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美,山峰奇峭,拔地而起,峰顶松姿绰约,怪石林立,宛若天造地设,恰似鬼斧神工。泉美,甘甜清口,沿两崖青山蜿蜒而下,青饮一口,甘润无穷。树美,树木繁多,千枝竞秀,尤以初春槐树而闻名。花美,野山花,漫山遍野,芬芳宜人。云美,云天浑然一体,分外娇娆,雾美,轻雾缭绕,扑朔迷离。远处云蒸霞蔚,织云弄巧,山峰突兀,铁骨铮铮。
我们所寻找高句丽山城卑沙城坐落在这辽南第一山---大黑山南峰的山脊上,延绵5000多米,又名毕奢城,是由公元404年在辽东桓仁兴起的高句丽族人在大黑山修建的山城。,城为巨石所筑,地势险峻,幽深莫测,乃古代兵家争霸之地。站在古城顶端,可以俯瞰黄海、渤海之冲,远望四湾-----大连湾、金洲湾、大窑湾、小窑湾,举头远观黄海之日出、渤海之日落。思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似乎置身于狼烟弥漫的古战场上。2005年------2008年期间,我数次带领日本各名门大学的考古专家来到这里进行学术研究。专家们的数次的考古研究经历,不由得把我这门外汉带人弥漫硝烟的古代战场。
唐初贞观末期,东突厥基本被消灭了,四夷臣服,于是开始着手收拾叫嚣多年边民高句丽了,贞观十九年,唐太宗认命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督理,帅舟师至山东半岛的东莱渡海,至辽东半岛南端登陆,袭击卑沙城,一金鼓齐鸣,杀声遍野,中原王朝----大唐太宗李世民的数万精兵包围大黑山脉向卑沙城进攻。高句丽族殊死抵抗,狼烟四起,黄渤海之浪狂呼野鸣与卑沙城之战的浩大场面形成了一幅血连天、血连地、血流成河的战争悲图。高句丽族不敌大唐圣兵,城池被攻破,高句丽被俘数千人,获男女八千口。可见当时的卑沙城内曾有千军万马驻扎。这次唐太宗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后,李绩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斩俘两万余人。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句丽北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太宗击败,余众归降,高句丽震恐。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军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服高丽的预期目的。但此次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收复辽东等十城,获七万余户,斩杀高句丽兵4万余人。此后高句丽一蹶不振,已离覆亡不远。
唐军卑沙城大捷后,屯兵大黑山,点将点将台,点将台当时不过是一个土台,是唐王李世民大捷后校点将士的地方,如今在原址修建了一座雄伟的观景台,供游客们在此了望海天,抚今追昔,体味曾发生在这里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如今登临,仿佛依旧能见当年泱泱大国所向披靡的胜景,依稀能感受到刀光剑影、战马嘶鸣的战争场面。
那么高句丽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我认为高句丽起初是在东北扶余人管理之下一个村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丽。起初也就是几百人的集团,充其量是一个部落。与其他村落、部落的战争中频频得胜,于是占山为王。他的第一个山头是五女山城,所以说他当时根本谈不上建国,充其量是山大王。他的民众是东北的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濊貊人”这一词语最初并非指一个确定的民族实体,而仅仅是中原古代史家对出现在东北这一特定地区的一些古代部族,古代东北人的泛指。在高句丽建立之初,与扶余长期处于军事对抗中。扶余与中原王朝关系十分友好,为了扼制处于成长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丽政权,中原与扶余在军事上常常协同打击高句丽。
高句丽从受中原王朝控制的早期的几个濊貉部落很快扩张到汉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丽太祖王,将高句丽分散的5个部落设为5个省,实行集权化统制。公元56年,太祖王吞并东沃沮。后又吞并东濊一部分领土。随后,高句丽又对汉属乐浪郡,玄菟郡和辽东发动攻势。完全摆脱汉朝的控制。高句丽的扩张与集权化,导致了与汉朝的直接武力冲突。汉朝军事压力迫使高句丽迁都到丸都城。汉朝灭亡后,辽东郡等地被地方土豪控制。高句丽主动与刚刚成立的曹魏联盟攻打辽东郡。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了辽东西部。公元244年曹魏反击,摧毁了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曹魏摧毁了丸都城后以为高句丽灭亡了,所以很快就撤离了。不过仅仅70年,高句丽就重建了丸都城,并开始袭击中原王朝的辽东,乐浪和玄菟。随着高句丽对辽东半岛的挺进,公元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原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高句丽从东北地区进入并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大部地区。开始与朝鲜南部的百济与新罗处于激烈的军事对峙之中。韩国人称这一段历史时期为朝鲜历史上的“三国”。但是,这“三国”最初只是不同民族的部落与部落的关系,而中国三国都是从统一的汉朝分裂出来,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所以朝鲜的三国不等同于中国的三国,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5世纪末高句丽好太王继位起,高句丽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根据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记载,好太王在一次与扶余的战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个城池,1400个村庄。后来好太王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在军事上对百济形成了绝对优势地位,并在新罗与百济,伽倻和倭的战争中迫使新罗屈服。公元413年,高句丽长寿王登基。由于百济和新罗的对抗,公元427年,长寿王迁都到平壤以加强对百济和新罗的控制。长寿王延续了其父好太王的扩张政策。5世纪末,长寿王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与北魏交锋,并保持了对新罗的控制。
公元589年,隋灭南陈统一中国后,开始要求周边国家为其臣属,并得到了其中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只有高句丽对此阳奉阴违。公元598年,高句丽先发制人攻辽西,隋高的战争爆发。当隋文帝准备兴全中原之兵问罪时,高句丽王急忙上表谢罪,于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丽仍旧四处联结反隋势力,当隋炀帝在突厥可汗处发现高句丽的使臣后,开始认识到高句丽是中原潜在的边患。隋高战争遂爆发。公元612年,隋的百万大军从陆路和海上攻打高句丽,一路破城四五十余座,后来由于隋军前线将领的指挥不当,造成渡过辽河进攻的3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公元613年隋炀帝亲征高句丽,但因杨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战役取消。614年隋炀帝再次亲征高句丽,因为高句丽连年战事造成国内弊端甚多,而且兵力严重不足,高句丽高元闻隋大军已突破重重防线,高元大惧,遣使请降谢罪,并交还叛逃的隋将斛斯政,隋炀帝许之,遂班师回朝。公元615年隋炀帝又打算攻高句丽。但由于隋内乱加剧,攻高句丽的计划被取消。隋对高句丽的战争使隋朝国力锐减,并引发隋末民变。618年,隋朝灭亡。不过隋与高句丽的战争严重的消弱了高句丽的国力,阻止其泛滥崛起的势头。
唐初贞观末期,突厥基本被灭,四夷威服,下面就开始着手收拾高句丽了,用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公元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句丽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于是出现卑沙城之战。唐太宗回朝后,群臣建议,太宗采取了对高句丽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这一建议。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颇为奏效。公元666年,高句丽的泉盖苏文死后,世子男生为王,但为二弟男建所逼,降于唐,造成高句丽内乱。唐高宗见状派契毖何力、庞同善等出击高句丽,援救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句丽。以后一年多时间,各战场捷报频传:李绩攻取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并趁势将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贵在金山击破高句丽大军,斩首5万余级,攻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男生军会师;李绩等攻占扶余城,斩俘万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风归降,再战薛贺水斩俘3万余人,乘胜攻占大行城(今辽宁丹东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军会师,推进至鸭绿江。高句丽发兵抵抗,唐军奋勇出击,大败高句丽军,追奔200余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鲜永柔境),高句丽其他各城守军或逃或降。唐军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男建仍然闭门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战,皆败。九月十二日,高句丽僧信诚打开城门,唐军冲进城中,俘男建,高句丽全部平定。唐平高句丽后,分其境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于平壤设安东都护府以统之,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领兵二万镇守其地。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根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记载,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国家不再存在于世。
高句丽政权前后存在600余年,从村到部落到部落联盟到“占山为王”(所谓的建都)到与中原王朝的分分合合到侵入百济、新罗到被唐杀灭,其实是一个东北部落由小到大,由若到强,由强到地方武装割据,最后被消灭的一个过程。东北一直以来是长城以内的中原王朝的关外属地,这个东北不单纯指现在的东北三省,而是古东北,包括朝鲜大部和黑龙江以北的一大部分地区。这个地区古民族有濊貊人和扶馀人沃沮人和东濊人和靺鞨人等。其实这些民族语言、习俗等相近,今天你做大了你是大佬,明天他做大了他是大佬,高句丽不过是当了600多年的大佬而已。
祁贺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