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列女仁智图原来是部“教科书”

原标题:列女仁智图原来是部“教科书”

“戒天子”的《列女传》

相传汉成帝宠信赵飞燕姐妹,不理朝政,导致大权旁落。光禄大夫刘向想了一个办法,把古往今来史书上记载的贤妃、贞妇的故事编撰成《列女传》呈送汉成帝,希望他能以此为戒,从中吸取教训。

此书以文本与图像并存的方式呈现,全书分“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七卷,以分门别类的方式把100余位女性置身于特定的历史环境, 评价她们对社会发展起到的不同作用。班固《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刘)向以为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诗书所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序次为《列女传》,凡八篇,以戒天子。”可见刘向编撰《列女传》并非为了作史,他的首要的“读者”是天子,想为天子提供一种选择嫔妃的标准。

根据刘向所著的《七略别录》可知,《列女传》上的故事曾被注解和绘制成一座屏风:“臣向与黄门侍郎歆所校《列女传》种类相从为七篇,以著祸福荣辱之效,是非得失之分,画之于屏风四堵。”屏风将刘向为皇帝提供的“选妃标准”图像化,以便直接影响皇帝德行。试想,当屏风围绕着皇帝的座位或床榻,拉近画中历史人物与皇帝距离的同时,也必定会影响皇帝的行为。此时,屏风的功能犹如镜子,向观赏者暗示着那些隐藏的历史规律与道德原则。

自汉代刘向编撰《列女传》并有了相应的图像后,以《列女传》为题材的《列女图》便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据记载,汉光武帝刘秀的御座屏风上也绘有《列女图》,而且很美,引得刘秀“数观视之”;赵飞燕的宝琴上也绘制有“列女像”;再者,东汉武梁祠的图像石、北魏司马金龙墓室的漆画屏风也均带有列女题材。此时期列女题材的图像并非仅仅用于观赏,更主要的是起到教化作用,就如同刘向编撰《列女传》时所言“以感天子”,劝诫宫闱。

古代的智慧女性

根据《列女传》第三卷“仁智”中人物故事所用插图,传东晋顾恺之曾作《列女仁智图》,但原作已佚。现存北宋时期摹本,绢本,淡设色,且残缺不全,纵25.8厘米,横417.8厘米,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仁智”卷共收集15个列女故事,由于画面残缺,现存的部分只有10段,每段上还书有人名及颂辞。画中人物体量感较强,衣褶部分有晕染,画法上线条较为粗健。15个列女故事中,“楚武邓曼”“许穆夫人”“曹僖氏妻”“孙叔敖母”“晋伯宗妻”“灵卫夫人”“晋羊叔姬”7个故事保存完整,“齐灵仲子”“晋范氏母”“鲁漆室女”3个故事只存一半,其余5个故事则佚失。

由于故事较多,观复猫仅选取了“卫灵夫人”的故事加以演绎。此段画面描绘的是卫灵公夫妇正在室内夜谈的场景:卫灵公坐在由三面屏风围成的一个空间里,屏风上还有山水图画,卫灵公夫人坐在他的对面。两人忽然听到有车马的声音,但车马似乎到达阙门就停了下来,于是卫灵公夫妇展开了讨论。

夫人说:“是蘧伯玉。”

卫灵公问:“何以知之?”

夫人说:“……夫忠臣与孝子……不以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是以知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不因为天色昏暗而降低自己的行为标准,蘧伯玉是卫国贤德之人,所以我猜一定是他。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古时凡臣子路过王宫门前,都要下车致敬,这是朝中的礼节。忠臣既不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做样子给人家看,也不在没人的地方疏忽自己的行为。卫灵公派人去了解情况,夜里行车的果然是蘧伯玉。但他想与夫人开个玩笑,于是故意说她猜错了。没想到夫人不慌不忙地斟了一杯酒,送到卫灵公面前。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