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美文欣赏 > \

大禹治水的时间究竟有多长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一文中说:“禹在外治水十三年…"经查阅古代相关文献史料,对大禹治水的具体时间,口径不一、说法各异。存在“四年”、“七年”、“八年”、“十三年”四种不同说法。
  
  “四年说”。《皋陶谟》记载“禹曰:予乘四载,随山刊木。”《辞海》中说《皋陶谟》是《尚书》中的一篇。相传《尚书》是由孔子选编而成的。《尚书》中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孔子选《皋陶谟》一文为《尚书》中的一篇,说明孔子是相信“四年说”观点的。据此可知,《皋陶谟》很可能是对大禹治水况最早记载的文献资史料。
  
  《淮南·修务训》也有类似的记载:“禹沐浴霪雨,栉扶风、决江疏河、凿龙门、劈伊阙、修彭蠡之防、乘四载、随山刊木、平治水上定千八百国。”《伪孔传》的记载是:“不知用工日数多少,治水四年乃毕,用工盖多矣,不知用几日也。”
  
  “七年说”。《吴越春秋》:禹伤父功不成,循江溯河,尽济甄淮,及劳身焦思以行七年,文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蹑,功未及成愁然沈思。”
  
  “八年说”。《孟子《腾文公上》:“禹疏九河…当是时也,禹八年在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十三年说”。《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毫无疑问,《大禹治水》一文中的“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之说,是以《史记》、《汉书》记载为依据的。值得注意的是,司马迁在《史记》里并非十分确切地说“禹在外治水十三年”,而是说“居外十三年”。
  
  大禹治水究竟用了多长时间?从已知的古代文献史料中不难看出,原来是各家众说纷纭,
  
  各自各话,莫是一衷。按史学界公认的规则,对不同时期古代文献的不同记载应该以早期文献史料记载的为主要依据。《皋陶谟》是孔子选编《尚书》中的一篇,从时空来讲,要早于孟子时代二百年左右,早于司马迁的西汉时期大约五百年左右,更早于东汉时期的《吴越春秋》和《淮南.修务训》。因此,大禹治水所用的具体时间应以《皋陶谟》中的“予乘四载”为主要依据。然而,后期的孟子和司马迁的“八年”、“十三年”之说其根据是什么目前不得而知。有误传之嫌。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四种不同的说法呢?很有可能是后人对前人的说法产生了某种怀疑。禹竟然疏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皋陶谟》记载的是“四年”时间,怎能不令孟老夫子感到怀疑呢?于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孟老夫子将大禹治水的时间翻了一番,即“八年”。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对以上两种说法都不以为然,将老子鲧治水的九年时间一并计算在儿子禹的账上。于是在司马迁的笔下,禹治水的时间就成为“十三年”。但他在书中没有直接说,而是“忽悠”了一句:“居外十三年”。由于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言九鼎。所以他的“十三年”之说一直沿用至今,后人对此也深信不疑。
  
  不过令今人怀疑的是:从黑水到长江口,航空距离有两千六百公里之遥,仅陡步游览一周,恐怕也需要好几年时间。况且,禹那个时代科学技术极其落后,铁器还没有出现,完全依赖烧石浇水
  
  的原始方法去开山凿洞,禹不可能在如此短的十三年里,完成这么艰巨的治水工程。
  
  其实,我们今天探讨禹治水时间的长与短,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随着探讨过程的深入,使后人更加了解禹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为民造福的,从而更加缅怀这位中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进而让禹的英名永远铭记在后人的心中!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