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评军衔,毛泽东对此人破例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原标题:评军衔,毛泽东对此人破例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1955年,无论从“学苏联”、军队建设正规化,还是对开国将领的“论功行赏”,都需要实行军衔制。但从最初的红军到后来的八路军、解放军,我军一直强调“官兵平等”,这回帅、将、校、尉一级级评起来,不仅在服装上直接显示衔级,和工资收入挂钩,更关系到“对革命的贡献”等要紧软件。这件事实在很棘手,既要实行军衔制,又要平稳推进,很考验中央的领导水平。

元帅乃最高级别,全党全军公认,牵涉人数不多,争议不大。麻烦的是大将以下,谁上谁下,人数多,牵涉面大。因此,中央军委规定较细,防患未然。具体杠杠如下:大将必须红军时期担任军级以上职务、上将必须红军时期担任师级以上职务、中将必须红军时期担任团级以上职务、少将必须红军时期担任营级以上职务。

评定军衔时,皮定均按条件、资历,原定为少将军衔,毛泽东得知后,破例批示:“皮有功,少晋中。”

那么,毛泽东眼中的“皮有功”,到底是什么功劳呢?

1946年6月初,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国民党军约30万人将中原军区6万余部队围困在以湖北大悟县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100公里、人口仅40多万的狭长地带内。计划7月1日发起总攻,48小时内一举包围歼灭。

中原军区得知情报后,决定从西面突围,由皮定均任旅长的第1旅担任掩护任务,可该部7000多人,要拖住近30万的敌人,困难可想而知。皮定均临危受命,表示就是自己和全旅同志都牺牲了,也要拖住敌人,保护主力突围。为了迷惑敌人,皮定均采用疑兵之计,派大量部队夜里向西、白天向东来回转,造成我军大部队向东集结突围的假象,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向东面开炮。这一招果然奏效,敌人调集兵力,拼命向东进攻,而西面的防御一下就松懈了,为主力突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经过连续三天的阵地战,当敌人发觉上当转而向西追击时,却被第1旅死死拖住,甩不開,走不脱。敌人眼看追剿我军主力无望,又准备“围剿”第1旅。为了减轻主力的压力,此时的皮定均在原定的三条突围路线中,选择了一条难度最大的突围方向——向东到苏皖解放区,这样就能与主力完全背道而驰,可以减轻西进主力的压力。为了麻痹敌人,皮定均又用了一个疑兵之计,先向西虚晃一枪,造成向西追赶主力的假象,然后隐蔽起来,等敌人向西找不到第1旅的去向而相互埋怨时,皮定均的部队已向东走了好几百里。最终第1旅历时24天,横跨鄂豫皖三省,行程750余公里,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以三个团5000人的完整建制到达解放区,创造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的成功战例。自此,皮定均以敢打恶仗、硬仗而威名远扬。

正是中原突围这一仗,皮定均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皮定均就为太行山根据地立过功劳。1939年7月,面对日军“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蓄意破坏,太行山根据地面临空前严重的形势。此时,师长刘伯承找到任特务团团长的皮定均,要求他确保交通枢纽(邯郸—长治大道)的主动权掌握在我们手中。皮定均迎难而上,采用多种战术,如针对日军行动相对集中、距离较远的特点,采用“破击战”,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通讯联络,使敌人首尾不能相顾,经常有成百辆汽车瘫在公路上不能行动,遭我军民袭击。针对日伪在沿途设立据点,皮定均采用“夜袭战”,组成三五人一组的夜袭队,利用熟悉有利的地形逐一进行爆破,人们几乎每晚都能听到敌人碉堡的爆炸声。针对日军的夜间巡逻队,皮定均采用“麻雀战”,让战士们隐藏在山头或青纱帐里,瞄准时机,猛打一气,打完就跑,经常使敌人死伤无数而找不到攻击目标。针对日军的“三光”政策,他又采用地雷战,炸得敌人心惊肉跳,寸步难行。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皮定均特务团与一一九师兄弟部队一起,充分发挥毛泽东倡导的游击战的强大威力,歼灭敌人2000多人,迫使日军不得不逃出邯长大道,确保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安全。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