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为何能把一个面罩强化到能防护整个头部?骑士水桶盔演化史
原标题:欧洲人为何能把一个面罩强化到能防护整个头部?骑士水桶盔演化史
说到锁甲时代的中世纪骑士,首先便想起的就是他们戴着桶盔、身着戴着罩袍的锁甲、手握骑枪进行冲刺的样子。不少人在第一眼看到桶盔的时候都被他奇怪的造型吸引了:凌厉的方形线条透露着威严、庞大的轮廓让人感觉到威压,狭窄漆黑的眼缝深不可测,散发着冷酷的气息。
然而,不少爱好者都很奇怪,为什么唯有唯有欧洲骑士选择这种桶装的头盔,而非常见的球形头盔。这要从桶盔的起源说起。
▲12世纪骑士戴的一种开面头盔
在12世纪的时候,十字军东征以及欧洲内部的常年战乱,让骑士们逐渐意识到当时所戴的护鼻盔(nasal helmet)以及平顶盔在面对骑枪冲刺、箭矢射击还有刀剑刺击的时候,防护力几近于0。于时在12世纪末期,骑士们逐渐开始在头盔上加一个钢制的大面罩,于时便形成了覆面盔(enclosed helmet)。
▲早期覆面盔
这些面罩通常都带有两条成直线的眼缝,下面又许多圆形或者其他形状的细小的孔,用于呼吸。面罩的轮廓成半椭圆型,带有一定的弧度以符合脸部形状。这样的曲面结构,在面对刺击的时候有几率能偏转对方的箭头,但是一旦箭头或者枪头卡住孔中就非常危险。所以这呼吸孔在能保证足够呼吸的情况下都会尽量做小、做少。
▲早期覆面盔
对于当时的骑士老爷来说,打仗输了被俘没事,但是自己的命要保住啊。自己置办盔甲也格外的上心。如果要定制新盔甲,骑士老爷们经常会对铁匠提出各种要求。得益于这一点,覆面盔在欧洲推广的很快。
然而在我们会发现,在骑兵混战乃至步战的时候,被敌人从侧面甚至是后面偷袭的概率非常大。这种只有面罩的覆面盔,后脑、后颈只有一层锁甲和内衬保护,在面对大力劈砍、甚至是页锤、链锤的打击的时候十分脆弱。当时的甲匠们想到了一个十分简单的方法:在头盔后面再补上一块铁板。然而受限于灵活性要求,这块护颈板还不能做的太大。也只能保护到刚好到脖子的地方。
然而没过多久,欧洲老爷们就又开始想办法去催甲匠把覆面盔的防护做的更严密,最后将后颈护板和面甲直接铆接在一起提升强度,后颈护板也拉长到能保护整个脖子。盔体也不得不做的尽量大以方便活动。
同时,原本的弧形面甲,也变成了带有一定角度的平板面甲(从俯视角度开看面部基本上是呈锥形的)。这样的设计能使面甲的等效厚度增加,同时带角度的面甲上的呼吸孔在从正面的角度来看也小了许多。最后演化形成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巨盔的样子。
▲早期覆面盔(早期巨盔)
从巨盔的产生来看,欧洲的骑士阶级自备武备的制度和十字军东征等等战乱,促进了欧洲盔甲的快速发展。巨盔奇特的形状,也并非凭空而来,研究盔甲的时候推敲他们的演化由来也是十分有趣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Popsicle,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文章
-
[图文]空军上校戴旭:朝鲜战争是个代价高昂的“零”
-
林肯一生最大的不幸,不在于遭刺杀而亡,而是因为一个女人
-
偷袭珍珠港|太平洋上的惊天豪赌
-
大口径没良心炮,它的巨大的威力,曾炸的敌人沉默半小时
-
人性向善|水犹就下,争论千年的孟子言论,仁义道德却成作恶手段
-
纳粹的“生命之泉”计划是什么?为什么制定这个计划?
-
二战美日两军各有一艘神奇战舰,它俩碰一块仗都不用打了
-
1958年国共空军大战机炮与导弹对抗取得胜利
-
[多图]曾驻守西藏的国民党部队
-
盗亦有道:所有盗墓贼都不能拿的东西,一拿就会出事,危及生命
-
没有日本神风特攻队,美国早拿下太平洋战场,这是个怎样的军队?
-
英国放弃了那么多殖民地,为何对遥远的马岛,却始终不愿放弃
-
张三丰是正道武林的泰山北斗,为何不出手灭了明教
-
南海发现英国沉船,船上满载圆明园的宝物,英国:马上还给我们!
-
[图文]斯诺采访“大渡河17勇士”
-
二战时苏联和德国打了好几年,为何法国却仅撑了一个多月
-
格奈乌斯山战役:罗马军团的苏格兰战记
-
最后一位辞世的开国上将:抗日名将吕正操的生平
-
当年玛雅文化雕像上有个“二维码”,曾有人扫了一下,扫出啥了?
-
德国进攻苏联前,苏联军事力量情况剖析
-
二战在德国投降的战俘,有的放回了家,有的成了“重建法国”的劳动大军
-
农民发现一座机关墓,打开墓时,发现里面有一对夫妻在睡觉
-
几乎不会打仗凭啥坐在五大元帅最中间?斯大林想搞他都无从下手
-
《聪明的一休》里的将军,堪称日本的曹操
-
以色列的复仇:不能让一个德国纳粹分子寿终正寝
-
历史上的今天|不列颠空战爆发
-
“权健帝国”是如何养成的?疯狂传销为何屡禁不止?| 思想界
-
55件文物“安家”贵州省博物馆
-
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