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阅读|《重庆之眼》
原标题:周末阅读|《重庆之眼》
2月24日下午,小说家范稳携其长篇小说《重庆之眼》作客第286期思南读书会,与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对话,沿着历史长河回溯,探讨中华民族在战争中的文化和精神。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担任本次读书会主持。
从左至右为陈思和、别必亮、范稳
雾季演出:无差别轰炸下的舒缓剂
《重庆之眼》以抗日战争中“重庆大轰炸”为背景,不同于以往描写攻城掠地、杀敌三千的抗战,范稳从文化抗战的角度,关注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
陈思和
陈思和指出,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老百姓在轰炸下受到的灾难,而这些轰炸的发生场景与文化相关。比如1939年5月3日的婚礼,1940年6月10日的赛龙舟,1940年9月13日的空战,再接着是1941年4月10日的剧院轰炸,通过文化来表现民族抗战不屈服、抗争到底的信心。
范稳谈到,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有着大量西迁而来的政府机关、工厂和学校,因此成为日军轰炸的重点对象。这种破坏大、时间长、反人类的无差别轰炸令这座山城满目疮痍、哀鸿遍野,但是战争带来的灾难并没有让重庆人民妥协。
范稳说:“重庆当时有个标语叫‘越炸越强’,你把我的房子炸了,把我亲人的生命夺走了,但是我不屈服。”
范稳
以“雾季演出”为例,范稳谈到当时人们应对轰炸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防空洞,二是看话剧。重庆是个雾都,每年10月到来年4月,大雾弥漫,日军限于飞行条件,无法进行轰炸,所以这段时间重庆相对安宁,话剧演出兴盛,借此宣传抗战、鼓舞人心。话剧《雷雨》和《屈原》曾经在这座被炮弹包围的城市里上演,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那时候话剧被认为是重庆人抵御日军狂轰乱炸的一个舒缓剂。”人们用话剧舒缓对生活的绝望,对战争的焦虑。范稳提到,重庆的山城文化中有一种很倔强的东西,坚韧、能吃苦、不服输,这种文化品质是支撑我们坚持抗战的关键。
旧闻录:用人骨和皮肉作为点燃夜色的光亮
《重庆之眼》责编别必亮表示,书中的“旧闻录”部分是基于范稳长达四年的田野考察和真实史实的资料搜集。他说,“这不是单纯虚构历史,而是以历史为依据,很好把握了虚与实的关系。”
别必亮
陈思和提到,从南京大屠杀到滇缅公路,再到重庆大轰炸,范稳抓住了抗日战争的第三大事件。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陪都重庆纸醉金迷的堕落生活,小说描写了在日军的轰炸下,大后方老百姓的抗战,这是人们所陌生的抗战历史。
以老舍《五四之夜》为例,它被引用到“旧闻录”中。“这红光几乎要使人发狂,它是以人骨,财产,图书,为柴,所发射的烈焰。灼干了的血,烧焦了的骨肉……”范稳谈到,“用人骨和皮肉作为点燃夜色的光亮,天空中飘着都是人被焚烧的味道”,这也是一种真实,是现在写作者达不到的效果。
现场读者
此外,“旧闻录”中还收录了很多当时的报刊,让小说的艺术创作在历史中也有迹可循。范稳提到自己在重庆档案馆查阅旧报刊时,“像面对一个历史老人一样,他们在告诉我当时人民的生活,国家的屈辱、无奈与挣扎,我在典籍中真切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苦难。”
轰炸下的爱情:“你还欠我一个婚礼”
陈思和总结,《重庆之眼》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横跨一个世纪的爱情为主线的历史传奇,一个女孩、一位江湖老大与一位空军飞行员的感情关系,其中穿插了五次大轰炸;第二部分是有据可依的历史旧闻;第三部分是当下的民间索赔运动。
小说的最后,江湖老大死了,女孩和飞行员走到了一起,索赔与历史传奇合二为一。陈思和说,“当他们走到一起的时候,已经九十多岁了,一个眼睛看不见了,一个不能走路。两个人在一起,很美好,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信心。”
读者提问
以一场“被轰炸改变的爱情”为切入口,范稳希望表达战争对人的命运的改变。他说,“每个人都有追求爱的权力,每个人都曾经拥有不管是幸福还是不幸福的,至少值得怀念的爱情。但是当这样的爱情被暴力所改变,我想这是每个人最大的悲剧与遗憾。”
嘉宾为读者签名
在第三部分“索赔运动”中,范稳描写了一群年过耄耋的战争幸存者直至现在还坚持往返中日两国之间,向日本政府索求赔偿。他介绍,民间索赔团有真实原型,索赔运动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索赔没有得到,但他们不在乎,他们更希望正义得到伸张。
陈思和说,“那些老人一个一个地死去,他们临死前还在做最后一件事。大家一次次到日本去,要求政府索赔,赔也赔不到,但他们用这种精神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如《重庆之眼》的扉页中的一句话,“只要我们还活着,我们就是历史的证言;我们死去,证言留下。”
图文 / 思南读书会
编辑 / 黄骞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相关文章
-
罗嘉良现任高调秀恩爱,男方反应冷淡,女方曾为他甘背骂名
-
他助王兄登上宝座,因为一个女人插足,被王兄拿刀追砍至死
-
收复克里特:拜占庭伟大征服时代的序幕
-
[图文]东京大审判日本战犯松井石根 执行绞刑
-
[图文]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外交风云
-
《天龙》中,慕容复最后去了哪?原来他死在这,段誉来告诉你
-
卡扎菲在联合国手撕宪章怒骂,访华嫌接待不周还大胆提出买原子弹
-
二战德国潜艇军官的遮阳帽
-
假如亚历山大东征,中原能否抵抗住?喜马拉雅、河西走廊不可逾越
-
村上春树为父亲忏悔,这些“日本的良心”都在反思历史
-
历史上被吊打,现实中喊口号,狂妄的外表下是印度人的“玻璃心”!
-
[图文]1944松山战役:中国军队第一次全胜的攻坚战全过程
-
英国教授:中国兵马俑是古希腊雕塑家设计的,老外评论出奇一致
-
[图文]二战德籍船只被苏联击沉4500人葬身海底
-
内蒙元代窖藏出土了一个高足杯,这件文物,竟比元青花还要珍贵
-
抗日战争时期,命丧中国的日本六大将,真是罪有应得!
-
“中国最敢生的省份”,为何生不动了?
-
皖南花鼓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二)
-
历史上的今天——1908年6月30日,俄国贝加尔湖西北发生通古斯大爆炸
-
汪精卫叛国艳电 汪精卫判国电报内容
-
消灭高句丽,隋唐朝始终没有放弃的战略目标
-
西藏冒险王事件的真相无法服众!父亲王东说的最后一段话令人深思
-
老照片1988年的阿尔巴尼亚中国援助的的老解放卡车
-
削铁如泥的日本刀,为何没有在冷兵器时代普及?缺点可不少
-
明清为什么有人热衷“养瘦马”?此风扬州最盛
-
古代中国为什么能领先世界?一定要“吹一下”这个不起眼的小发明
-
日本天皇在二战前有没有被架空,到底有没有实权
-
社会|解放军里怎么会有在册黑人士兵
-
他在淮海战役对蒋介石见死不救,至今死因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