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原来这样自称,并没有什么本宫、哀家、臣妾!
原标题:古代女子原来这样自称,并没有什么本宫、哀家、臣妾!
从2011年起,《甄嬛传》《芈月传》 《步步惊心》《锦绣未央》这些描绘古代宫廷贵族女性生活的”古装大女主电视剧“,成为电视剧市场的大热剧种,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些宫廷剧那套约定俗成的特殊称谓也因此深入人心。
比如皇帝必自称“朕”、太子必自称为“孤”,太后必自称为“哀家”,皇后、嫔妃、公主等宫廷贵妇,必自称为“本宫”,对上位则必自称为”臣妾“,那么,真实历史中当真如此么?
历史上,古代皇后和皇太后等宫廷贵妇,对地位比自己低的臣子,一般最常用的自称,就是“我”、“吾”。包括公主、王妃和高等嫔妃(皇贵妃、贵妃、妃等宫廷命妇),同样也是如此。
而“本宫”“哀家”云云,最早全是戏曲里流传出来的,正史里的后妃、公主根本从来没有这么自称的。
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最常用的自我谦称,就是“妾”。比如妻子对丈夫、媳妇对公婆的称呼,或作为下属的妻室,对丈夫的上司的自称,自称“妾”是最正常的。也包括口语化的“妾身”“贱妾”。女儿对父母则自称为“儿”,这点和男子对父母是一样通用。
到了唐宋后,地位相对低下的民间女子谦称“奴”,也很常见,在话语演义小说里就变成了口语化的“奴家”“奴奴”。而侍妾、婢女对主人、客人;宫女和低等嫔妃对帝王,谦称“婢妾”“奴婢”“婢”都是可以的。
影视小说中,宫廷女人最常用的自称“臣妾”,其实也是错的。正史中的“臣妾”二字,要么做“臣+妾”解,即被征服为臣民的众男女的合称,如颂圣奏章中常用的“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四海九州,尽为臣妾”;要么做“臣(动词)为妾”解,即征服某范围内的男女为臣民;要么做“臣之妾”解,即男性臣子对君主谦称自己的妾室。如果是正妻,当然就是“臣妻”了。
【朕以将壮之年,臣妾天下,司其忿速,其在於持重温良之士以鉴之乎?】——唐代元稹《授裴向左散骑常侍制》
比如刘备在许都青梅煮酒时,向顶头上司、司空曹操大人介绍自己的妻子糜夫人和妾室甘夫人,就可以说“臣妻糜氏、臣妾甘氏”,曹司空见之大悦,曰:「玄德公勿忧,若有不测,汝妻子吾养之」……
至于古代女子对地位相对平等,或偏低的人,则一般很自然地自称“我”或者“吾”。即使是皇后、公主、妃嫔这些宫廷贵妇,同样也是如此。如皇后和公主,对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一般自称我、吾,对皇帝则谦称“妾”;公主对父皇,口语称“儿”,上奏称“妾”;嫔妃对皇帝则谦称“妾”或“奴”。特殊情况下亦有例外。
明朝有两个例子,一是一世一双人的明孝宗朱佑樘和孝康皇后张氏,他们平素相处如民间夫妻,一同起居,因此张后对丈夫就很自然地自称“吾”;
明孝宗弘治帝皇后:张氏
【张后曰:母已领恩赐,吾父则未尝君食也。帝(孝宗)命即撤后膳一席赐之,令张氏世世为美谈也。 】——明·陆楫《蒹葭堂杂著摘抄》
另一个例子是1615年,梃击案发生后,明神宗朱翊钧先寻王皇后商量,此时已满50岁的王皇后自称“老妇”,而郑皇贵妃则向皇帝、皇后赌咒发誓,非己所为,自称“奴”和“奴婢”。
明神宗万历帝皇贵妃:郑氏
【先是,张差事发。神庙即诣中宫。王皇后迎见曰:“皇上何缘得见老妇?”上曰:“有事相商。”遂坐语其故。后曰:“此事老妇亦不敢知。须与哥儿面讲。”哥儿者,东宫也。少顷,东官至。后问之。东宫曰:“必有主使。”神庙色变。而郑贵妃徒跣指天自誓曰:“奴婢万死,奴家赤族。”神庙勃然废席而起,骂曰:“此事朕家亦了不得,希罕汝家。”】——史敦《恸余杂记》
中国古代虽然是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但同时亦以孝治天下,皇太后对皇帝当然是不能用谦称“妾”的,因此除了自称“我、吾”外,书面语诏书上也称“予”。当然还有年长妇人的通用自称,“老身”或者“老妇”。
汉朝时,后权犹重,皇太后更有对应朝廷九卿的独立属官,如长乐卫尉、长乐太仆、长乐司马等,因此如吕后等,也可自称“朕”,和被敬称为“陛下”。
西汉开国皇后: 吕雉
魏朝建立后,从曹丕开始抑制后权,严禁后妃干政,太后就不再自称“朕”,和改称“殿下”了。两宋时期,皇太后即使临朝称制,通常也是不称“朕”的。极端例子是南宋末代太后杨氏,因为是国难当头,一路逃亡,由嫔妃母以子贵成为太后的,本身又性情懦弱,因此面对百官仍谦称为“奴”。
【辛卯,羣公奏太后曰:‘殿下圣德光隆,宁济六合。】——《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 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称之,百官洎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 宋高承《事物纪原·公式姓讳·殿下》
当然,一些威权犹重、摄行皇权的皇太后,或是在塞北游牧民族建立的北朝,自称为“朕”,被众臣称为“陛下”,都很正常。如北魏摄政太后冯有,契丹摄政太后萧燕燕,武则天称制时期,都是如此。
武则天:
到了清代,情形又有所不同。即使慈禧太后摄政近半个世纪,口语中也不曾称“朕”,但是《清实录》中,却将孝庄太后的口语书面化后,令其自称为“朕”,事实上这位蒙古老太太一生抗拒汉化,甚至根本不会说汉语。而民国政府给清末代隆裕太后的国书,同样敬称其为“陛下”。
【太皇太后见而异之。问知有娠,顾谓近侍曰:朕曩孕皇帝时,左右尝见朕裾褶间,有龙盘旋,赤光灿烂。】——《清圣祖实录》
【在寿日那天,袁世凯派了秘书长梁士诒前来致贺,国书上赫然写着:'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致书大清隆裕皇太后陛下'】——溥仪《我的前半生》
事实上,根据留传至今的大量谕旨和史书记载,古代皇帝用“吾”“我”“予”自称同样很常见,根本不会和现代影视剧里那样,永远“朕”不离口。更不会和某些古代言情小说所意淫的那样,对某个人只称“我”不称“朕”,就代表对心爱之人的所谓“特殊待遇”。
而且,在唐、宋、明等汉人王朝,生活气息是非常平民化的,宫廷皇室的许多称呼,基本都和同时代的普通人家一样。
比如宋朝时,嫔妃们要认皇后为养母,形同认皇帝为养父,所以跟着小辈喊他们“娘娘”“爹爹”。这点在明朝也延续了下来。据说崇祯帝的田妃、袁妃私下就叫他“爹爹”。
宋朝皇帝,包括皇子公主,叫母后是“娘娘”,嫡母叫“大娘娘”,生母叫“小娘娘”,对祖母辈的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叫“老娘娘”,对妃子则连着姓叫“某娘子”。
皇子公主对自己父皇,也都是直接叫“爹”喊“爷”的,“父皇”这种称谓只是书面语。
而皇帝对皇子直接就叫“二郎,三郎”,对公主就叫“二娘,三娘”,或者叫这些孩子的小名。明朝时,宦官宫女对皇太子,也直接喊“小爷”。
这就如同时代的寻常普通人家,妾室们同样也是对夫主和主母,喊“爹爹”和“娘”的;仆人也是对小主人喊“小爷”的。
而皇帝家说白了,也不过就是一个家主,一个主母,一群妾室,若干儿女聚在一起,他们关上门过日子,并不需要特别发明一套“规矩”来“装腔作势”。
通行的古装影视或古代小说,当真以为皇族中人一个个“朕”,“孤”,“寡人”,“哀家”,“本宫”,“臣妾”,各自特殊称谓不离口,连个“我”字都不会说了。其实这都是病,得治。真正的古人才没这么装腔作势呢!
相关文章
-
历史解密岳飞周亚夫 治军严谨死于非命
-
张骞时期的皇帝是谁:汉武帝刘彻(张骞开创了丝绸之路)
-
传统武术是古代战争杀人技?其实根本没关系,武僧都练骑马射箭
-
始蜥龙:古老的二叠纪盘龙目生物(形似巨蜥/长1米)
-
中国世界八大奇迹分别是什么 它们为什么称为奇迹
-
古代中国的女子为什么要裹脚?这里告诉你答案
-
班门弄斧写的主人公是谁?中国土木工匠的鼻祖(发明曲尺)
-
民国往事:她为父报仇,三枪打死过气军阀,后被全国舆论所救
-
七大圣分别怎么死的 七大圣之间的感情怎么样
-
经书送到大唐后,李世民才明白自己是最大的输家
-
揭秘历史上两位入错行的悲剧皇帝 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
-
辍学少年竟成最强纪检委,给江青、林彪定罪!中央还采纳了!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分类汇编(九):古代服饰
-
汉族在越南叫什么?为削弱汉族的凝聚力,他们把汉族分成3个民族
-
这位将领的遭遇真坎坷,徐向前曾经四次出手相救,他终成开国中将
-
毛泽东中央警卫团从哪选人?周恩来亲自"把关"
-
古代打仗都用什么武器?“十八般兵器”那只是传说
-
明宣宗为什么要废除官妓?
-
商朝的摘星台在哪里?现名摘星台,只剩楼基(位于淇县)
-
蒋介石为何厌弃原配毛福梅和第二任妻子姚冶诚?
-
中华大地处处是历史,你家乡的土地上发生过哪些历史故事呢?
-
为什么宋朝之后无中国 宋朝这个朝代有什么特别的
-
大同宋绍祖墓出土石椁,上面刻着十五个字,泄露了它的造价之谜
-
大国工匠与中国历史神话中的那些黑科技
-
揭秘三国演义中九大张冠李戴的地方 历史大还原
-
历史影像:毛主席两次会见基辛格,体会伟人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和幽默感
-
【党史百年·天天读】8月16日
-
土匪为什么不劫“八百里加急”? 土匪:你瞅瞅他腰间绑的是啥
-
为什么国家禁止挖帝王墓?郭沫若挖掘的明定陵,血一样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