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女儿行:被于正解锁了一个新玩意“透额罗”|剧说服饰史
原标题:大唐女儿行:被于正解锁了一个新玩意“透额罗” | 剧说服饰史
其实我也不保证,这部剧是第一个解锁的。
于正发了一部唐代背景的新戏的剧照,感受到了熟悉的味道,男女演员的粉丝依然在撕番,以及他老人家微博掉书袋的过程依然这么垮,也包括评论区。
虽然于正不擅长考据,但是擅长推广和普及,一旦他的片子采用了某个元素,不管正确还是错误,后面跟风的超多。也不用大家提醒了,我知道科普和纠错是没用的,但是我就是想唠叨一下!
透额罗: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这部剧目前的剧照里,比较特别的就是女主角戴了一个类似网巾的东西(关于网巾的介绍见《网巾:从大明到韩剧,被忘却的服饰记忆在别国延续》)
△ 《大唐女儿行》剧照 / 微博
这个东西按照沈从文先生的说法,叫做“透额罗”,出自元稹的诗句“新粧巧样画双蛾,谩裹常州透额罗”。具体形象往往引用敦煌壁画的一张段文杰所作的临摹画。
△ 段文杰临摹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
尽管是临摹画,但是也可以明显看出是女子与发髻搭配使用的。后来在另外的唐墓中,发现有女子与幞头搭配使用,以及男子使用的证据,扩充了“透额罗”的使用范围和场景。
△ 武惠妃墓壁画
△ 金乡县主墓彩绘陶俑
从这些也不算很多的例证里看,女子所戴的多为有一个类似“美人尖”的式样,男子所戴的则是平的。至于《大唐女儿行》的样式是不是正确,大家对比一下图像就能看出来。
但是由于“透额罗”的名物考证并不完备,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肯定的证据支持这些网状的痕迹必然就是文献中的“透额罗”,甚至于“透额罗”所以在一是否属于一个独立的名词也不太肯定。所以一些相关的资料里并不会以“透额罗”称呼它们,比如武惠妃的相关论文里就是以“网状裹头巾”称呼的,这样比较客观,也不容易对阅读的人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这个有趣的设置是不是于正第一个纳入唐代背景古装剧的,其实也不好说,因为我搜资料的时候发现有人提到《武则天秘史》中也有类似的造型(这部剧虽然很多造型很雷,但是莫名发现有很多参考古画或文物的痕迹)。
△ 《武则天秘史》剧照 / 网络
很显然,这部剧没有把这个网状物摆在“裹头巾”这个定位上,而是认为它有遮面作用的。这也不算这部剧服装设计的脑洞,因为“透额罗”(姑且这么称呼)究竟是个什么作用也是有争议的。
文中与文末广告是平台给原创作者的一点福利,大家的浏览和点击会产生一些微末分成补贴作者。但具体的显示内容是由系统根据大数据自动生成,每个人不同,我也无预计大家所能看到的。
糊涂账:帷帽?抹额?红盖头?
沈从文先生认为“透额罗”是帷帽被废除后残留下来的妇女装饰。但他并没有仔细去论证“透额罗”,这段内容其实是在讲帷帽的时候顺便提到的。
帷帽的作用一般分作截然不同的两个:其一是遮挡面部、不让路人窥视;其二是御寒遮风沙。如果“透额罗”是帷帽的遗存,那么它在作用上多少也会残留一些痕迹,从这点上来说《武则天秘史》加长了这块黑网,也不算突兀的脑洞。
但是沈从文的说法很早就遭到质疑,1987年周峰编著《中国古代服装参考资料》里就认为,“透额罗”与“帷帽”是并行存在的,“帷帽”是骑马出行时候戴的,“透额罗”是日常生活里戴的。
△ 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帷帽骑马女俑
△ 郑仁泰墓出土的帷帽骑马女俑
但是“透额罗”和后世的“渔婆勒子”、“遮眉勒”可能存在一定的继承发展关系,大家似乎是认同的。分歧只在于,按照沈从文的说法,那就与“帷帽”有关系了,但周峰认为这个差得有点远。
学者们提到的后世的“勒子”之类的就是明清时期常见的“抹额”,这个东西估计是太民间了所以叫法区别挺大,还有叫“额帕”、“眉勒”、“头箍”等等。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细微的变化和年代上的区别,不过很难做非常细致的考证了,但是基本上可以算作一个大类里。“抹额”的基本作用就是束发、保暖,“卧兔儿”也算其中的一种。一般认为它和包头巾类的饰物是有关系的。之前提到过,古人不像古装剧里的那样,时时都裸着发髻出门(见《束发:不愿裸髻示人的古代男子,他们都在头上搞些什么花样?》),即便是女性也有很长远的包头巾的习惯,“巾帼英雄”的说法就是来源于此。
△ 明 王洛家族墓出土
△ 清 十二美人图
很多关于新娘子“红头盖”的文章里会提到“透额罗”,也正是因为沈从文所主张的“透额罗”与“帷帽”有发展关系。虽然周峰质疑了,我也觉得沈从文这一笔带得挺值得商榷的,至少他应该多写几笔说说为什么要这么论证。但是之前《为何你看完沈从文的专著,仍然进不了“服饰史”的大门?》里提过那本书为何会有很多缺漏。
然而很多人估计就看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没看别的,慢慢就变成了似乎是一个毅然决然的结论一样。对于服饰史这样一个并不壮大的学科来说,多看点前人的“百家争鸣”,哪怕对方并不“著名”,更重要的是不要单纯地去记结论,一定要多看论证过程。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相关文章
-
历史上赵姬长相复原图片:赵姬相貌复原(本是秦始皇生母)
-
十位历史名人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
-
中国人为什么讲究房子要坐北朝南?
-
现在的犹太人怎么样了?分散在世界各地(早已经同化)
-
班门弄斧写的主人公是谁?中国土木工匠的鼻祖(发明曲尺)
-
“人不较劲枉高尔夫”,你敢为一杆进洞拼一次吗?
-
伟大的父亲,5子4女,全是人中龙凤
-
明朝皇帝顺序列表简介:一共16位(个个是奇葩)
-
武警江西总队政委徐云飞晋升少将警衔
-
古代中国的六大战神,霸王项羽只能排名最末,第一名年纪轻轻
-
门多萨龙:南美巨型恐龙(长25米/蜥脚类中的短脖子)
-
理想之城:3大失误,注定赵显坤改革艰难,赢海集团前途未知
-
再现古代先民高原生活图景
-
嫪毐是个什么样的人:虚荣又有野心(始皇母赵姬的男宠)
-
古代犯人的“刺配”刑罚究竟有多重?
-
巍巍丰碑照后人:听毛泽民后人讲述先辈往事
-
封建政权下的王爵制度,十分钟看懂古代亲王、郡王、藩王如何区分
-
冷历史:复工后困扰你的减肥难问题,古人也经历过
-
奔山龙:北美小型恐龙(长2.5米/喜欢穴居生活)
-
谜团关羽最多的英雄 关羽身上有多少未解之谜?
-
最早的食肉暴龙:始暴龙 拥有超长前肢(以中型恐龙为食)
-
笑中带泪70年,30张老照片看完新中国巨变
-
皇帝赐10车肉,霍去病放臭了扔掉也不给士兵吃,事后才知他多高明
-
程万军:朱棣如何通过“东宫迎驾事件”驯服内阁
-
北方龙:辽宁巨型食草恐龙(长12米/距今8300万年前)
-
毛主席视察安徽时,为何不愿在舒城吃饭而是到合肥吃?背后的原因令人感动
-
他是许世友手下突击队长,带出英雄连,后来当了北京军区司令员
-
切齿龙 长有硕大的门牙(窃蛋龙中唯一的植食恐龙)
-
甄嬛传:谁能想到荣宠一生的胧月,最后会如此结局,是慧极必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