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法令,都规定了些啥?
原标题:古人的生态环境保护法令,都规定了些啥?
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是今天才有的
早期社会人类就已经有意识
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规范大家的行为
保护我们的环境了
夏王朝
据史料记载,夏王朝时期大禹就发布过禁令,“春三月……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以成鱼鳖之长”,这种禁令颁布只是为了基本生活需求。
商王朝
到了商王朝时期,领导们就开始关注人居环境了,城市的规模化形成必然有大量无处安放的垃圾,但当时可能没人敢随便乱倒的。法律规定:“弃灰于道者断其手”。这个灰就是垃圾,大概意思就是,如果有市民将生活垃圾随便倾倒在街道上,那就打断他的手。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管的更多了,山、林、湖泊......为此还专门设置了官员:山虞、林衡、川衡、泽虞等。当然配套的法令是必须有的,周文王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如果有人不遵从不得填井、伐树等禁令,一律处死,并且天塌下来都不得赦免。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管子说“春辟勿时,苗足本......毋傅速”。意思大概跟我们熟知的孟子那篇经典文章差不多,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不用密孔网捕鱼,鱼鳖就吃不完;按照规定的时间砍伐树木,那么木材就用不完。谷物和鱼鳖若吃不完,林木若用不尽,人民的幸福感就会得到满足。
秦朝
对比夏、商、周时期,秦律中的规定更为周详,“春二月,......不夏月,......到七月......”,恨不得把每个时令能干的不能干的事情都规定了。
西汉初年
而到西汉建国初年的时候,大概受黄老思想的影响,统治集团高层崇尚无为而治。无为嘛,就是遵循自然规律。
隋唐时期
隋唐对环境保护的法治建设则更加成熟,措施也更加完善。比如《唐律疏议》规定,“诸占固山野陂湖之利者,杖六十”,山林湖泊等生态资源本应属于全体公民享有,有人对其进行侵占与掠夺,那就“杖六十”。相比之下在街道或公共场所倒生活污水“杖七十”好像有点重哦。“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不在法律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燃烧草木当肥料用,那就“笞五十”。
宋朝
宋朝时都城汴梁的人口已达百万之多,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为此,宋朝设立了“街道司”专门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类似现在的环卫。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还对“违建”作了规定,“凡侵占街巷道路而起盖为园圃者,杖六十,各令(拆毁)复旧”。占街道违建除了打六十大棍,还得自己出钱恢复原样,不光肉疼还让你心疼,事实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
这些立法构建
正是中国古人不断探索自然之后
总结出的合理与合法的有机结合
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人
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的探索
从未停止
来源:环保科普365
相关文章
-
谜团最多的英雄:关于武圣关羽身上的谜团有哪些
-
名著《金瓶梅》中有5句俗语,句子粗糙却含义深刻,蕴含着大道理
-
历史上什么朝代最早?
-
史上一个强大的民族,多次援助汉朝打匈奴,后来却神秘消失
-
辛丑条约是哪一年签订的 辛丑条约为什么没有割地
-
现在的结婚彩礼不便宜,你知道古人娶妻需要多少彩礼吗?
-
顾永新:经学文献的衍生和通俗化——以近古时代的传刻为中心
-
古代官员来自五湖四海,方言各异,皇帝都能听得懂吗,该如何交流
-
H5|传移模写——来辽博看古代经典画作如何被传承发扬
-
赵氏怪脚龙:山东小型恐龙(长3米/后肢骨骼怪异)
-
历史上的包拯有几个老婆?原配是谁为何没走到最后
-
班超出使西域有什么影响:加强交流(镇守西域三十年)
-
神农炎帝是中医的祖师爷吗?
-
三国四大丑女都有谁 四大丑女命运如何
-
唐朝的美妆博主,是这样化妆的
-
人物铜雕像都产自于哪里呢?
-
三藩之乱对清朝有什么影响?稳定皇朝统治的标志(八年结束)
-
古代五位奇人,诸葛亮袁天罡上不了榜,据说第一现在还活着
-
有奖 |邀功精屡试不爽的职场战术竟然是这个...
-
雷前龙:最古老的蜥脚下目恐龙(长10米/距今2.1亿年前)
-
“嫖”为什么从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
-
西安江村大墓确定为“汉文帝霸陵”
-
清平乐赵祯的皇后是谁?一共有三位(曹皇后最出名)
-
淮海战役华野成薄弱环节,蒋介石本可绝地反击,却因一人错过大好机会
-
汉殇帝刘隆什么时候继位的?他为何流落民间?
-
别的皇帝爱江山更爱美人,这个皇帝不爱江山爱袈裟
-
这里是唐代国道,也是当年吴国楚国分水岭,饶茶徽墨由此流向四方
-
2016年绍兴发现帝陵级大墓,一神秘人来到发掘现场:这墓我进去过
-
盘点中国古代最厉害的5位谋士,第一位甚至成为了神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