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帽子前面的“门帘”有什么作用?别小瞧,里面学问挺多的
原标题:皇帝帽子前面的“门帘”有什么作用?别小瞧,里面学问挺多的
古代的等级是非常鲜明的,通过他们的衣着和配饰就能看出尊贵程度。作为皇帝他的衣着配饰更是有着很大的门道,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皇帝头上的那个帽子。
古装剧中,除了清宫皇帝外,其他朝代皇帝出场总能看到他头顶那个带着门帘的帽子,看起了相当有趣,这顶帽子的名字叫做冕旒。成语冠冕堂皇就是从这出来的。
这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据说黄帝是最早戴这种帽子的人,不过那个时候并没有形成规制,到了周代的时候才开始完善。
这个礼冠上的穗叫作“旒”,是12寸长的五彩丝绳组成的,这些穗上面穿着的玉珠是按照朱、白、苍、黄、玄的顺序穿成的。不过到了汉朝就把它们用纯白玉珠代替了。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视事观物,不可“察察为明”,也就是说,一个身为领袖的人,必须洞察大体而能包容细小的瑕疵,还有说法是想让皇帝时刻都谨记着自己作为皇帝就要有帝王的样子,在重要的场面上,如果皇帝慌慌张张的或者激动不已的时候,就会带动头上的冕旒一起晃动。这样就会打到皇帝的脸上,以此来提醒皇上要注意自己的威严,不能没坐相没走向的,皇帝的架子一定要端好了。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皇帝头戴冕旒的时候,自己的表情是会被遮挡起来的,这样就不会被大臣们看到自己脸上的表情了,毕竟朝堂之上混得开的人智商情商都很高,都有察言观色的能力,一旦他们能看到皇帝的喜怒,就会开始看脸色行事,如果都依附于皇帝的表情,不去说实话真话,那么离朝代的覆灭也就不远了。
在这顶冕旒的两边都有一个被叫作“允耳"的玉珠,这个玉珠存在的作用也是为了提醒皇帝要懂得明辨诽语,无论何时都要头脑清醒,在冕官上的面板被称为"延",基本上都是前圆后方的形状,有"天圆地方"的意思。
所以说古代的服饰真的是非常的有“心机”,不仅是身份的体现更有着深刻的门道,只是皇帝头一顶简简单单的帽子就大有学问,可见作为皇帝是真的不容易,要无时无刻的提醒着自己,而冕旒制度的出现也说着明古人真的很有智慧,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
相关文章
-
东西问|仝涛:西藏考古如何发现“穿越喜马拉雅的丝绸之路”?
-
古代朝廷有一古怪现象,皇帝越强,他们先立的太子结局越惨
-
古籍中的避讳字 | 聚珍文化课
-
对洞庭湖矮围问题为何下重手?湖南卫视今晚揭秘……
-
【厉害】这位耒阳人是毛主席的爱将,在红军中曾与林彪齐名
-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的”
-
太突然!著名男演员逝世
-
弘扬革命精神的“传家宝”
-
江南四大才子是谁 江南四大才子历史原型
-
中国当代“教父”——土皇帝禹作敏的江湖路
-
李斯为什么不扶持扶苏:赵高的阴谋(害怕官位不保)
-
日军在中国放弃拼刺刀? 日军白刃战疑踪历史档案解密
-
宋辽澶渊之盟之谜 宋辽皇帝结义为何延续百余年
-
美国历史课本中的9幅中国版图,美国人还算有点“良心”
-
古代造反难成功,为何叛乱者不去周边建国,非要一根筋往中央打
-
「热点」这所培养了上千名将军的军校,80华诞干了一件暖心事
-
活着被开追悼会的四位革命者
-
汪藏海是真实存在的吗?是真实存在的(明清时期堪舆学家)
-
“子不语怪力乱神”别解
-
杨志:做官不易,路径不对、投资强度不够等等,都会血本无归
-
上将潘凤是什么梗?最早出自三国演义闻酒斩华雄
-
揭秘:比金字塔更为壮观的阿房宫的未解谜团
-
魏丑夫强迫芈月行房是真的吗
-
他当上皇帝后,连国号都懒得想,直接用自己姓氏,现发展成大姓
-
汉殇帝刘隆什么时候继位的?他为何流落民间?
-
他本该授大将衔却坚辞不受,儿子要他安排工作,他把儿子赶回老家
-
红领巾心向党|红领巾解说员讲党史(第二十二期)--抗日英雄杨靖宇
-
这个姓氏出身的人,可能并不是“炎黄子孙”,而是“波斯人”后裔
-
为何取经后观音菩萨未被封赏?原来做了2件蠢事,让如来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