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课本中是怎么看待中国的?
原标题:印度历史课本中是怎么看待中国的?
在印度的学校课本里,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大多出现在历史和政治两类教科书里。但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两种课本里,你看到的常常是两个不同的中国观。
让我们先来看看政治教科书里的中国。
“中国坐落在喜马拉雅山以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中国。和印度一样,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历史上,中国总是从印度获益,印度文明让中国人了解心灵和精神领域的知识,两国也通过贸易加强了经济联系。”
这是《政治理论和实践》中关于中国的第一段话。介绍中国的内容在这本书里只有两页,放在全书最后一个章节“印度与世界”里,是“印度与邻国关系”的一小部分。
政治课本常常集中了一个国家当权的、主流的、有时则是偏颇或呆板的看法。比如,这本书就说,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农民,他们的主要职业是种植大米和茶叶,其他职业包括捕鱼和制陶,同时工业也逐步发展。
两个如此相似的邻国,都是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目前又都在经济起飞的阶段,在欧美人眼里,但凡提到一个总要拿另一个来做比较。印度人对中国的感觉是相当复杂和微妙的,他们不全然把中国看作对手或敌人,却也不能放开心胸地把中国当作朋友,这点在政治教科书的编写上得到了体现。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北京时
课本里首先承认印度和中国有两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自公元前印度和中国就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两个国家之间频繁的陆路和海路贸易为平等交流创造了条件。”课本里提到了印度僧侣在公元前65年来到中国传播佛教知识,也提到了众多中国高僧不远万里前往印度取经,其中包括著名的法显和玄奘,以及在20世纪初印度和中国关系融洽,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
但是,相当大的篇幅则放在印度与中国自1950年以来的纠纷和矛盾,特别是1962年的边境战事。不过,印度教科书与中国对这段历史的记录完全不同。此外,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也相当耿耿于怀,特别提到了1971年印巴战争时中国曾大力支援了巴基斯坦。
历史课本:避不开的中国
与政治课本相比,历史教科书里中国的内容更为详细,论调显得客观和适当一些,对一个中国读者而言也不无启发。
“我们的课本里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部分很少,但是在讲述印度古代历史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中国,这是很有趣的,因为很多印度古代的历史记录都是根据中国人的记录,比如玄奘的游记,”印度首都新德里泰戈尔国际学校的高中历史老师萨罗吉说,“因此,我想每个学生应该都知道玄奘的故事。”
玄奘
印度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部分则出人意料的仔细。11年级(相当于中国学校的高二)的历史课教的是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似地以编年史的形式介绍19世纪到20世纪世界各国的重大事件,其中自然或多或少提到中国。
但特别的是,该教科书辟了一个专题“现代化之路”,介绍亚洲各国的现代化道路,其中“中国”的部分大约有10到11页,介绍了清末的两次鸦片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国的建立、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以及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
这部分课文开头写道:“中国的现代历史始终围绕着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结束外国殖民主义统治,争取平等和发展。”它并不是按照年代前后来介绍,而是分别介绍了中国这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力量的兴衰,即清朝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弱、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中华民国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
除了文字介绍以外,课本里也收录了照片、地图和表格等更加感性和形象化的内容。课本还开了一个小专栏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和“八股文”以及其负面影响。
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这部分内容再熟悉不过,但是,印度人介绍的方式却有新奇之处。比如,课本对比了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分析了两者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缺点。书里说:“日本和中国的历史显示了不同的历史条件使他们在建立独立的现代国家时走上了多么不同的道路。日本成功地发扬了传统使之适应新的时代,但是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进程也导致了激进有侵略性的民族主义;而中国选择的是放弃传统,破旧立新。”
此外,课本里收入了一些同时代人对中国的记录资料,其中一个小专题叫“被歧视的人如何团结起来”,引用了上世纪30年代生活在上海的美国黑人爵士乐手巴克克莱顿的日记,从一个外来者的角度,来看当时中国人的处境,以及对外国殖民者的仇恨和反抗。
中国,在教科书外影响印度人
当了十几年中学历史老师的萨罗吉说:“和十年前相比,现在印度的中学历史课本把更多的重点放到了亚洲部分,从前大部分介绍的是欧美的历史,因此中国的内容也增加了。”
不过,她觉得,教科书并不是决定一个人对一个国家印象最有力的工具。“尽管教科书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世界观,但是他们读教科书更多还是为了考试,并没有对此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一旦离开学校,未必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们的反应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她的说法。
被问及当听到“中国”这个词的时候第一印象是什么,泰戈尔国际学校12年级的学生妮哈瑞卡说:“我首先联想到的是‘龙’,很漂亮的一个图腾,因为很多中国动作电影里面都会出现这个形象。”
她说,在她的印象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且文化丰富多样的地方。当然,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中国人什么都吃。“你们吃青蛙和蛇,太令人吃惊了。我应该是听爸妈说的,这个是在印度人当中非常普遍的传说。”
她的同学德夫库马卡查利说:“我对中国的认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电视,CNN或BBC的国际新闻或者是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当然还有成龙的电影。在我看来,中国是未来的超级强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很迅速。”
相关文章
-
揭秘斯大林死因:亲密战友精心策划的谋杀案?
-
南明唯一的战略家,他死后南明再也没有复兴的希望
-
伊拉克考古队挖出破罐子,轰动世界,专家:或改写中国历史
-
周恩来协助西哈努克在北京建立新的政权机构
-
[图文]淞沪会战报纸泄密险被灭团 退回运输舰逃之夭夭
-
那座从上海外滩消失的“和平女神”像——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
-
《黄庙村·地宫美人》:隐藏在层层迷雾下的罪恶
-
华人保钓历史:中国大陆民间首登钓鱼岛
-
中国也有金字塔!考古专家:此人即位84年,墓葬连针都插不进去
-
基于担当,萨达姆死前让律师转告女儿不要为其请求免除死刑
-
世界历史有三个人,既是一国的亡国皇帝,又是另一国的开国皇帝
-
斯巴达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这两个地方在哪?
-
对越反击战时对待顽固的越南俘虏,我军是这样做的
-
凯特王妃气质太出众!海军蓝套装秀出小蛮腰,38岁身材像20岁少女
-
曾为邓小平、朱德、陈毅演出的老艺术家,走了
-
日本天皇家族那些事:爷爷给孙子戴绿帽,导致孙媳妇怀孕生子
-
90年前这国首创坦克作战,却被德国反超!骑兵当主力,代价惨重!
-
解密1947年中国接收34艘日本舰艇
-
古代中国为什么能领先世界?一定要“吹一下”这个不起眼的小发明
-
1978年,几个小学生掏鸟蛋,意外发现稀世国宝,专家:价值50亿
-
他创造了海上漂泊438天的奇迹,却被质疑吃了同伴
-
五台山和尚庆祝林彪部取得平型关大捷
-
[图文]中国军队在二战中最大最成功的一次冒险
-
鲲鹏展翅——腾飞中的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
沙威笔记|从历史到未来:马克思的眼光
-
这位元帅誓死追随斯大林,但实在太无能,斯大林最终都受不了他
-
【新时代赣鄱先锋】陈隆梅:平凡中的真诚奉献
-
为什么FBI曾怀疑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是前苏联间谍?
-
参考文苑|那些知名公众人物的最后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