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 |邀功精屡试不爽的职场战术竟然是这个...
原标题:有奖 |邀功精屡试不爽的职场战术竟然是这个...
▼
三十六计很多计谋,只是听闻,就能察觉其中的刀光剑影,而“指桑骂槐”乍一看,却像两个市井流氓对骂的场景。这样的计谋到底在战场中如何应用呢?
指桑骂槐之计,往往是因为“槐”不能骂或者暂时不便直接下手,所以先拿桑开骂。这条计策虽云“三十六计”之一,实际上在军事上的应用,还不如在政治斗争中用的多。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君主提出规劝意见,大多采取迂回方法,或以物寓人,或以假寓真,委婉地使君主接受自己的意见,说白了,这就是一种文明的“指桑骂槐”。
古代的政治寓言,在孟子、庄子等人的言论中连篇累牍、比比皆是,这些先贤大圣们规劝列国君主,直言不讳的很少,基本都是绕着弯地讲。
比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一篇《王顾左右而言他》(原文并无如此标题,是后人为了阅读方便所加)。
在这篇短文中,孟子向梁惠王进谏之前,预设了一个“王之臣其友”的靶子,说“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něi )其妻子,则如之何?”
意思是,这位臣子到楚国游历,把妻小托付给友人,结果托付非人,妻小没有照顾好。这当然要受批评了,梁惠王说,这种朋友就该弃之。
孟子便顺竿劝谏,说“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逐渐从桑说到了槐,弄的梁惠王张口结舌,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不光孟子这些大贤人如此,一般食客也这么干。像那位“客孟尝君”的冯谖,孟尝君待他不好,他便在门首弹剑作歌,言必称“长铗归来乎”,借剑暗讽,终于使孟尝君醒悟而重用之。
晋文公流亡回国后当了君主,他的功臣介子推却没有受封赏。他的从人们可怜他,便写了几句话贴在晋宫门上,“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晋文公见书方悟,于是急忙追论介子推的功劳。
政治劝诫中使用指桑骂槐,多是照顾别人的面子和情绪。而实际政治斗争中采用指桑骂槐策略,则更有一番妙用。
隋文帝独孤皇后想废掉太子杨勇,起初杨勇并无过失,独孤皇后便拿杨勇的宠妃云氏说事,指责云氏身为长嫂,容不下小叔子杨广。
杨坚和独孤皇后剧照
隋文帝杨坚当年因为兄弟不和深有所憾,对兄弟们娶的媳妇意见非常大,认为家里不和都是所娶非其人所致,故而一见独孤皇后如此说,逐渐对杨勇夫妇起了成见。
后来废长立幼,于此甚有所源。旁敲侧击,有时竟比当面挞伐效果更好。
当然也有更复杂的情况,北洋军阀当政时期,曾爆发过一场著名的秘书长掐架事件。
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和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因为府院权限问题掐的不可开交,互相指责对方干政,以至于闹的两家各自削职罢官。
其实徐、丁二人各自代表段祺瑞和黎元洪,两位大佬争夺权力却不便出面硬干,只好让各自的心腹出面互怼,台面上互喷垃圾话问候“桑树”,其实都是冲着背后的“槐树”。
民国政乱一至于斯,虽说是民主与独裁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但与民国政客们厚黑而高深莫测的政治套路也不无关系。
放到现代,指桑骂槐这种说话技巧,映射到职场工作中,也很有借鉴意义。虽然领导上峰一再说,有意见就直接提,但你也一定要注意场合和说话技巧,当众下领导面子,你想好领盒饭了吗?
和领导过招,你赢过吗?
本周的奖品是精美书籍
【国家宝藏:文物超有料】
相关文章
-
阿尔伯托龙:最原始大型霸王龙科(比霸王龙还早800万年)
-
东北衰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没人觉得明朝历史很诡异吗:诡异又伟大(历史评价极高)
-
【党史上的今天】12月6日
-
沧龙的祖先是什么动物?不足1米的蜥蜴被迫下水成霸主
-
古代的婚姻制度是怎样的,为何男子都喜欢娶十三四岁的女孩为妻?
-
未解之谜:曹操建铜雀台是否为了揽二乔?
-
94年建国门事件解密 建国门事件死了多少人
-
宋孝宗赵昚即位之谜 宗赵如何成为皇位继承人
-
王若飞:为人民而死
-
为什么有人说,如果没有清朝领土贡献,中国今天就只有明末大小?
-
他是红二十五军军魂,唯一没授衔的兵团司令,副国级,86岁去世
-
张祥同志逝世
-
无奈的局限:大顺政权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失误
-
中国西部人的灵魂归宿|日月合璧止于昆仑
-
历史上萧太后的复原容貌图片:17岁被封为后(倾国倾城)
-
我为毛泽东主刀手术的日子:他要求听着《满江红》动手术
-
小年,说福
-
钱学森有机会授衔开国中将为何他拒绝了?他在美国时就是上校了
-
为什么说华国锋受命于危难之际?
-
蒋介石心腹张灵甫死亡真相的多个版本
-
武则天有多少男宠 武则天选男宠的特殊要求
-
秦朝和隋朝,是最短命的大统一朝代,为何又是影响深远的朝代
-
炎黄二帝的历史功绩 人文始祖炎黄二帝来源之谜
-
勾践剑的五个迷团:现代仿制古剑竟困难重重
-
汉献帝刘协:不合格的帝王,却是成功的医生,死后建帝庙、享国葬
-
民国时,长白山老把头牵一匹老马进山,竟能采到一种“珍稀”药材
-
揭秘:除夕之夜“撞钟”为何要敲108响?代表着“吉庆”“如意”
-
曾业英先生又读错了——二论《再论击椎生不是蔡锷而是唐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