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发生于哪一年 揭秘牧野之战真正史实
公元前1122年的某一天,周武王姬发正率兵行进在前往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的路上,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据说他打算从那里渡过黄河,与各地赶来的诸侯会师,然后一路东进,到商都朝歌讨伐商纣王子受辛。大军浩浩荡荡,其中一辆车上还载着姬发之父姬昌的牌位。这时候,两个老头忽然出现,拦住了姬发的马。
他们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也就是牧野之战中的主角。两兄弟本是辽西孤竹国君之子,因不愿继承王位而逃到周地。此刻在姬发的马前,他们发出了如下质问:"父死不葬,反而大兴刀兵,算是孝么?以臣弑君,称得上仁么?"
伯夷、叔齐没能阻挡住周师东进的步伐。两年后,姬发在商郊牧野大败商军,商纣王子受辛鹿台自焚,有国662年的殷商灭亡。姬发得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周。伯夷、叔齐耻之,隐遁到首阳山中,采薇为食,最后饿死在那里。
《史记•伯夷列传》中记载牧野之战,司马迁困惑不解地问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伯夷、叔齐品行如此高洁,却终于饿死,难道他们不是善人?表面上,司马迁在探讨伯夷、叔齐的命运,实际上却是在质疑"天道"这个宏大而虚幻的词:倘若真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样的天道是好还是坏呢?
牧野之战前传:一声叹息的前因后果
《诗经•颂•维天之命》是一首祭告周文王姬昌的古诗,诗中首先赞颂了天命的永恒至美和文王的盛德,然后郑重表态,要顺从文王之道,子子孙孙无穷已地传承下去。
从战争形势图中可以看出,盟津距离商属地很近,而姬发观兵盟津之后却安然而返,实因周人的控制区域已经大大逼近商属地。
在《诗经》中,有大量歌颂周人先祖及历代周王的作品,几乎可以连缀而成周人的发迹、兴亡史。事实上,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的许多资料即来源于《诗经》。
牧野之战中,商王朝可能也觉得周人有弑君嫌疑,而且子武乙狩猎河渭,本来就有耀兵示威及观察周人实力的目的。因此,第二十九任帝子太丁即位不久就开始对周人采取行动。他先是封姬季历为西伯,使之成为事实上的臣属,然后又在姬季历朝商之际,将他扣留起来,最终将其杀掉。这应该是周人与商王朝之间第一次交锋。
姬季历死后,其子姬昌成为周人的领袖。姬昌就是周文王,中国历史上一个被称为完美无缺的人,后世儒家更是将其推上神坛,称之为圣人。每逢乱世,儒生们就不由自主地回望文王的盛德,慨叹世风日下,今不如昔。《史记•周世家》说姬昌继承周人先贤的大业,施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于是天下贤人犹如百川归海,都投奔了姬昌。伯夷、叔齐也是在逃亡路上听说姬昌"善养老"而跑到周地的。
与周地一派"和谐"气象不同,商王朝的宫廷里正"折腾"得一塌糊涂。第三十一任帝子受辛酒池肉林、荒淫无度,加之美女妲己乱政,朝野上下怨声载道。西伯姬昌在西方招贤纳士扩充兵马的事情也渐渐传到了商都朝歌。崇侯虎向子受辛进言说:姬昌积善累德,诸侯都投靠了他,大王您可要当心啊。
此时,姬昌已是子受辛重臣,与九侯、鄂侯同为商王朝"三公",位高权重。子受辛虽然怀疑姬昌图谋不轨,有心将其除掉,但又不能不有所忌惮-;他需要一个借口,而这个借口也适时出现: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子受辛作了妃子,但她因不喜欢宫中的淫乱而惹恼了子受辛,于是被杀;子受辛不依不饶,又把九侯剁成肉酱;鄂侯不满,据理力争,结果也被制成了肉干。三公已去两公,而且全部遭受酷刑而死,姬昌不由一声叹息。《史记》没有记载姬昌的这声叹息是在周地还是朝歌发出,但它却被崇侯虎"听"到了,并上报到子受辛那里。公元前1144年,凭着这"一声叹息",子受辛将姬昌囚禁于羑(yǒu)里,他没有立即置姬昌于死地,这为历史的演进埋下了一个大大的伏笔。
牧野之战经过-;-;观兵盟津:吉兆下的半途而废
"圣人"姬昌大约在公元前1135年(年份有争议)去世,他的儿子姬发进入历史的叙事,后世称之为"武王"。《诗经》"下武"篇在歌颂姬发时说,这个集万民爱戴于一身的人,上应天命,下顺祖德,终于夺取了天下。
公元前12世纪时,这些在今天看来玄奥荒诞的征兆意义重大,它们可以被解释为天命眷顾周人,以此暗示他们时机已经成熟,"纣可伐矣",牧野之战悄然拉开序幕。
赤乌降临之时,另一个更加重要的条件也已成熟:八百诸侯不期而至,与姬发会师盟津。"八百"显然是一个不太可信的数字,《史记》没有记载这些诸侯都来自何方,也没有记载他们共有多少兵士与车马,但从他们"皆曰纣可伐矣"来看,人马应该不会太少。
万事俱备,只要姬发一声令下,牧野之战就将提前两年发生。但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是,姬发轻描淡写说了一句:"你们不知道天命,时机还不成熟啊。"然后,领着自己的人马回去了。
商纣王子受辛,一直以一个沉湎酒色的荒淫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历史观念中。清代光绪年间,官方组织为儒家经典《尚书》配绘插图,集成《钦定书经图说》,其中的商纣王理所当然地以此形象出现:与妲己共坐鹿台之上,终日饮酒享乐。
这个戏剧化的结局令人十分困惑,因为笃信天命的周人不仅违背了天意,还把"八百诸侯"置于危险境地。这些蕞尔小国远道而来,其举动本身就属叛商之举,这一消息若被子受辛获知,以商王朝的军事实力,一一击破他们应该不在话下。那么,姬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历史学家钱穆推测牧野之战的发起有两点原因,一是商王朝还有箕子、比干等贤人在朝辅政,人心未散;二是伯夷、叔齐拦路叩马所说的那段话,可能也代表了一部分民众的心理。姬发考虑到这两点,觉得没有十足把握取胜,因此退兵。
事实上,在《史记•周本纪》中,关于这次劳师远征,司马迁根本没有提及"牧野之战",而是使用了一个比较奇怪的词"观兵"。"观兵"一词在古代史籍中并不少见,《左传•僖公四年》中说:"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海而归,其可也。"《国语•周语上》也有"先王耀德而不观兵"的记载。这里的"观兵"即显耀武力的意思。姬发"东观兵"同样是耀武,并试探商的戒备心,但可能还有借机观察"八百诸侯"的意图。而这两个目的他都达到了。
"观兵"一词隐含着姬发此行的全部目的。
牧野之战的确切年代,司马迁没有记载,只说是"九年",这给后来的史学家制造了很大的麻烦。综合各方观点来看牧野之战的发起,应该在公元前1124年。
牧野之战高潮-;-;纣杀比干:最后一个障碍被除
如果真像钱穆所说,姬发不敢贸然进军朝歌是忌惮于子受辛身边那些贤臣的话,牧野之战中盟津观兵之后,子受辛亲自帮他扫除了这些障碍。
几乎所有的史书都把子受辛描绘成一个聪明绝顶之人。《史记•殷本纪》上说,子受辛天资聪颖,能言善辩;他的才华使他可以轻易拒绝任何人的劝谏、掩饰自己的过错,而且让对方无言以对。通观中国历史,聪明到如此地步的帝王恐怕仅此一人。然而子受辛不仅文才出众,还是一个旷世难见的大力士,司马迁说他能"手格猛兽",《帝王世纪》更夸张,说他可以倒拽九牛、扶梁换柱。
远处山头为河南省淇县最高的山,当地人称之为纣王寨,据说早年上面还有大量古代建筑遗址,都是牧野之战的遗址。也有人说当年纣王在此山上藏粮食。
其实,姬发那么大张旗鼓地发动牧野之战,消息早已传入朝歌。子受辛的老哥微子数次进谏,子受辛不予理睬,微子只能一声长叹。子受辛的叔父比干冒死强谏,结果子受辛大怒:"你还以为自己是圣人!我听说圣人心有七窍,让我看看你有几窍。"-;另有一种说法是,妲己见比干三天三夜不走,心生厌恨,就向子受辛提出要看比干的心。
相关文章
-
【党史学习教育第五十期】28岁的年轻人,可以有多大能量?
-
伟大!为了世界上孩子们的健康,他放弃了几十亿美元专利费
-
贾母,为何莫名其妙地对妙玉说:不喝“六安茶”?
-
被誉为“最美杨贵妃”,却因长得太美遭人算计,林芳兵的近况如何!
-
抗战期间,蒋介石和白崇禧打过仗,为何还重用他?
-
日本战国时代,为何“村长们之间的战争”也精彩纷呈?
-
晚年李作鹏94岁的生日,林豆豆送了一份特殊礼物,让李老泪纵横
-
菊花王朝,日本两千多年来唯一的王朝,传了一百二十五代天皇
-
二战彩色老照片:镜头下全盛时期的第三帝国、恶魔旗帜笼罩欧洲
-
雍正四个女儿为何一个封和硕公主,三个没有封号
-
一战中的葡萄牙军队架子拉得不小,作战只有十几次多次都是只打炮
-
[图文]一组从未公开的希特勒照片拍卖出3万英镑
-
能灭了南宋和金朝,蒙古帝国为何灭不了朝鲜和日本
-
唐朝“最傻”的诗人,3年写出2句诗,成为千古名篇流传至今
-
鄂崇荣|河湟文化内涵特征及发展思考
-
张三丰为何终生不娶?把七个徒弟的名字连起来读,你就明白了!
-
二战在德国投降的战俘,有的放回了家,有的成了“重建法国”的劳动大军
-
中国桐油有多牛?促使美方主动援华抗日 还在香港高价抢购
-
电影《乱世佳人》讲述千金小姐和商业间的爱情故事
-
二战德军散发的色情传单 唤起敌方士兵对后方的思念
-
钱文忠讲述大运河的故事勾勒出洋河前世今生
-
他是西游世界中的吕布手持方天画戟力败孙悟空
-
《叛逆者》孟安南是干什么工作的?孟安南是好人吗?孟安南间谍身份结局怎样?
-
伊拉克比越南强大多了,为何美国能攻破伊拉克,却在输了越南战争
-
他认为平行线可以相交,却受尽嘲讽郁郁而终,结果死后12年被证实
-
德国纳粹是靠什么分辨犹太人的?这种办法最有效却最令人脸红!
-
因贾宝玉的这句话,端庄的薛宝钗勃然大怒
-
全球寿命最长的流亡政府,所做之事令人敬佩,国歌名字却充满讽刺
-
乐鑫金缘:6.14黄金周一先多后空思路,现货黄金最新走势分析及操作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