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源于宋朝吗?非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原标题:“好男不当兵”的观念源于宋朝吗?非也,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盛行
中国有句俗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用来形容古代民众以当兵为耻的观念。很多人都认为这句俗话,是源自于重文轻武的宋朝,认为是赵官家们为了防备武将篡权、奉行重文抑武政策,才使得民间形成以当兵为耻的观念、并流传至今。
其实不然,早在宋朝之前的秦汉时期,良民群体就开始对士兵没有好感,就已经形成“好男不当兵”、轻视鄙视军人的观念。
因为当兵不是下贱的事,士人都以当兵为职务,为荣誉,为乐趣,不能当兵才是莫大的羞耻,所谓“士兵”就是和士有关。
可以说最初的士兵都是贵族阶级,从小就接受文、武两个方面的训练,士,就是文武兼备者。
即便是专门搞文教工作的孔子也通晓武事,是个能举国门之关的善射高手;上至周天子、诸侯国君、宰臣等等,都能上阵作战。
《左传》中记载的战事,在今人看来,战术幼稚、甚至挺傻的,但那时候士兵的军心旺盛是毫无问题,说他们是战争,不如说是竞技游戏更准确,杀戮和残酷性远不及后世,更多是被传统封建贵族的侠义精神做支配,去维持国际势力的均衡。
由于当时的士兵主体都是士,所以一般情况下,平民工商阶层是不当兵的,齐国在管夷吾变法后,才让农民有了当兵的责任,但也不是全体农民去当兵,而是选择其中最优秀者。
也就是说,当时农民要想去当兵,你个人得足够优秀,或者有特殊的才能,才有资格去当兵。可以说,在春秋及之前,就是以当兵为荣的时代。
这种以当士兵为荣的情况,在进入战国后就产生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就是战争的酷烈加剧,死亡率大大的提高。
如果说春秋战争讲究繁文缛节,并不以杀伤、乃至灭国为目的,那战国战争就是无所谓黑猫白猫、能消灭对方就是好猫,所以各国都极力奖励战杀,对待俘虏和降卒往往是大批量的坑杀,以求达到削弱敌人战斗力的目的。
死亡率提高,首先带来的就是兵源的严重不足,为了征兵,各国都想方设法鼓励男人去当兵,甚至用残酷的刑罚去恐吓、逼迫,无所谓你是士农工商,西方的秦国更是实行全民皆兵的制度,这样的军事规模下,战争只会越发惨烈。
随着士群体的大批量减少,士群体文武兼备的教育制度也遭到破裂,从战国时期开始就分裂成文、武两块。
像苏秦、张仪之流就是新文人代表,只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读书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君主那里谋求富贵,他们没有多少军事知识,个人也没有什么自卫的技能,就是后世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人鼻祖。
像聂政、荆轲之流,则是新武人代表,他们虽然学习了旧贵族的武艺和外表的侠义精神,但并没有旧贵族具备的文化知识,更没有维持国际均势局面的理想,他们没有太高的追求,谁出价高就为谁尽力,谁赏识就为谁卖命,无所谓是非对错。
这些由士群体分裂出来的文武群体,又有几个愿意去当士兵为了荣誉、为了国家而战呢?
如果说春秋时代当兵是荣耀,那在斩首和坑杀为常事的战国晚期,民众自然是谈兵色变,对入伍产生抗拒心理。
由于兵源不足,当然也是众多良家子弟不愿意当兵为主因,所以,从秦始皇开始,就“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梁地。”
逋亡人是流民,赘婿和贾人都是社会公认的贫困、无赖和卑贱之人,总之,这些群体都是下流人物,和良家子弟相比就不是正经人。
从那个时候开始,贵族群体不服兵役了,罪犯、贫困卑贱者、无赖、盗匪、流民应征入伍成为常态,兵匪不分,也逐渐成为民众对士兵的固有印象,良家子自然以当兵为耻。
比如,秦末的反秦主力就多是这样的乌合之众,陈胜的队伍是遣发戍守渔阳的人,彭越的队伍是流民和恶少年,黥布是强盗头子,基本都是流氓集团。
到了汉代,尽管还是实行征兵制,但实际实施的已经是募兵制,到汉武帝时更是大批量的发囚徒,甚至雇佣外族人当兵。秦末汉初时用囚徒当兵还是临时不得已的措置,但到汉武帝时,就已经成为固定的政策。
汉武帝在位时期发动对外战争大小25次,最少有6次是一部分或者全部用囚徒、流民、恶少年或者外族人;只有3次清楚讲明是用正常军队;其他16次用兵则无从可知。
士兵对良民的轻视、良民对士兵的鄙视,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
对士兵来说,我们是皇帝豢养的爪牙,替皇帝卖命的,干的是保家卫国的工作,你们这些既不愿意当兵卫国、又不能自卫家园的良民有啥资格鄙视我们?我们还看不起你们呢!
在良民眼中,当兵的就没几个是正经人,都不是什么清白的好人,他们当兵之前都是什么群体?流氓无赖而已,穿上一身军皮倒耀武扬威起来了,就算我们不能辱骂国家军人,但我们可以从言语上诋毁、从心理上轻视他们。
所以,虽然“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俗话不知道确切源起何时,但军民之间的对立、以及良民对军人鄙视的心理,则确切的是从汉朝开始的。
从汉朝以下,战国时期从士群体分裂出来的新文人和新武人,也逐渐形成两大群体,即士大夫群体和武人流氓群体。
太平盛世之时,士大夫操控天下,武人集团地位就低下,只能被士大夫利用;一旦天下大乱,对兵戎之事不了解、又不愿意当兵的士大夫群体,则迅速失去自主能力,又沦为武人集团的附庸。
但即便是有流氓、武人建立政权,最终还是要依靠士大夫集团治理天下,所以,武人的地位终究还是拼不过士大夫,士兵在不愿意忍受骄兵悍将之祸的士大夫眼中,仍然是卑贱可耻的。
在这种大环境下,良民出身的人们又怎么会甘愿去当待遇低下、境况不好的士兵呢?
所以,老百姓为了逃避当兵,自残的、居家逃亡的比比皆是,以至于唐朝人都忍不住感叹“承平日久,府兵浸堕,为人所贱者,百姓耻之,至蒸熨手足,以避其役。”“劳苦与白丁无殊,百姓不愿从军”。“ 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脱;无钱参逐者,虽是老弱,推背即来。”
到了宋朝,经历了五代兵祸的人们,对武人阶层更加反感,而赵官家因为自身得国原因,对武人也更加打压,武人集团的地位彻底断崖式下跌,所以才有东华门外唱名者才是好男儿的说法。
综上,虽然宋朝是出了名的重文轻武,但“好男不当兵”的观念真不是源自宋朝,而是早在宋朝之前的秦汉时期,就有这种好男儿以当兵为耻的观念了。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
相关文章
-
演义趣闻:和珅纪晓岚的唇枪舌剑趣事
-
隋唐十八条好汉闪现的后人:单雄信儿子单天常,伍云召儿子伍登
-
大唐西市:宣德炉的款识
-
古代厕所啥样?听说皇帝都能淹死?
-
走进平津战役讲述红色故事——人物故事•为和平而“战”的智士(三十三)
-
古时候的女子是怎么避孕的 15种避孕方法介绍
-
这个皇帝大字不识,又出生少数民族,却堪称明君,他是谁?
-
董卓暴晒汉武帝的尸体 恶霸董卓盗墓案
-
项羽30万大军挖不动秦始皇陵 秦陵十大难解之谜
-
一个疑似穿越的朝代,设立五京,以“一国两制”管理全国
-
古代两军对垒,为什么将军都不容易死?
-
中国历史上的攻伐战争——不争馒头争口气
-
探秘:唐玄宗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养活杨贵妃?
-
流动的江南︱衢州:孔夫子在江南
-
哀悼|102岁开国少将方槐辞世
-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
古代允许“一夫多妻制”,家中女性众多,她们是如何相处的?
-
“想你”,古人竟然有50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
我国古代第一美女与日本“女神”放在一起,哪个更美?
-
崇祯收葬魏忠贤遗骸的几点质疑?崇祯葬魏忠贤之谜
-
王洪文陪毛主席十六次接见外宾,为何迅速失宠
-
古代帝王为何崇尚黄色?
-
小明王为什么是天下共主:皇室血脉(其父自称宋徽宗八世孙)
-
古人到底怎么吃火锅?看完后真是大开眼界!
-
民国五位第一夫人谁最漂亮?究竟都具有哪些特点?
-
为什么宝玉不能娶林黛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王夫人属意宝钗)
-
懂权谋的女人有多厉害?她才能不输武则天,网友:后宫人数也不输
-
致敬英雄、传承精神······又是一年清明时
-
《我的伯父伯母周恩来邓颖超》读者交流会在京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