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送别“氢弹之父”于敏
原标题:今日送别“氢弹之父”于敏
北京晚报客户端1月22日消息,1月16日,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因病去世,享年93岁。22日上午10时,于敏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22日晨,冬日的暖阳洒进八宝山,距离于敏院士的告别式开始还有一个多小时,殡仪馆大礼堂的门前已经排起了上百米的蜿蜒长队。白发苍苍的学者和年轻的学子胸配白花,纷纷赶来为送这位“氢弹之父”最后一程。
“于家为国铸重器 宁静致远宏谋动天地,敏思笃行创伟业 科学求实精神炳千秋”的横幅是于敏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上午9时许,赶来送别的人陆续到达。记者在大礼堂的休息室里见到了于敏先生昔日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张棕烨。“于先生是我的恩师,带我工作了十年,在他十年指导下,我受益匪浅。他不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和严格要求的严师,也是非常关心人的益友。”张棕烨说,有件事令她十分感动,一直不能忘怀,“由于当时的工作原因,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与他见面了,尽管在我的心里常常挂念着他,但一直不敢与他联系,只将问候经同事转达。有一天早上,于先生突然出现在我们当时住的集体宿舍。我们在十五平方米的小屋里聊了许久,仍然意犹未尽。”张棕烨的眼眶里泛出泪花,“我送他回去时,注视着他在蓝旗营站登上公共汽车时,心中真是百感交集,止不住留下了激动的泪水。”张棕烨几度哽咽,“他是特别出色,努力,对所做的事从来都是无怨无悔,他生病后我去看过他,他知道我去了,但是他表达不出来,眼睛仍炯炯有神……于先生给予我的太多太多,带我走进科研工作,教我怎么做人。”
“我跟于先生算是有着不解之缘。”年逾八旬的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郑春开是于先生的北大校友,他没有跟随学校的车队而来,提前来到了告别会现场。“当时我们住的很近,但是并不知道于先生在做氢弹的研制工作。我的当时的系主任给了我们一个研究课题,让我们进行数据计算,当时也不清楚要干什么,就这么做出来了。后来数据送给了钱三强先生,过了19年之后我才知道我们是给于先生提供了理论计算的基本数据。”郑春开激动地拿出手机中的照片展示给记者,“后来我还跟于先生合照过两次,照片很珍贵,我让我现在的学生帮我复印留下来,珍藏在家里。我所做的工作能为他铺路,我感到非常荣幸!于先生追求科研的精神永远在我心中激励着我!”
(记者/李祺瑶、王海欣)
相关文章
-
狂禅·侠僧:《水浒传》里的鲁智深形象
-
唐伯虎点秋香是真的么:民间故事(明小说家冯梦龙虚构)
-
李作鹏:我在解放战争中指挥的最为得意的战斗
-
大白读史︱行善济人,慈善之根本
-
《上将洪学智》1月21日登陆央视再现开国上将“四起三落”的传奇人生
-
1937年的一次遇袭案,为何让周恩来记了一辈子
-
三星堆未公开的文物,黄金王冠/古蜀国帝王的权利象征
-
赵建华京胡演奏音乐会——京胡曲牌联奏《琴源》
-
历史上真实的袁天罡是什么样的:看相能力强(隋末唐初)
-
为什么现在看不到古代银子了?原来它们都去了4个地方
-
春节里来迎立春,春盘春酒年年好
-
奇怪!四川三星堆是中国的,但有人为什么说它不属于中国文明呢?
-
党史百年天天读·8月25日
-
专家:武大郎应比武松小250岁 与潘金莲夫妻一直很恩爱
-
与罗织经齐名的四本书 这四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
植食恐龙:鸭嘴龙 化石遍布北美(头顶长有夸张冠饰)
-
红军长征时候八万六千人,为何会师时仅剩六千,人都去哪了
-
崇祯帝其实并没有那么差,他面对的难题即使开国皇帝都解决不了
-
程万军:建文帝手下的才子们如何变节投朱棣
-
宋高宗赵构生母失节之谜:遭金人掳掠给盖天大王为妾后生子
-
匈奴,突厥和蒙古谁更厉害?
-
秦帝国的江山仅维持了15年便“二世而亡”,始皇帝做错了什么?
-
鬼谷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纵横家创始人(曾创作《鬼谷子》)
-
巨型食肉恐龙:南方巨兽龙 体长13.8米(仅次于霸王龙)
-
晋文公伐曹的原因:“雪中送炭”竟救了僖负羁
-
全军只有一例,军长是大校,军政委是中将成就很大
-
抗战期间,日军虽然毫无人性,但有2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和警觉
-
腾冲收复后,国军给日军修了一座墓,埋葬鬼子的方式人人解恨
-
渡江战役的悲壮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