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粉丝团暴乱,致使20多人死亡,48人受伤,200多名军警负伤
原标题:19世纪粉丝团暴乱,致使20多人死亡,48人受伤,200多名军警负伤
1849年5月10日晚,一万多人将艾斯特歌剧院包围得水泄不通。接着,人群轮流攻击歌剧院,投掷石块,企图纵火,并与在场的警察推搡扭打。市政府官员大惊失色,调动军队前来镇暴。鸣枪示警无效后,军警向人群开枪,暴动群众中有20多人死亡、48人负伤;军警方面有200多人负伤。剧院里正在上演《麦克白》,在围攻和骚乱之下,演员们居然坚持演完才逃跑。
这起暴乱的导火索居然是莎士比亚,具体地说,是两位著名莎剧演员的粉丝团之间的冲突。
英国人威廉·查尔斯·麦克雷迪和美国人埃德温·弗雷斯特都是当时有名的莎剧演员,麦克雷迪出身于戏剧世家,温文尔雅又保守,受到英美两国上流社会的欢迎;弗雷斯特长期混社会,经历坎坷,自学成才,表演风格接地气,是美国下层劳工阶级追捧的大明星。当时莎剧在受过教育的上层和目不识丁的劳工阶层当中都很受欢迎,可谓雅俗共赏。麦克雷迪和弗雷斯特还曾因此惺惺相惜,后来渐渐变成恶性竞争的死敌。
两人化友为敌,主要是因为弗雷斯特的吃相难看且心理偏执,但麦克雷迪也不无辜。麦克雷迪在美国巡游,弗雷斯特紧跟其后,并且上演同样的剧目,故意要与麦克雷迪分个高下;弗雷斯特在英国巡演效果不好,就觉得是麦克雷迪暗地里使坏。麦克雷迪公开说弗雷斯特的表演没有档次;弗雷斯特去看麦克雷迪演出,在观众席上故意大声喝倒彩,还派人往舞台上扔死羊。弗雷斯特的妻子是英国人,夫妻不和到了闹离婚的地步,这让弗雷斯特迁怒于麦克雷迪,因为他也是英国人。
弗雷斯特在纽约的劳工阶层、外来移民和黑帮当中口碑极好,而这些人敌视主要供上流社会享受的艾斯特歌剧院,认为它是剥削劳工的资本家的象征。另外当时英美两国关系紧张,美国下层群众敌视英国,也敌视那些在文化上亲英的美国上流社会人士。所以,艾斯特歌剧院暴乱是个人冲突、阶级冲突,也是民族、政治和文化冲突。
5月7日,麦克雷迪在艾斯特歌剧院上演《麦克白》,观众席上的弗雷斯特的粉丝向舞台上投掷土豆、臭鸡蛋、苹果、鞋子等,喝倒彩、骂人、捣毁座位,麦克雷迪坚持把戏演完才走。他打算第二天就离开美国,但纽约的很多精英人物恳求他留下继续演戏,于是他答应了。他的下一场演出就是5月10日,结果酿成了流血悲剧。
这是美国独立以来在本土因军警行动造成平民伤亡人数最多的事件。美国政府由此吸取教训,加强了警察的军事化程度,给警察配备更好的武器,提供更好的镇暴训练。
除了对警方的政策产生影响之外,艾斯特歌剧院暴乱还加深了各阶级之间的隔阂,也是莎剧渐渐脱离大众、成为精英专属文化的原因之一。
暴乱之后,麦克雷迪再没到过美国。他继续演出莎剧,颇得美名,安度晚年。而弗雷斯特的名誉大受损害,晚年又患病,逐渐退出酷爱的舞台。不过他在演艺生涯里赚了不少钱,又善于投资,所以相当富裕,他就用这些钱来帮助美国本土的演艺事业和美国演员,所以颇得后辈敬仰。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
作者|陆大鹏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相关文章
-
非洲有个矮人国,身高只有1米3,喝露水吃白蚁,被称作最后的猎人
-
印在一元人民币上的侗族女孩,如今现状如何?
-
鲁滨逊漂流记,在哪个小岛生活五年?
-
我国最特别的民族,重女轻男,重点是男女不通婚,以此方繁衍后代
-
[图文]重庆渣滓洞烈士有位飞毛腿:夜行200里五进监牢3次越狱
-
二战初期美国曾打算帮助德国打击苏联
-
数字藏家首发敦煌元宇宙数字藏品上线秒售罄
-
日本港口横须贺,为何美国第七舰队总部在这里?
-
郭靖、黄蓉死后,黄药师去了哪?书中暗示,他与这个人一起生活了
-
捷克曾为中国东北军专门设计了一支步枪,却因被德国吞并而停产
-
[多图]日军曾在台湾设战俘营 是纳粹德国战俘营的10倍
-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平息国内反战情绪精心炮制了一则假新闻
-
“红船”与共风雨同舟迈向光辉伟大胜利之路
-
百部经典影片,献礼建党百年:10月展映片单预览
-
宁夏青年学党史丨党史上的今天12月16日
-
工业革命为何率先发生在英国,而没有发生在世界其他国家?
-
二战时英国演员霍华德游说西班牙统治者佛朗哥成功
-
为躲避兵役墨索里尼四处逃亡穷得叮当响为抢面包动了杀心
-
世界本是一阴一阳,洞悉底层逻辑,万事可期
-
当年翁瑞午是如何“插足”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爱情?
-
毛泽东主席办公室,为保护主席绝对安全,房子专门增设了这种通道
-
上世纪美军深陷越战泥潭,他们为何不投放原子弹结束战争?
-
没有洞察力,读再多历史也没用
-
400万德国军队占领了整个西欧,为何只有英国能坚持5年?
-
希特勒最喜欢的孩子竟是犹太人 聪明绝顶的他被寡妇利用当保护伞
-
南海争端历史回顾:揭秘各国都要争的原因
-
俄媒曝冷战最高机密 苏联搞过两次实战人体核试验
-
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搭伙与散伙:始于利益,也终于利益
-
为什么日本施行锁国政策后还与荷兰保持了几百年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