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图文]二战幸存劳工讲述巴布亚新几内亚战俘营生活

施方舟回国后与妻子讲述劳工血泪史

幸存者劳工施方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提供)

近期,本报推出了《接抗战英魂回国》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内数十家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得到了众多网友和读者的支持,许多热心人士提供线索。

2009年1月13日,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致电《法制周报》,提供了两名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劳工的线索。本报记者立即赶赴北京,独家采访了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先生,找到两名二战期间被日军掳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幸存劳工的回忆录和一手资料,两名幸存劳工曾与本报报道的抗战英魂们一起同甘共苦,经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对于《法制周报》展的"接抗战英魂回国"活动,李宗远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

九旬老人的辛酸记忆

"不仅是被强征到日本,还有南洋、朝鲜等地……"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在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先生的讲述中逐渐清晰起来。

用李馆长的话来说,这是一段不能忘记的悲伤历史,炎黄子孙都应该铭记在心。

1999年,李宗远等人开始着手研究"被强征到日本的中国劳工幸存者状况"的课题。最开始的调查,了解到被强征到日本的中国劳工有4万余人,由于历史的原因,相关数据并不全,于是他们开始向外征集线索,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在调查中意外发现,被日本强征的中国劳工不仅去了日本一些企业,还远到了南洋和朝鲜等地,都过着非人的生活。其中江浙一带的被强征的中国劳工,被送往南洋干苦力。劳工中包括普通百姓、被俘的军人,传闻其中就有上海的"八百壮士",但因为许多因素限制,该传闻一直未能核实。

在走访两名当年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中国劳工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情况得到了核实。

90岁高龄的施方舟老人就是这两人中的一个。

李宗远先生向记者提供了当时访问施方舟的影像资料,当时着黄色T恤衫,一头银发,精神矍铄的施方舟老人,用地道的上海话回忆起一段中国劳工的血泪史。

施方舟系江苏省吴江县盛泽镇人,曾经在上海贸易公司做会计,后返回老家。当时,日本人正在老人村子里抓壮丁,场景一片混乱,不明情况的施方舟,站在家里二楼的窗前观望,而被对方发现,并强行带走。将镇上所有人集中到一处后,日本人对众人拳打脚踢式审讯,当时一名日本翻译诬陷施是重庆方面的特工,被记下了名字,而对于那些"淘汰者",日本人抽打一番耳光后,放走了。

"当时附近铁路发生了一起爆炸,日本人就开始抓可疑的游击队员。"施的亲友说,由于老人经常外出工作,被"误认"为嫌疑犯,其实也可能是以此为借口抓劳工。

施回忆,当时镇上被抓了120人,全部是男劳力,都被暴打了一顿,一些人经受不了酷刑死掉了,而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半个月后,他被送到了南京的一个集中营。

施方舟的妻子一时焦急万分,头发也因此掉光了。思夫心切,施妻在向邻居借了200元钱后,带着一罐亲手做的小菜去探望丈夫,但被看守拒之门外,并没收了物品。

由于年事已高,施方舟已经记不清具体被关何地、关了多长时间。

施方舟介绍,他们被转移到上海吴淞口的一艘船上,而他们就被塞进了只装牲口的舱底,不知道将去何方。当时,一起出发的劳工船有数艘。

这些年轻人不知道,自己将远赴南洋,一段中国劳工的血泪史即将翻开。当时,施方舟29岁,妻子才22岁,刚刚结婚不过8个月。

1500人只剩700余人

施方舟回忆,由于船上的淡水很少,一些人因口渴难耐,只好喝自己的尿液。有一次,无法再忍受的施去向日本人讨要水喝,却亲眼见到惨绝人寰的一幕:一名劳工偷偷跑进厨房灌了一瓶淡水,被日本岗哨发现了,对方强逼着这名劳工站在甲板上,然后用刺刀将劳工挑下大海,葬身鱼腹。原本两个星期的旅程,却经过45天的海上漂泊,才终于到了南洋的新不列颠岛(现在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一个小岛),当时岛上的劳工达到1500多人。

后来,施方舟将自己的经历讲述给自己的家人听。

施方舟的儿媳说,中国劳工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挖山洞、储存弹药、建造军事要塞,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南洋作为日本军队的后勤补给地。最开始一些劳工水土不服,再加上岛上的蚊子很毒,将人咬得皮肤溃烂。另外,劳工们的居住环境很差,所谓的住房都是用树枝搭建的,很多人因此病了。

"活埋的有24个!"施摇头感叹道,为了节省供养,日本人逼迫劳工自己挖坑,将一些生病的劳工活埋。另外,一些难以忍受的劳工跳海自杀了。

3年后,日本投降,但岛上的日本驻军却打算将山洞堵住,将劳工们全部活埋,多亏澳大利亚的军队及时赶到,施方舟等人才终于获救,而此时1500人只剩下了700多人,与施一起被抓的119名镇上的老乡,无一人生还。所有死亡的劳工的骨灰,全部遗留在异乡。

后来,澳大利亚政府接管,劳工们的生活开始走上正轨。由于当时中国国内内战,劳工们返乡遥遥无期。施开始给远在老家的妻子写信报平安,而此时的妻子在乡下教书过活,心情激动不已。"我原本将信留下作个纪念,但被小偷偷了。"施的妻子很遗憾地说。

澳大利亚政府开始组织中国劳工们在岛上耕作。1947年年底,国际红十字会派船将劳工们分两批接回中国。施是第二批返家的,先到香港,然后转往广州某军营。

在得知施的悲惨遭遇后,一位牧师主动告诉他,国民党政府准备将他"补充到新兵中去",不想当"炮灰"的他,觉得非常失望。牧师通过向国民党政府交担保金,才使施得到自由。后来牧师又帮施买了返家的飞机票,让其飞往上海。随后,施方舟从上海返回老家。

6年后,结婚不到8个月就分开的夫妇,终于团聚。

"穿树皮衣服,生活环境很差。"李宗远拜访的另外一名头戴白色毛巾、身穿黑色大衣的幸存劳工介绍,当时看到一份报纸才知道日本战败,终于得知获救了。

这两名幸存劳工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国内,而其他约600多名牺牲在战俘营的抗战英魂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南太平洋的岛屿上。

还历史一个真相

李宗远介绍,抗战纪念馆曾通过媒体向更多的中国劳工和劳工家属征集当年的实物、历史图片和有关资料,迅速得到广大群众的积极响应,许多劳工亲属为展览提供了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和实物。在纪念"九•一八事变"70周年时,位于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了"劳工血证"大型展览。展出了150张珍贵照片和60件实物,这些"劳工血证"是从全国征集来的千余张历史照片和近200件历史实物中遴选出来的。该次展览的所有图片、实物,大部分是从现存中国劳工和劳工家属中直接征集来的。为此,抗战纪念馆工作人员曾先后与5000个劳工家庭取得联系,足迹遍及京、津、冀、豫、沪等地,历时大半年,这在抗战馆的布展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你们这样做是在填补一段空缺的抗战历史,非常有意义。"李宗远对于本报推出的《接抗战英魂回国》系列报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李表示,由于历史原因,那段历史一直不太清晰,希望记者继续深入调查采访,还历史一个真相,让更多的国人了解过去、铭记那段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另外,这样做可以记录和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是一个很好的证据,也是对国人的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李宗远表示,愿意无偿向本报提供所有的劳工资料,并表示将全力支持《法制周报》开展的此次活动。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