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调整,“陈涉”没走
原标题:教材调整,“陈涉”没走
来源标题:教材调整,“陈涉”没走
与朋友聊及高中毕业时的临别赠言,几乎一致认为,当年有两句话入选频率最高:“苟富贵,勿相忘”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两句话都出自《史记·陈涉世家》,都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叫陈涉的人讲的。当然,更大的可能是经过了司马迁的语言再造和境界提升。高考多年之后,大部分人或许已记不清全部原文,但这两句话总能脱口而出。这就是《史记》的魅力所在,是汉语的张力体现,更是因为符合了青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
不过,这篇长期入选人教社语文教材的经典文章,已从初中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删除。与之前“将文天祥从历史教科书中删除”、“卫青霍去病从历史教科书中消失”、“教材删除鲁迅文章”等谣言相比,这次不是传言,而是事实。教材事大,引发舆论关切。
为什么删掉?人教社的回应说明了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因为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一课专列“陈胜、吴广起义”,详细介绍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并引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就是说,人教社通盘考虑了各学科关系,系统筹划教材内容,而网上有些议论多是无端揣测借题发挥。人教社调整的目的本来很简单,由于事先未加说明,网友不明就里,所以才有种种猜测,乃至出现谣言。
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取得新成就,特别是对教育的使命和规律的深化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要的。必须看到的是,教材调整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而是极其严肃的大事。不是哪个领导“拍拍脑袋”就能说了算,也不是某个专家“个人意见”就能左右,更非“是好菜就能往篮子里捡”。具体到语文,思想立意、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等角度都得考虑;现代古代、中国外国的作品都得有;诗词歌赋、小说杂文等体裁都要尽量体现,即便古文也要既注重经典性又兼顾多样性。借用人教社对当时鲁迅先生《风筝》被删的回复中“调整并不是删除,而是将其安排在最适合教学的地方”的逻辑,可以就不选《陈涉世家》一事说,“删除不是其不好,而是想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史记》中《周亚夫军细柳》替换《陈涉世家》,确实也是上上之选。
透过有关教材修改的争论,可见社会关注的非同一般。相关机构及时回应,以事实回击谣言或奇谈怪论,值得称道,但每次都是“跟在舆论后面跑”并非上策。所谓未雨绸缪,不妨每次修改时,把修改了哪些地方、为什么修改等等先行告诉公众,毕竟教材虽是“一家之选”,也需要达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相关文章
-
满洲龙:中国发现的第一具恐龙化石(长8米/黑龙江出土)
-
他是最年轻的开国将军,战争年代两次死里逃生,花甲之年还上战场
-
一位日本华人,为中国捐献300多幅古画,临终遗言感动国人!
-
党史百年天天读|11月6日
-
夜郎自大:敢与汉武帝比地盘的国度到底有多大?
-
长平之战40万尸骨在哪 长平之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尸骨
-
他是氢弹之父 名字曾被列入国家机密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
天府之国指什么地方?
-
1955年授衔时,黄火星的名字被念成黄火青,看周总理如何化解尴尬?
-
党史百年天天读|10月29日
-
汉朝巫蛊之祸的经过:解读汉武帝的昏庸晚年生活
-
三皇五帝是指哪些
-
“巾帼学者”王贞仪与宣城
-
南非兽脚恐龙:龙猎龙 最长可达7米(仅发现一处化石)
-
吐蕃非常强大,曾让唐朝头疼不已,为何在宋元之后没有声音了?
-
邓小平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见字如面•1949】十世班禅:人民之康乐可期,国家之复兴有望
-
炎帝临魁与姜承
-
《芝麻胡同》里何冰开起了酱菜铺,亲自上阵打耙做酱
-
淮海战役中,邱清泉在包围圈内一枪未放,为何多出了一个师?
-
制衡有术|追求权欲,太监中战斗机,宦官擅权皇帝为何无法制止
-
盘点史上单兵作战能力最强的几个君主和帝王
-
秦始皇的生父是谁:秦庄襄王(有传言称其生父为吕不韦)
-
哈拉帕文明为什么消亡 哈拉帕文明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
晓龙:四川小型植食性恐龙(长1米/食肉恐龙的最佳口粮)
-
古时赴宴光会喝酒可不行,还得练就一些特殊技能
-
起死回生的主人公是谁?人真的可以起死回生吗(假的)
-
倾头龙:北美洲小型食草恐龙(长2.5米/距今6800万年前)
-
党史百年天天读·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