策,以非常激进的方式向西方学习,放弃落后的思想观念,移植西方的经济制度,改革僵化的政治体制。

这种彻底的学习使得日本快速地追赶上来,从一个落后国家成为一个举世公认的强国。

但是,随着国力的增强和“自信心”的膨胀,暴戾之气增加。越到明治后期,日本越迷失了方向:

①启蒙不彻底。明治后期,反启蒙的力量开始抬头。尤其是1890年发布的《教育敕语》被分发到全国各地的学校,天天通过课堂灌输国家主义思想,被洗脑的人不可能成为现代公民。这种教育培养出无数盲目愚忠的臣民,比政治家更狂热,和战争罪犯一起把日本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②没有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1880年代以后,日本在改革中开始强调本国传统:欧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特色”,自强自立。这种做法将日本引向了另一条道路:不再追求普遍价值,强调“特殊国情”,鼓吹国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最后将国家引向保守和反动。

③追求武力崛起。随着国力膨胀,知识分子发生了激烈争论:一派主张“和平膨胀”,也就是“和平崛起”;另一派主张“武力膨胀”,也就是学列强做法,走侵略扩张道路。主张前者是少数,更多人主张后者。

悲哀的是,日本国民也沉浸在可怕的大国崛起迷梦中,不知道和世界和平共处,梦想从侵略中获得利益,支持政府发动对外战争,最终使国家陷入灭顶之灾。

明治后期日本迷失方向

走向战争的深渊

从国力、军力角度看,近代日本无疑是成功的,被当时许多国家视为典范,戊戌变法的学习榜样,就是明治维新。

但从思想启蒙、民主权利等角度看,明治维新不彻底,越来越强烈的民族主义、国粹主义合流,军国主义思想抬头,为后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埋下了祸根。

如果历史在1912年戛然而止,这个国家从封闭落后一跃成了世界列强,很是值得学习。但是如果我们站在1945年来回顾历史,会发现日本现代化其实是一个失败的故事:改革—崛起—迷茫—战争—毁灭。

总之,我认为明治维新是一个成败参半的改革故事。和明治维新成功的一面比起来,其不彻底、不成功的另一面更值得中国警醒。

本篇作者 | 李梦清| 和风月半| 当值编辑 | 冯迪

主编 |魏丹荑| 责编| 郑媛眉 |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10月27~28日,主题游学+名师精品课,一场不可错过的与健康有关的知识盛宴。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