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敬亭山缘何声名鹊起

原标题:敬亭山缘何声名鹊起

敬亭山缘何声名鹊起

李为民

敬亭山,海拔仅307米,东西绵亘不过百余里,山中既没有惊艳绝色的奇松怪石、瀑布流泉,也没有光耀历史的帝王登临、名胜古迹,更无黄山之秀美、泰山之雄壮、华山之险峻,庐山之柔丽。就是这样一座普普通通的江南小山,为什么会引得历代文人墨客竟相追寻游观,吟诗作赋,成为名扬天下、享有盛誉的“江南诗山”呢。古往今来,众口一词的说法均同《宣城县志》所云:“敬亭山自谢李相继赋诗,遂有名天下”。 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不完全认同。如果说敬亭山仅仅是因为谢朓或者李白的一首诗而成为名山,那么,谢朓笔下的八公山、南京三山,李白赋诗过的天姥山、天门山、九华山等为何没因此名声大振呢?即使象美景甲天下的黄山,为何也不及敬亭山吸引来的诗坛名流多呢?我认为,敬亭山的声名鹊起,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以及宣城的人文历史背景有关。

山近闹市宜登临

山不在高,聚人气则名。一座山如果常年游人如织,这座山必然有口皆碑。我国民间自古以来有节日登高的习俗,尤其是重阳节,举家登高望远,插茱萸,饮菊花酒,甚是风行,据说这样可以消灾避难。敬亭山的地理位置恰恰非常符合古代人们的这一需求,它距古宣州闹市区仅几公里,山既不高也不陡,步行只需几十分钟,半天即可轻松往返。由此可以想象,古时候每逢重阳节,宣州城里家家户户都会去登临敬亭山,敬亭山上会是人潮如流,茱萸遍野,热闹非凡。古时候每逢春暖花开,宣州城里的人们如果外出踏青,最佳的选择地点也应该是敬亭山,敬亭山上会是景色宜人,杜鹃红遍,赏春游玩者络绎不绝。即使在平时,百姓家来了亲戚朋友,官府里来了达官贵人,酒足饭饱后,遇上晴好天气,主人也必然会带去敬亭山遛遛。于是,敬亭山便成了古宣州人接待宾朋的游览胜地,成了一座人气很旺的名山。试想一下,如果敬亭山距闹市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如果敬亭山高耸陡峭,奇险难行,在以骑马乘船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年代,在绝大多数老百姓安步以当车出行的年代,人们还会去敬亭山登高踏青吗?谢朓、李白等众多文人墨客还会去敬亭山观光游览吗?所以,敬亭山的知名,主要在于它离宣州闹市近,方便人们登临。

山临水路聚客缘

敬亭山不仅距闹市很近,且临水而立。我们知道,古代江南地区的交通主要是以走水路为主,宣州北邻长江,境内青弋江、水阳江纵横潆带,李白诗句“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中提到的句溪、宛溪在城北汇合后,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口,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敬亭山下宽阔的水阳江绕山而过直入长江,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为敬亭山的扬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古代宣州,尤其在唐宋时期,是江南有名的繁华城市,农业、商贸业都非常发达,“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享有“南宣北合”之誉。宣城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唐朝的南方造船基地主要设立在宣城、镇江、常州一带。繁华的城市、便利的水路交通和发达的造船业使得古宣州拥有众多的外来流动人口。这些南来北往经过宣城的游客、商贾、官员、流民,凡行水路者必乘船沿水阳江从敬亭山脚下而过。

当年谢朓出任宣城太守就是从南京坐船而来,有诗为证:“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鹜”;抗战时期陈毅将军经过宣城也是行船走的水路,并吟有诗句“敬亭山下撸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由此可以想象,南来北往的客船行经敬亭山下,停泊几小时,让乘客们登山休闲放松一会,是件非常正常的事,著名诗人梅晓臣、杨载等人均以《泊昭亭山下》为题写过诗篇。如此看来,敬亭山就相当于现代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每年会有大量外地游客光临,其声名远扬也在情理之中了。

试想一下,如果敬亭山远离江河航道,就这样一座普通的小山,古时候还会有很多的外地游客登临吗?所以,敬亭山的知名,还在于它山临水路聚客缘。

宣州知府多雅士

敬亭山临水路近闹市,得地利增人气。但是,一所人气很旺的山要升格为名气很大旅游胜地,还需要地方官府的推介和宣传,仅靠民间的力量是无法实现这一跃升的。翻开宣州的历史发现,历任知府或太守中竟然文人雅士者居多。如:谢朓、裴耀卿、季广琛、范传正、令狐楚、沈传师、裴休、杜牧、沈括、文天祥等,都是当时名震天下的大文人,裴耀卿、令狐楚、沈传师等人还官至宰相。这些名流名宦交友广泛,兴趣高雅,热衷于寄情山水之中。他们或在公务之余,带上随从,邀上文友,登顶敬亭吟诗作赋,舒展心怀;或逢宾至客来,相邀登山寻趣,花间一壶酒,敬亭绿雪茶,潇洒尽兴。这些地方官员对敬亭山的热爱,必然会通过对敬亭山的保护、开发、宣传等行为表现出来。

由于敬亭山受到了历代官府的相继推崇,所以,名声也逐渐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响亮起来。由此可推测出,当年作为宣城太守的谢朓,不仅仅是写了首歌颂敬亭山的诗,更为敬亭山的扬名做了大量实实在在事,绝不会象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的那样轻松:“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名声齐五岳”。李白第一次游敬亭山,就是应其堂弟、时任宣州内史李昭的邀请而来。李白坦言道:“尔佐宣州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如果没有李昭对敬亭山的赞美、推介,李白也许根本不会来宣城。可见,在李白来宣城之前,敬亭山至少已经小有名气了,敬亭山的出名怎能完全归功于李白的几首诗呢?即使在李白以后游敬亭山的一些著名诗人,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王昌龄、刘禹锡等,也未必是仰慕李白的诗名而来,以他们当时的社会知名度,应宣州知府或太守邀请而来则更符合情理。所以,敬亭山的知名,与历代宣城地方官员的大力推崇、宣传是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敬亭山之所以成为名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山知名在前而谢朓、李白赋诗在后,无视敬亭山成名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轻率得出“敬亭山自谢李相继赋诗,遂有名天下”的结论,显然是不够严谨的。

(作者系宁国中学校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