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美文欣赏 > \

论孔明精神

  

  什么是孔明精神?孔明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字为“忠”:另一个字为“敬”。
  
  忠是忠诚的忠,是指孔明对刘备的忠诚,对蜀国的忠诚。孔明忠公体国的精神,生前深受蜀国人的爱戴,死后更是长期受到后人敬仰,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他的忠诚精神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那就是善始善终,言行一致。
  
  善始善终:孔明不仅在刘备生前,自首恳跟随刘备出山,倾献隆中对策,舌战群孺,火烧赤壁,据占荆益,挺入巴蜀,至天下三国鼎立之势形成,都一如既往地尽忠职守,且在刘备过世之后,对刘备之子——刘禅也是一样忠心耿耿,不因刘禅是个弱智、庸君而改变其对刘家的初衷和忘掉在白帝托孤的刘备。这种善始善终的忠诚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就连身为唐王朝皇后、皇太后的武媚娘,不仅做不到善始善终的忠诚,就连起码的忠诚都做不到,不仅如此,她还绞尽脑汁,找出各种理由,自立为皇,取而代之。而与刘备毫无任何血缘瓜果,且有很多理由和无数机会可以取而代之的孔明却做到了,且不说取而代之,就连来一个四足桌立——自已做老板的念头都丝毫没有过。他的胸中永远怀揣着一颗感激刘备知遇之恩的心。他善始善终的忠诚是人类忠诚史上一朵艳丽而罕见的奇芭,这朵奇芭让无数朝秦暮楚之辈自惭形秽,让无数同床异梦之徒汗颜羞愧,让无数得陇望蜀之流无地自容。
  
  言行一致:“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是孔明在《后出师表》中写给蜀汉后主刘禅的,类似这样的话在当时、当今或在将后都会有很多人,不用吹灰之力脱口而出。而真正能做到的人,亘古至今,几人能够。而孔明做到了,众所周知,孔明不是寿中正寝的。刘备称帝后,孔明任丞相,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刘备死后,刘禅即位,孔明"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不负刘备之托,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激战于渭水之南,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谥号忠武。年五十四。孔明为蜀汉帝国的创立与壮大,耗尽了二十七个春秋,真正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位言行一致的忠诚之士。
  
  “敬”就是敬业的敬,是指孔明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他的敬业精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真才实干和全心全意。
  
  真才实干:孔明的敬业精神是建立在真才实干的基础之上的,并非是那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敬业,他是既有心又有力,他敬业的实力非同凡响。他非同凡响的敬业实力其实是来源于平素的勤读书,勤思考和勤交游。先是在襄阳城南的“学业堂”博求儒术,在这里,他得到一位儒学大师良好的启蒙教育,进而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并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且成为密友,经常一起“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开阔了政治视野,增长了各种各样的见识,并得到了庞德公和司马徽两位儒家大学者的真传,且掌握了司马徽的治学之法,善于领会书中的实质内容,而且勤于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曾经广泛学习诸子百家的。在名师的指点下,孔明读书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为未来敬奉的事业铺垫了坚实的多维文化基础。著名的“隆中对策”其实就在这个时候和这些人交往中萌芽了。孔明的真才实干不仅表现在战略决策方面有独到的见地,而且他的神机妙算,灵活机智更是堪称一杰。孔明深知只有具备真才实干的人对外才能克敌致胜,对内才能遏制和抵御嫉贤妒能之辈的百般刁难。孔明的聪明才智早已让嫉妒心极强的周瑜折服了,草船借箭只不过是孔明牛刀小试而已。他善于利用自然科学知识为实战服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其实就是巧妙、灵活地运用了天文学、地理学知识的结果。他"长于巧思",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他的真才实干让他在极为残酷、复杂和严峻的争战中挥戈自如,游忍有余。的确是一位百年难遇的天才,俊才,奇才。这位天才告诉后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全心全意:所谓全心全意就是全身心地投入,无任何后顾之忧,无丝毫牵肠挂肚。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明的,哪个不是三妻六妾,二奶成群;暗的,谁不是金屋藏娇,风流成性。然而,孔明一生只娶了一个,而且一生忠贞于她。当时的孔明虽然还是一介儒生,但凭他的才学、人品和名望要娶一个美貌的大家闺秀是易如反掌,而他毅然决然地娶了一个丑媳妇——黄硕。黄硕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长满了鸡皮疙瘩,令人毛骨悚然。而孔明却视之如西施,关于这一点,请不要误认为他是一个不知女为何物的人,聪明绝顶的孔明自然知道秀色可餐的滋味,但他更知道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敬奉的事业中去必须要远离祸水红颜的道理。要治国安邦,就得淡泊寡欲,择妻的首选是才德俱佳,并非是花枝招展。他的这个媳妇外表虽丑,但她内秀心善,聪慧过人。这个丑媳妇后来成为他在事业发展上一个强有力的支柱,不但使他一生出师必捷,无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一世都得到黄硕温柔的照顾。从此事可以看出孔明全心全意的敬业精神达到了何种境界。如果明朝将领吴三桂多少有点孔明的这种精神,也不致于冲冠一怒为红颜,放如狼似虎的清兵入关,蹂躏中原。如果李自成的下属将领也多少有点孔明的这种精神,也不致于为了争夺一个陈媛媛而导致整个闯王霸业功败垂成。如果当今的高层腐败份子多少有点孔明的这种精神,也不致于一不小心坠入了石榴裙下,身陷囹圄,终日以泪洗面,在铁窗中了却残生。
  
  孔明忠诚和敬业精神,长期以来影响着华夏后人,他的精神如同一颗永远闪烁的明星,照耀着人们的心灵。大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与孔明的忠诚敬业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总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发愤读书,无不是受到孔明精神的影响。
  
  孔明的肉身早已不复存在了,但他的忠诚与敬业精神永世长存。我们不求孔明肉身转世,只求他的忠诚与敬业精神再焕光芒、无处不在和无处不生。如何做到让孔明精神再焕光芒、无处不在和无处不生?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孔明精神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换一句话说是谁用什么妙法让孔明如此忠诚和敬业的?是谁用什么高超的手段让这样一位天才死心踏地,忠贞不二的?
  
  这个能得心运手地驾驭旷世奇才的高手就是刘备。刘备其人,人人皆知,但是他究竟用了什么妙法和高招并非家喻户晓了。让一个庸才巨服者易,让一个俊才俯首者难,让一个天才忠心者更是难上加难。其实刘备也并非是什么世外高人,不过是一介贩夫而已。用他自已的话说“志术浅短,遂又猖厥,然志犹未已”。刘备姓得好,是汉室后裔,世称刘皇叔。他善于挖掘、开发和利用现有优势和潜在资源,制造品牌效应。他高举“匡扶汉室”大旗,名正言顺地发展帝王霸业。匡扶汉室是符合当时广大儒士心愿的,也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和支持,自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经济发展了,刘彻的皇位稳固了,儒学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师级别的儒学者辈出。儒家学说的鼎盛是得助于汉室,要光复汉室,儒学之士当任不让,理所当然。聪明的刘备亲身读懂了汉与儒唇齿相依、荣辱与共的依赖关系和历史渊缘。他明智的打出了这一旗号,是有深刻的政治远见的。如孔明这等受慧于儒家学说之辈投靠和报效欲“匡扶汉室”的刘备是在情理之中。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到处张贴招聘广告,孔明不去应聘,仿佛在等待什么,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刘备在延揽人才方面施展的第一招。这也是成就孔明精神的社会根源之一。
  
  孔明能够跟随刘备出山,辅佐刘备成就霸业,是因为刘备用人的诚心实意。三顾茅庐是证明刘备用人诚恳与真实的曲型事例。刘备三次造访孔明都有关、张二人跟随,这并非完全是考虑安全问题,主要的原因是出于一片真诚。关张二人是刘备的得力助手,成就霸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人才,是刘备采用之术——桃园结义,捆住的生死兄弟。如果关张二人对孔明的加盟有异议,将对整个事件都极为不利,让关张二人一同跟随,顶北风、冒寒,目的是证明给孔明看的:不仅我刘备是诚心的,我的两个兄弟也是诚心的,不用担心我这两个掌管兵权的兄弟日后为难你孔明。新人才的引进,原有人才或多或少都有反应:明的,公开对抗。暗的,阳奉阴违。或施展阴谋鬼计,或埋圈套设陷井,使之自动退出。关张二人也是凡人,并非完美无缺的圣人,做好二人的思想工作,是个关键性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请动孔明出山和孔明出山之后能否对刘备忠贞不渝。在这个方面刘备是的,细心地开导了关张二人,让二人从内心深处能接纳这位世外高人。他成功地为孔明创造了忠公体国和全身心投入事业的客观条件。
  
  孔明的时运很好,首先他遇上了对他十分真诚的刘备,而不象孔子遇上了叶公,再就是他有如关、张一般的好同事,关羽是义薄云天,说一不二的好汉,张飞是豪爽耿直,披肝沥胆的英雄。关张二人的人品颇佳,既然认定了刘备是大哥,那就得对大哥的事业忠诚,对大哥请来的人才也一样忠诚,不怕新来的孔明挤掉自已的位子或者是爬到自已的头上指手划脚。只要他有能耐成就大哥的霸业,要他们做什么都行。实际也真是如此,孔明能运筹帏幄,决胜千里,能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坐上军师大将军之职,全权掌握军事大权,与关张二位同仁的通力配合分不开。如果关张二人不配合,那怕孔明有通天之能,只要关张二人联手作梗,屡进谗言,暗中使鬼,就能使孔明功亏一篑,逃之夭夭,另谋高就。所以说关张二人的忠肝沥胆和侠义风范也是成就孔明精神的客观条件。
  
  在刘备这里孔明不用担心“杯酒释兵权”的不幸,更不用害怕遭受“免死狗烹”的厄运,刘备善始善终的忠厚仁义让孔明无任何后顾之忧。从创业之初到建成蜀国,从四处亡命的丧家之犬到独占一方的霸主,刘备都对自已的部属仁爱有加。刘备体恤下属,更体恤天下的百姓。在三国时代的乱世混战中,刘备对百姓和下属的体恤和关爱,无疑让长年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和有识之士感到了温暖。在曹操大军紧追其后的紧急情况下,他更是坚决不放弃跟随他们大军的十万余民众。其“仁”和“义”的信念始终保持一致。无论对前期跟随他的人还是在荆州跟随他的人、入川后归附他的人,刘备都量才使用、一视同仁、不存偏见,处事公正。刘备一生重用诸葛亮,如鱼得水,成就了大业。在这里孔明的命运胜过韩信和张良。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刘备用人的策略。他对属下文武众臣充满信任,尤其对孔明更是高度的信任,他大胆地派遣孔明去吴国联孙抗曹就是很好的证明。当时孔明的兄长诸葛瑾就在吴国做大将军,想从孔明的口中套取一点军事情报的可能是有的,想说服孔明弃刘从孙的可能也是有的。而刘备相信自已的眼光,更相信孔明的人品,丝毫没有做任何防范,更无任何惴度和猜忌,让孔明心中充满被人信任的快感和慰藉,且顺利地完成了使命。相信人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对有的人来说却非常困难。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过度猜测,疑心多端,使许多优秀人才同他失之交臂,或者是使之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是使之按部就班,庸碌无为。如果要孔明精神在这种疑云重重的环境中再焕光芒倒有点强人所难了。
  
  孔明一样的人才人人都喜欢用,谁不希望自已的手下或雇员个个象孔明一样忠诚、敬业,且有真才实干。仅仅只知道喜欢用还不行,还要善于发现、挖掘和造就孔明一样的人才和他的精神。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同孔明一模一样的人才实在难寻,但是具备孔明某一方面优势的人才大有人在,如果能将这些人的优势整合在一起,突出孔明精神的势力,不就等于拥有了一个完整的孔明了。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愿孔明精神无处不在、无处不生和永焕光芒。
  
  作者张正新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