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帝王精英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
原标题:为什么古代帝王精英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
昔者巴库宁有言:“历史唯一的作用是警戒人们,不要再那样;我们反其言曰,历史的唯一作用是告诉人们,又要这么样了。”——周作人
01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一段很有意思的历史。
两个现代“精英”的故事——毛泽东和蒋介石。
1935年的5月,毛泽东带领的红军,一路向西。
当时的红军队伍大概还有三四万人,疲惫不堪、缺兵少粮。
在他们屁股后面,是蒋介石从各地调兵遣将,集合而来的二十万大军,由著名长跑将军薛岳同志率领。
西面,是滇军孙渡部沿着雅砻江的布防。
东面,则有川军杨森的第二十军和郭勋祺、陈万仞等部的联合阻截。
现实逼得他们不得不继续往前走,直到来到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地方。
四川安顺场。
然后,每个人心里都响起了一首歌(如果可能的话):
大河向东流啊……
因为,前面横亘着的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
然而,红军并不能像歌里唱的那样“说走咱就走”。
在他们面前,除了有大河天险,主要渡口上还布满了川军刘文辉的部队。
当时红军面临的“绝路”,有一部电影名字可以形容:
十面埋伏。
02
从后面的结果来看,这条“绝路”,其实是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自己选的。
对此,蒋介石一开始完全没有想到。
中央红军刚刚离开江西苏区的时候,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秘书长杨永泰就曾对他说过:红军很可能渡过金沙江进入川西。
对此,蒋介石嗤之以鼻:你TM懂不懂历史?不懂就多去看看书。
蒋介石之所以有这个错觉,是因为他曾经看过一段历史。
大概72年前,有一个领袖,带着一支农民军,同样被追了半个南方,同样被打得还剩三四万人的队伍,同样的5月,就是在大渡河边迎来了全军覆没。
现在,学过中学历史的人基本上都知道,这个领袖叫石达开,这支队伍就是太平军。
蒋介石知道这段历史,当然不是靠中学历史课本。
后来有历史学家推测出,当时的蒋介石正在非常认真地看一本书。
《庸庵文续编》。清末北洋幕僚薛福成所著。
书中记载的,就是1863年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大渡河边被清军歼灭的悲惨遭遇。
当情报最终证实中央红军向着大渡河边的安顺场走去时,蒋介石激动了:我以为只有我这种不看书的人不懂历史,没想到你毛泽东浓眉大眼也不懂历史。中国版图这么大,你为啥非要走石达开的死路?
蒋介石在看《庸庵文续编》的时候,一定也在不停地拿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和石达开做对比,最后得出了一个他想要结论:
历史总是会重演啊。
蒋介石感到,毛泽东成为"石达开第二"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在《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一书里曾经记载了蒋介石当时给各路将领发的电报:
“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大军覆灭之地”“希各军师长鼓励所部建立‘殊勋’”。
翻译一下就是:这段剧情我很熟,之前已经有人演过了,演的非常好。现在大家也要照着剧本这么演,争取早点演完大结局,演得好的还有盒饭吃。
他不仅这么想,而且希望所有人都这么想。
最好他的老对手毛泽东也这么想。
03
但毛泽东不这么想。
据记载,毛泽东当时也在看那本《庸庵文续编》。
对于石达开的故事,毛泽东比蒋介石应该更熟悉。
和蒋介石这种喜欢“临时抱佛脚”看书的人不一样,毛泽东一直就很喜欢看历史。
很多人都以为毛泽东第一份工作是图书管理员,其实并不是。
对于一个有师范院校毕业文凭的26岁青年来说,每个月拿8块钱工资的图书管理员并不算什么正式工作。
要知道,当时那些大学教授们的月工资大概是毛泽东的,嗯,30到50倍。
按现在大学教授的工资来算,差不多相当于一个本科学历的人毕业后找了一份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工作。
我觉得,这只能算兼职。
毛泽东第一份正式工作,其实是长沙一所小学的教师。
准确地说,是小学的历史教师。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年毛泽东之所以选择走石达开走过的老路,不仅经过了深思熟虑,更是基于他对历史的精准判断(据说还找过当地一个亲眼见证过石达开覆灭的老秀才谈过话)。
毛泽东认为,石达开之所以被围困在安顺场而不能渡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没有处理好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石达开率领的天兵,很看不起当地的彝族土兵,动不动就发个文恐吓:逆我者亡,顺我者昌。没事别惹我,小心砍你全家!
直接导致他在陷入清军重围的同时,还遭到彝族武装的袭扰,无法顺利通过彝区。
在吸取这一条教训后,毛泽东下令: 要和彝族搞好关系。
进入彝民区后,尽管红军遭到了一些彝民的追打,甚至被抢去武器、扒去衣服,但官兵仍坚决执行上级命令,不作还击,还反复向彝民宣传“同红军联合起来打倒汉官,打倒压迫你们的军阀”。
红军的首领刘伯承甚至还和彝族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
这成为红军避免成为“石达开第二”的两大关键之一。
04
另一个关键,是渡河的时间。
石达开的队伍到了大渡河边后,不断延误渡河时间,甚至还因为他的儿子出生,就地庆祝三日。
结果在此期间,河水暴涨,耽误了最佳渡河时间。
石达开的队伍5月14日就到了安顺场,但直到6月3日还在望河兴叹。
而红军5月24日才进入安顺场,6月2日就全部渡河完毕。
在这过程中,有一个细节成为了影响红军渡河速度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细节也隐藏在历史中。
我曾从另一本书里,读到过这个惊人的细节。
在长征结束三十多年后, 1970年12月,毛泽东曾经在与调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李德生谈话时,突然问他:“你看过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吗?”
《读史方舆纪要》,是清初顾祖禹写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
大部分人可能并没有听说过,但在历史上,这是本分量很重的书。
从重量上来说,可能比4本《红楼梦》摞起来还重。
全书接近300万字,对于文言文不过关的人来说,别说300万字了,光《读史方舆纪要》这个书名可能都读不进去。
但毛泽东读了。
不仅读,而且滚瓜烂熟。
罗章龙是毛泽东年轻时的挚友,也是党内最早的一批成员,后来因为分裂D,而和陈独秀、张国焘一起成为影响D史的著名人物。
他老了之后,干了另外一件对D史影响很大的事——写回忆录。
在他的回忆录里曾记载,《读史方舆纪要》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时最热爱的著作,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几乎把这本书翻烂了,在第一师范时,毛泽东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滔滔不绝地与人讨论《读史方舆纪要》。
05
我之所以要提到这本书,是因为在这本书里曾详细介绍了一条大铁索桥的历史来历,地理位置等信息。
这个桥直到现在仍然存在,就横亘在大渡河上。
现在,学过中学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桥叫什么名字了。
泸定桥。
这个桥成了红军横渡大渡河,避免陷入石达开绝境的另一个关键。
红军急行军赶到安顺场后,很快击溃了对岸的敌人,并且组织先遣队陆续过江。
但安顺场架桥很困难,而船又不够,全军难以在短时间内从这里过江。
5月26日,毛泽东抵达安顺场,听取刘伯承、聂荣臻详细汇报过河和架桥的情况后,想起了他读过的那本《读史方舆纪要》。
书中记载的泸定桥就在离安顺桥一百多公里的地方。毛泽东当场拍板:
红军沿大渡河两岸赶向安顺场以北一百七十公里的泸定桥,限两天赶到。
于是,我们现在才能从课本里读到那篇著名的《飞夺泸定桥》。
红一军团第四团一昼夜疾行一两百公里,然后又组织22位勇士手攀桥栏、脚踩铁索,打下了泸定桥,创造了长征历史、乃至党史上最著名的一场战斗。
只不过这也留下了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疑问:既然泸定桥这么重要,为什么国民党不选择炸了它?
现在有很多解释,比如炸了怕激起民愤啊,国民党要给自己留退路啊,红军速度太快来不及炸啊……
这中间,我觉得还可能有一个原因:没有读过《读史方舆纪要》的蒋介石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泸定桥的重要。
历史本就有很多解释,而这也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
全军顺利通过大渡河后,毛泽东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然后嘲讽对手道:我们的行动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
这感觉就像,DOTA里红血反杀、劣势偷家,拆掉兵营后在所有人频道打字:
?????
06
故事讲完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里面就隐藏着这篇文章标题的答案。
为什么古代帝王精英都认为读历史有大用?
因为,历史是过去无数个世代里,对曾活着的人的记录。
无论记录的是一个人,还是一群人,它所记录的核心都是人,人的思想,人的行为,人的语言,以及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藉由历史的记录,我们与那些原本毫无联系的古人们也可以亲密接触,去了解他们的遭遇、经历,以及最终走向的不同结果,去感悟他们的所思所想。
人生不可能一遍遍重来,去等着你找到最适合的路;但历史可以一遍遍重读,直到你从中发现最本质的道理。
这个道理,我们把它称为“历史的规律”。
我一直觉得,历史里最大的规律,就是从历史里真的可以发现规律。
就像毛泽东通过历史,最终带领红军顺利渡过大渡河,避免成为“石达开第二”一样。
然而,历史就像案例教学法的一个个案例,只负责把事情用最真实、客观的方式讲清楚。
从里面能读出什么东西来就是自己的本事了。
比如同样是读《资本论》,毛泽东读的并不多,但却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
而蒋介石虽然吹嘘自己读《资本论》读到废寝忘食,但直到自己被撵到台湾,也没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从这个角度来看,毛泽东读到的是历史,而蒋介石读到的大概是历史故事。
所以,在1920年的时候毛泽东才会说出一个意味深重的观点:
欲改造中国,有两件事是最为急迫的:其一,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加以系统地整理与批判;其二,是做实地的调查研究。
▼
审核@喵大大 排版@划船不用桨
相关文章
-
儿子登基时,她早已去世,新皇帝伤心之下为母亲家族改姓
-
《水浒传》里的婚姻观:好汉大多是光棍,女子都不敢奢求爱情
-
【党史故事100讲】血战湘江遵义转折
-
清朝敬事房是什么地方?为何妃子们又敬又怕,而公公却争着抢着去
-
周恩来与1949年北平谈判
-
都是古代神医,扁鹊和华佗谁厉害?
-
史上最成功的陪嫁丫环,小姐成了嫔妃,她从丫环逆袭成一代贤后
-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巅峰之作,这个词原本代表具有神通的八类众生
-
李白醉酒后写下19字上联,酒醒却给不出下联,后世之人揣摩至今
-
中国海盗“祖师爷”,改变中国中古时代的政治格局,却鲜为人知
-
中国历史上数百位宰相在位时间最久的是谁
-
三百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将40吨铁索建在大渡河之上,仅一年就建好
-
开战前司令员外出观察,差点被敌人活捉,司令员略施小计成功脱险
-
一尊二祖三清是谁 中国古典文化中的人物
-
人彘戚夫人活了多久 戚夫人简介
-
开国上将阎红彦突发身亡之谜:被陈伯达逼迫心脏病发?
-
老俞闲话 | 中国人文精神的艰难和不屈
-
故宫是哪个朝代建的?故宫主要建筑在哪个位置
-
冷兵器解析:中国古代八大名刀,包含鸣鸿刀、苗刀之祖等
-
古玉制作线切割的三种工具痕迹特征
-
辛德勇读《赵正书》︱汉以前的“小说家”:说事儿不纪事
-
司马相如最后还是负了卓文君是真的吗
-
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命数已定却依然活了十年的故事
-
昔日稻香村小姑娘,如今药宗新掌门!北天药宗宗主身份大揭秘
-
揭秘: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身边的“五大金刚”
-
三把刀:将兵器戴在发髻上的女人们 | 传统的服饰
-
他是最委屈的开国少将,授衔仪式上扯掉将星,曾一路乞讨找到红军
-
怀旧影像:探访民国时期的陪都重庆
-
中国古代战争的十大奇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