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魏晋时期的杂技艺术:融贯东西,博采众长

原标题:魏晋时期的杂技艺术:融贯东西,博采众长

类似于体育节目的杂技,也在此时盛行。夏育扛鼎,这个取名来源于大力士夏育的节目,其实是一种举重表演。南朝梁时,人们还将这个节目唤作《舞轮伎》。

投掷也与体育类似,这便是投掷术杂技《跳丸弄剑》。表演时,演员将铃丸和小剑大力抛向空中,再准确地用手接住。反复抛接,铃丸和小剑始终不会落地。看起来眼花缭乱,却又准确稳定。演员敏捷的身手,快速的反应力,精准的观察技巧,让观众不能不交口称赞。

处于大动荡时期的魏晋南北朝,却也出现了让多种文化大融合的契机,杂技也有幸在此时吸收到来自西域、天竺等地的杂技艺术元素。

图1:杂技陶俑

幻术杂技、胡乐歌舞戏,这些新元素便在杂技表演中登台亮相,从而让魏晋南北朝成为“乐舞百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和“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大发展期”。

公元409年,北魏明元帝拓拔嗣带头大兴杂技,这为杂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表演要紧密配合音节,这是对杂技表演首次明确提出要求。杂技合以大曲,得做到有头有尾、有起有伏,这些要求,促进杂技日益完整,最终成为单独节目。

南朝汉族对杂技的贡献也不少。在南朝汉族的推动下,杂技百戏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大型的水力设备,以及大量的道具、背景、机关等设置极大地提升了百戏艺术的技术含量。

魏晋南北朝时,杂技百戏呈一片欣欣向荣的势头。在继承汉代百戏的基础上,还增添了品类繁多的新品种。新品种共计三十八种,包含六大类。

《魏书》记载:“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牴、麟麟、凤凰、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长桥、缘橦、跳丸、五案以备百戏。大享设之于殿庭,如汉晋之旧也。太宗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为钟鼓之节”。

图2:《魏书》

表演艺术得以进步,为魏晋南北朝出现杂技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杂技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发展后,到了北齐时,杂技、幻术节目已有一百多项。据《通典》记载,北齐出现“鱼龙烂漫、俳优、侏儒、山车、巨象、拔井、种瓜、杀马、剥驴等,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这是吸收大批外来节目创新发展的成果。

不只是专业演员技艺非凡,民间杂技技艺高超的人也比比皆是,他们的演出水平也与专业演员不相上下。

《宋书》记载:“龄石少好武事,颇轻佻,……使舅卧于听事一头,剪纸方一寸,帖著舅枕,自以刀子悬掷之,相去八九尺,百掷百中”。

图3:《宋书》

就连南齐东昏侯萧宝卷,也喜好杂技,还是一名酷爱“担幢”的杂技高手。他喜欢用头顶杆,这还不过瘾,还发明创造了“折齿不倦”的杂技绝技。

这也是一种颇有难度的杂技技艺,用牙齿顶起数丈高幢。想想,萧宝卷虽不理政事,但对杂技也是够勤恳努力了。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苏子韬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