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前,苏联到底有没有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
原标题:苏德战争前,苏联到底有没有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
文/寂寞的红酒
提起“大雷雨计划”,熟悉二战的朋友想必都不会陌生。大雷雨计划是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总参谋部制定的一项对德作战计划。一直以来,人们一直对大雷雨计划津津乐道,认为如果德国没有发动苏德战争,那么苏联会执行大雷雨计划,会先发制人的对德国进行打击。当然也有人对大雷雨计划持怀疑态度。那么苏联真的有野心勃勃的大雷雨计划吗?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否则不会空穴来风。不过这份大雷雨计划并不像网上传的那样,大雷雨计划不过是苏联参谋们无聊搞出来的东西,只是他们搞着玩而已。
首先,大雷雨计划真假难辨。大雷雨计划最早见于保罗·卡雷尔写的《焦土》一书。书中提到:1993年初,前苏联上校丹尼洛夫在《奥地利军事杂志》上曾公布1941年苏军总参谋部制定的大雷雨计划,并提供了“大雷雨”计划的部分影印件。但丹尼洛夫提供的资料字迹潦草,既没有红军主要领导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的圈阅,更没有斯大林的批示。可以说,真假难辨。实际上,即使是真的,也不过是草稿。目前没有任何确凿的证据证明大雷雨计划被苏联决策层认可,也无法表明该计划被列入了苏军的作战计划。所以很可能只是一些参谋无聊搞出的草稿而已。
其次,苏联当时没有发动 “大雷雨计划”的能力,也没有发动大雷雨计划的打算。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的苏芬战争对苏联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苏联人意识到了自己军队存在的严重问题,所以开始加强军事建设。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正在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换装,苏联的换装至少要到1943才能全部完成,连朱可夫都承认当时的苏联根本没有能力进攻德国。而此时的苏联对德国是非常忌惮的,一直在想方设法的避免刺激德国。为了防止德国入侵,苏联一方面在边境疯狂修建防线,另一方面尽量和德国搞好关系,在苏德战争爆发前的一天,苏联还在向德国运输物资。当苏德战争爆发时,斯大林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此前,斯大林的态度是克制、克制、再克制,尽量避免和德国发生冲突。所以苏联在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前,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打算进攻德国。
所以这份真假难辨的大雷雨计划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即使真的存在也说明不了什么。作为一个一流大国,苏联对自己的邻居自然不会放心,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别管有用没用,苏联肯定会制定很多作战计划。苏联参谋部里摆满了各种作战计划,针对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甚至美国的都有。实际上,不仅仅苏联如此,其他国家也如此。当时加拿大国防部有攻占美国的计划,美国有对付日本的“橙色方案”以及疯狂的彩虹系列计划。和美国的彩虹计划相比,苏联的大雷雨计划简直是小儿科,彩虹计划几乎是美国一个国家吊打所有工业国,所以苏联的大雷雨计划不管有没有都不足为奇。如果苏联真的有大雷雨计划,主动跑去进攻德国,很可能现在的俄罗斯官方语言就是德语了。
参考资料:《二战史》、《“大雷雨”计划之谜》、《浅析苏德战争前德国与苏联的外交博弈》
相关文章
-
定了!提前退休真的来了
-
二战时,日本为啥让女人都把和服的袖子剪去?
-
内蒙古挖出华丽血棺,开棺时流淌出神秘液体,专家大喊:快走!
-
[图文]英国作家称希特勒并没有自杀!而是逃亡到阿根廷终老
-
对越反击战时对待顽固的越南俘虏,我军是这样做的
-
文艺排面拉满,《国家宝藏·展演季》用“电视策展思维”让国宝活起来
-
希特勒唯一挚爱是外甥女:为她终身不娶,变成素食主义者
-
德军俘虏了英军飞行员,发现这名飞行员是残疾人,让英军空投假肢
-
宰相刘罗锅
-
续写盛世,不忘前人
-
上色老照片:二战前夕军力鼎盛的德国、希特勒疯狂搞阅兵仪式
-
父母年迈了怎么办?古代日本流行一个办法 尽显人性丑恶
-
历史上的今天——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号开始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航
-
白磷弹才算什么,美国军队用过的这些没人性武器,更加惨无人道!
-
新闻8点见丨专访鲁迅长孙周令飞:传播鲁迅,不需要那么严肃
-
[图文]日军两处千人集体坟场被发现 揭示硫磺岛战役之残酷
-
美公布越战绝密文件 假情报导致战争全面升级
-
因为中原王朝的一次内乱,这个地方脱离了中国上千年
-
女子拿15块钱买的内衣去鉴宝,开口就要30000,专家:你穿过吗?
-
《战史文库》骑士之死:末日将至
-
几乎将马克思逼上绝路的《林木盗窃法》事件,究竟有多不可理喻?
-
卡纳塔克凶宅之谜,居民们为何皮肤瘙痒溃烂,最后专家破解了谜团
-
跟踪狂被实施性犯罪预防令,成为第一个被禁止发送色情短信的人
-
对话党员代表|援外考古专家王元林:国际合作联合考古取得良好效果
-
日本联合舰队从优势打到全军覆没,为何还有人说山本五十六厉害?
-
如果宝琴未曾许配给梅翰林之子,贾母会让宝玉娶宝琴,为什么呢?
-
[图文]二战谜中谜:巴顿因口无遮拦令德国人中计
-
二战中被德军包围三年的城市保卫战,一百五十万人死亡
-
韩愈寓居宣城求学经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