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有个“武安乡”,70%都是武安人!
原标题:承德有个“武安乡”,70%都是武安人!
在山西安泽县有个“小武安”。 在该县的和川村,村东居住的几乎全是武安籍人,村里人都称这块儿为“小武安”。民国九年(1920年),武安遭遇大旱。武安南西井村人王秀文,13岁便流落到和川村。后来成家立业,生活越过越好。 1942和1943年,武安又连续两年大旱。为躲灾避难,南西井周边的村庄,如北西井、东井、龙务等村的大批穷苦百姓逃往和川村谋生,导致此地武安人越聚越多。人民公社期间,还专门把武安人划作几个生产小组。目前,该村有800多名武安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 大家可能不知道, 除了山西安泽县的“小武安”外,在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还有 “武安乡”和“武安村”。在该县的庙子沟乡,全乡70%的人口都是武安人,该乡有一个村叫“大东沟村”,全村98%的人口都是武安人。 清朝雍正年间,武安固义村的丁姓最早来到大东沟,开荒种地,随后固义村丁家的亲戚、邻居都陆续来到隆化县大东沟,世代繁衍,形成了一个村落。因后来人口滋生众多,很多人从大东沟搬出去,遍布整个庙子沟乡,遂形成了一个乡。至今在大东沟村,主要姓氏为丁、李、刘、马、张、董等,和如今武安固义村主要姓氏大抵相同。 上个世纪80年代, 庙子沟乡大东沟村的董林老人,经常给孩子们说:“你们不要忘了,咱们祖辈是从彰德府武安县固义村搬来的。” 他那时还经常磨叨: “彰德武安,两棵槐树,丁李刘马,董冯张王,八姓一村”,这几句话,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里。 最近,联系了《承德日报》社的记者马国臣,他就是大东沟村的武安人,他对自己村庄的历史如数家珍。因为对故乡武安梦牵魂绕,不能释怀,于是在2018年4月,他专门从承德来到武安固义村寻根问祖。 离乡游子马国臣说,大东沟人对移民的历史都是口口相传的。通过查坟里的石碑,推测出大概移民时间开始于清朝雍正年间。祖祖辈辈都说故乡是——河南省彰德府武安县顾义村(固义)。 他说,固义村的老槐树依然存在。固义村里有很多 “泰山石敢当”,在大东沟村丁家石墙里也镶嵌着 “泰山石敢当”。固义村马姓和李姓、丁姓是邻居,在大东沟村,马家的后面是李家,对门是丁家,也是邻居。马家人从固义迁出后,如今已经在隆化繁衍七代,到他儿子已经八代人了。 盘盘脚儿,留花样儿,红布绿布,砂糖盐醋,有钱喝酒,没钱儿你走。这首童谣在武安很古老,民间流传很广。而在隆化县庙子沟这样说:红布绿布,砂糖果树,有钱喝酒,没钱快走。武安童谣:“麻叶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大东沟说:山老鸹,尾(yi)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这些童谣大同小异。在庙子沟乡的老者的言语中还保留着武安人的很多方言。如把“太阳”称“老爷儿”。月亮叫“明奶子”。 “好”为“不赖”。“不合适”为“不得劲儿”、“辣椒”为“辣子”、“下小雨”唤作“嘣星雨”。“滑”为“出溜”。“剪发”说成“绞头”。“批评”是“敲贬”。“扁担”为“扁杖”。“表面”说成“浮头”。“可怜”说“可怜得慌”。 据传说,丁姓会补锅锔碗的手艺,还会唱戏,雍正年间武安大旱,加上蝗灾。丁家人在固义难以为生,只好靠手艺远走他乡。一路北行,到了承德北面的隆化县。隆化也是山区,山高林密,沟川纵横。 丁家人来到大东沟,这里只有几户满族人,大部分山地并没有开发,丁家人看这里能养活人,决定留下开荒。过了几年,回到武安固义,把情况告诉了众乡邻和村中亲戚,这些人也都是穷人,平日里也总被富户瞧不起,日子过得很不好。一听说隆化那地方能开荒种地,吃饱穿暖。大家决定一起跟随丁家人去承德谋生。 他们一咬牙,把房屋和坛坛罐罐给了族人,族人给很少的一点钱,算是盘缠。他们含泪舍弃家园,天未亮,收拾细软,扶老携幼离开了村庄……在他们中间,有会补锅的,有会算卦的,有会唱戏的;李家人是丁家的小舅子,是个木匠,曾经修过丰宁县衙;马家人是丁家的姑爷,也有李家的姑爷。刘家人是马家的姨哥。到清中期,固义的张姓,也到了大东沟,开药铺子。张家和董家成了连襟。 总之,大东沟人都是亲连亲,亲套亲,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后来,还有固义人到承德的围场,隆化的蓝旗等地,这些人和大东沟的固义人有来往。到清后期,大东沟和武安固义就失去了联系。所以,当马国臣来到固义寻根问祖时,固义人根本就不知道承德隆化还有本村的移民。 在马国臣的记忆中,庙子沟乡的三间房村老爷庙供奉的神仙,是李姓人从固义村背来的。现年92岁高龄的村民丁通说:“雍正年间,固义村老家经常闹饥荒,总有人迁到外地。村里有户姓丁的人家,一路叫卖手艺,一路唱戏,来到隆化县庙子沟大东沟一带站脚落户,后来和丁家有着姑舅亲家的李姓人家也追来了。 所以,庙子沟乡最早不叫庙子沟,而是叫“丁李二户”。 人们在山上随意搭起草屋或石庵子,到处占地圈山,开荒种地,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所以庙子沟一带古老的村庄名,最早是:丁李二户、八家、十间房、三间房、八屋、三屋、二屋等。如今,在庙子沟还是以丁姓和李姓人居多。 到后来,只有丁家成了地主。张姓较富裕,耕读传家,出了不少私塾先生。其他人家只能说是一般。武安人和当地一些满族、蒙古人通婚,繁衍生息,逐渐形成现在的满族蒙古族乡。但是,在那些年老者的内心深处,他们常说我们是“彰德府武安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