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洞察力,读再多历史也没用
原标题:没有洞察力,读再多历史也没用
人活着就要选择,
有选择就会有风险。
譬如你
1644年到北京投靠李自成;
1798年认和珅做干爹;
1904年放弃留学去参加科举;
1911年选择入宫当了太监;
1916年投奔袁世凯;
2008年卖掉了北京三环的房子;
……
你就知道肠子悔青是什么滋味了。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是个人都怕选错人生方向。为什么有的人会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会犯错?因为对于时代没有洞察力。
什么是洞察力?《三国演义》里开篇第一句,14个字就把书讲完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再读下去,无论故事如何精彩生动,战场上的厮杀、大臣们的妙计、时势的艰辛,英雄的满襟泪,都没有越出这个框架。
这就是洞察力。一眼就能望穿,一言就能论断。
现代中国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培养洞察力。所有学科都强调死记硬背,就算课堂上讲到原因和规律也是划定好的套路,有一套标准答案在等你。而我们成年人的人生里,哪里有什么标准答案?越是要洞察力,就越没有既定答案,应试教育没法教这些。
真正的精英教育才不会去关心标准答案。精英需要的是洞察世界,制定规则。培养洞察力,就是让你看透事物的本质,看清人性的纠结,看准经济的规律,在一个纷繁变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想想看,历代的大儒是怎么培养皇帝的?他们会让皇帝学什么。
1000多年前,大学问家司马光将一辈子的心血用在一本书上,他开宗明义,这本书是编给要统御四方的帝王看的,不是给学术圈的学者们看的,更不是给一辈子翻身无望的小市民看的。要学管理天下这样的本事,只能去读历史,所以才有了《资治通鉴》。
历史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案例库。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当帝王,但通过学习历史,就能知道一个社会顶端的人,如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可能一辈子不会从军打仗,但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明白怎样去用规则来组织一群人共同奋斗;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法跨入“精英阶层”,但可以通过学习历史,懂得如何把下一代培养成精英。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什么?
能看得懂影响历史变迁的关键时刻
能分辨决定历史走向的趋势
能发现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
这才是从历史中应该学习的真本领
杨早老师一直很反对把历史讲得晦涩难懂,本来历史就是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故事,主要的是读懂历史,而不是记住历史。在《杨早·简说中国史——帮孩子建立历史观的第一课》这门课中,他从中国历史中提取了26个关键问题,将用通俗易懂的讲课方式以及活泼的讲课风格,带你畅游三千年中国史,逐一解答中国何以成为中国的种种原因。
杨早老师说,这套课不单要给青少年讲几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更希望通过“问题导向”的讲述方式,培养青少年的“大局观”“洞察力”,这才是受用终身的智慧。
相关文章
-
冲绳岛战役老照片:10万日军只存活7千人,看看这些惨烈镜头
-
唐朝之后,皇帝为何都不定都西安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
-
苏军冲锋时高喊的“乌拉”真是“冲啊”?事实上并非如此
-
热情接待李鸿章,很不喜欢希特勒,荷兰女王一生充满传奇
-
揭秘:抗战时期中国经济损失统计 竟可造50支航母舰队
-
中国击毙的第一个日本大将,携带的这些资料,对二战有重大意义
-
二战军力排名,第九意大利,第一德国,中国第几?
-
[图文]亲历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命丧黄土岭
-
段誉晚年选择出家,他舍得王语嫣?因为练一武功,他身不由己
-
柬埔寨欢迎探险家:野性与文明的碰撞会出现什么?
-
装甲洪流中的小姐姐,她们为祖国而战,坐骑是99A
-
侵华日军的自供状:靠喝酒壮胆砍杀中国士兵强盗抢劫后沾沾自喜
-
二战时意大利曾派兵千人到中国协同日本作战
-
[多图]中国军力全球第四太空导弹技术超欧洲
-
杂志精选|南北朝瓷器上的莲花纹式
-
7天发射150万发炮弹,134万人丧生,简直是人间地狱
-
中国一座破旧老庙,日军连放13发炮弹全没炸,进去后日军全跪下
-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美国人都欢呼不止,只有他陷入巨大悲伤之中
-
犹太人复国,英美为其提供3块地方,为何他们偏偏选定巴勒斯坦?
-
鬼谷子识人术:一个人,越没有福气,身上越有这三个特征
-
丘吉尔明知德国将攻击英国城市,他却放任不管,致使五千多人伤亡
-
镜头下的二战日本甲级战犯:恶魔的末日现场,东条英机畏罪自杀
-
奇葩,母女俩双双嫁给俩父子,因为琐事常常遭父子俩家暴
-
三浦友和没有山口百惠光环前,曾是一名歌手后来为什么不做了?
-
同样是战胜国,二战后意大利为何没有像法国一样进入五常
-
英国为何能容忍葡萄牙在英属印度保留多块殖民地
-
贾府有四大经济收入,为何依然入不敷出?这三个原因是关键!
-
彼得大帝从莫斯科迁都圣彼得堡,苏联为什么迁回莫斯科?
-
历史上的沙俄,四次差点灭国!吓死了一位沙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