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戴钢盔,二战德军精益求精,美军却为何“仪容不整”?
原标题:同样是戴钢盔,二战德军精益求精,美军却为何“仪容不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帝国向法国某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在混乱且子弹横飞的交战之中,一个在厨房任职的法国小兵,出于求生的本能拿起一旁的菜锅盖在头上。
当战斗结束,法国援军击退德军时,在死人堆里找到了还有喘息之气的那位头顶菜锅的法国小兵,当时他所有的战友都阵亡,只有他因菜锅护住了头,没有受到致命伤而活了下来。
后来法国将军亚德里安在视察前线之时,听闻了这个传奇经历,出于救更多下属的心理,将军以此为灵感,指示后勤部的战友,设计出了便携式的“头顶菜锅”——亚德里安港钢盔。
而后佩戴“钢盔”的法国士兵,在战斗中的伤亡大大减少,很多士兵因为头盔的保护,纵使被命中头部,也会出现只是轻微擦伤的情况。
所以当一战结束之后,“钢盔”在各国军队总结经验教训中,被推上了有效较少伤亡利器的标签,是士兵在战场上活下去的一根“救命稻草”。
也正是因为这是“救命稻草”,在规模和武器杀伤力比一战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作为投放兵力最多的2个国家,美国、德国毫不意外都给士兵们列装了“钢盔”。
其中美国的是M1917A1钢盔、M1钢盔,德国的则是M35钢盔。M1917A1钢盔是英军在一战前后配备的“M1915型钢盔”改进版。由于美国在一战结束后奉行“孤立”政策,不参与其他大洲的争斗,在军备研发上并没有快速的跟进。
因而当二战的炮火声响彻地球之时,美军依旧装备着大量英国制式装备,其中M1917A1钢盔即为典型代表。
但由于该头盔设计用途是阵地战,往往只能防御正面的子弹射击,所以在二战几乎不打大规模阵地战的大环境下,很快就被美国人自己研发的M1钢盔替代。
由于M1钢盔添加了防御整个大脑的“钢材”,重量被迫有了显著的提升。结果一上战场就被士兵所埋怨——戴起来太闷热。
但是在M1钢盔确实能够挡子弹的“好处”下,士兵“无奈”的选择了咬牙也要用。然而随着美军开始在夏天以及热带地区作战,士兵因太热私下选择了不系上护鄂。
与此同时考虑到,当时的战场主力兵器依旧是步枪,500米开外击中头盔之后,依旧会有非常大的冲击力,系了护鄂,很可能出现子弹没有击中大脑内部,冲击波反而把头的颈子折断了,进而造成士兵死亡的尴尬。
所以美国军方高层默认了士兵的行为,毕竟钢盔跟着子弹飞,比带着士兵的头飞要安全很多。因而也就有了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美国大兵不系护鄂带来的“仪容不整”感。
至于德国人为什么会在战争中严格的佩戴钢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德国军队来源于普鲁士军队,普鲁士军队的前身是教皇的条顿骑士团,具有浓厚宗教气氛,而宗教气氛的核心衬托点就是整齐庄严的服装。
与此同时德国军队在二战中的领袖希特勒是美术出身,认为仪容仪表代表了精气神,而不系护鄂致使钢盔左斜右歪,对于军容来说无疑是一个大污点。
所以德国士兵在钢盔这事上精益求精,一定要佩戴完整。无疑是2个要点,第一个是传统的骑士团精神的要求,第二个则为“领导爱这口”。
相关文章
-
[多图]揭秘日军731部队研制细菌武器:鼠疫的传播的途径
-
历史上唯一一个砍掉刽子手逃生的人,成功原因却让人哭笑不得!
-
如果宝琴未曾许配给梅翰林之子,贾母会让宝玉娶宝琴,为什么呢?
-
琅琊榜最大bug,靖王身世成迷,两个细节,细思极恐
-
新娘子过门出意外,从此半路不下轿|百家故事
-
《红楼梦》解惑:贾敏的陪嫁到了哪里?
-
审判萨达姆的前后两任法官,他们最终的结局,分别是怎样的
-
一战后的土耳其,为什么称为西亚病夫?
-
[图文]揭秘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关键人物明石元二郎大佐
-
第一次中英战争能称为“鸦片战争”吗?
-
30年前,陕西宝鸡出土“寒酸”古墓,结果墓葬中的黄金冠绝整个中原
-
乌拉圭和阿根廷都是西班牙殖民地,为何分成两个国家?
-
一代战神秦琼的成名经历:一生转战南北大战200余次
-
深圳招商局历史博物馆介绍及招商历史博物馆预约参观流程
-
开封有一座塔,历经37次地震依然完好无损,被誉为“天下第一塔”
-
美国务卿蓬佩奥访问沙特,记者“失踪”事件可能到此为止
-
因为中原王朝的一次内乱,这个地方脱离了中国上千年
-
华人保钓历史:中国大陆民间首登钓鱼岛
-
江苏挖出一具红色棺材,距今700年光亮如新,照过X光后专家沉思了
-
中国击毙的第一个日本大将,携带的这些资料,对二战有重大意义
-
汝窑宋瓷文化中的千古绝唱
-
《长津湖》正在上映,剧中你认为哪些地方是亮点?
-
日本鬼子扫荡时,为何见到水缸就兴奋地拉走?原来这才是真相
-
二战老照片:镜头前投降的德军士兵,失去了昔日不可一世的疯狂
-
他是屡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间的战神,却因刚愎自用被做成瓦罐焖鸡
-
他是纳粹军官,却成美国英雄:被葬于最著名国家公墓
-
江苏一口井突然冒出黑水,竟无意打开司马懿皇陵!专家:终于找到
-
曼施坦因曾经欲哭无泪,希特勒的插手使这场必胜战役走了样
-
孙可望归降清朝时,只剩下五百残兵,为何却被封为王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