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利弊?
原标题: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都有哪些?它们又有哪些利弊?
如今,距离高考已然不足半月,许多人都在为高考所努力拼搏。高考,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选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这种制度公平公正,为我国挖掘了不少新生代人才。在我国古代,也有很多类似于高考的选拔人才制度,只不过比起高考而言,它们有着太多弊端。
根据《史记》记载,我国最早的人才选拔制度应为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具有很大的缺陷性,因为该制度本质上是为世族阶级服务的,这就导致寒门子弟根本难以通过该制度翻身。之后,随着西周宗主地位的衰弱,世卿世禄制度也开始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制以及军功制。
《左传 昭公十七年》中记载了这样的一段话:“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大致意思是说教育开始逐渐地普及,这也是荐举制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国家的实力,便不再如昔日世卿世禄制一样只提拔贵族子弟,而是不管出身贵贱,依照能力来安排官职。于是许多人便或毛遂自荐或被他人推举,步入到了仕途之中,比如说诸位很熟悉的荆轲,他便是被人推举给太子丹的。《史记》有文可证:“田光急见荆轲,言举荐之事,荆轲应之。”
与荐举制同处一个时期的还有军功制,这种制度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统治者为了激励百姓从军,也为了能选拔军事人才,提高本国军事实力所设置的一种选拔制度。战国时不少士兵便是通过军功制一跃成为将军,甚至名垂千古,最为著名的便是长平之战坑杀了四十万人的白起。
客观来讲,这两种制度即使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极难挑出毛病,它们皆是符合时代背景的产物,为日后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开拓了一个新方向。
待到秦汉建立后,便在荐举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形成了察举制度。《文献通考 卷二十八 选举考一》记载:“孝武元光元年冬,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跟荐举制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加专业化官方化,是需要地方向中央推举人才,并且人才还要接受考核,没有荐举制那样随意。因为察举制的考核很注重品行,所以也有人称其为“举孝廉”,汉光武帝刘秀的叔父刘良便曾是举孝廉出身。
值得一提的是,察举制虽然为士人为官提供了途径,但却依旧被贵族阶级所掌控。许多察举出身之辈,并不是真的品行高尚才华横溢,而是买通了考察官,或是背后有官僚阶级的支持。对于这种情形,甚至有史学家称“一场作秀的察举”,足以见制度背后的腐败。
所以等到东汉末年时,察举制度已经彻底沦为了官僚阶级手中的玩物。曹丕便对此进行了改革,开始正式实行九品中正制。该制度需要先选拔出数个中正官,并且给他们各自分配一些管辖范围,之后中正官则需要对其辖内的士人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依据考核结果,最终定出品级,进而上报给朝廷,朝廷给予备案,日后选官时便以此来做参考,品级越高的人入仕途便更顺利。九品中正制的优点便是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考察标准较多,趋于合理,但其弊端则是使国家政权逐渐集中于世族,寒门子弟依旧出头无望。
之后,便是古代实行时间最长,也是最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科举始建于隋朝,后来唐朝对其加工完善,历朝历代进行一些改动,继续沿用下去,一直到1905年时,这项制度才被废除。科举对中国社会历史进程起到了强有力的推进作用,故有学者认为“科举即是古代的高考。”
唐朝时,科举考试流程则为乡试---省试---吏部复试,主要分为常科以及制举两类。北宋时,科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将考试程序进行了改革,把吏部复试改为了殿试,并在此之后成为北宋的定制。除此之外,为了防止考官舞弊,考试后一律将卷子密封,把考生的名字所遮掩住,并且不允许在卷子上留有特殊印记,有些类似于如今的高考阅卷。而且为了得到更多人才,北宋也对科举进行了扩招,根据《宋史》记载,宋太祖在位期间便录用了近万人的科举取士,远比唐朝要多。这跟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是有所关联的,正因此,才有学者发出:“宋朝是读书人最幸福的一个朝代”这样的感慨。
元朝时,科举经常停考,并且并无太多新意,在此就不多做叙述。
明朝时科举有了新的变化,它开始跟学校制度结合起来,想要参加乡试,就比如成为各级行政单位的生员亦或是国子监的监生。并且,明朝的科举考试的流程也进行了一些小修改,将省试换为了会试,在乡试之前还加入了一个县府院试。清朝时则是沿袭明代,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只是使学校制度跟科举制度完全融合在一起,并把县府院诗改为了童试。
科举制度相比较之前的几个选拔制度,其优点不言而喻。它帮助了更多寒门子弟进入仕途,让士人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也给国家带来了太多人才,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以及一代文豪苏轼便是科举进士出身,还都是二十岁考上进士的学霸人物。不过科举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还是做不到如当今高考一样绝对的公平,不少地方的考试依旧有舞弊现象,甚至就连最重要的殿试,也完全是看皇帝心情而定。并且科举太过死板,尤以清朝的八股文最束缚士人思想,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人才的损失。
参考资料《史记》《宋史》《明史》《左传》《秦汉官制稿》《文献通考》
相关文章
-
《上阳赋》原著解析:宋怀恩谋反兵败,间接救了子澹,成就了萧綦!
-
揭秘|英国BBC:中国皇帝15天要睡121人,最多时9人一晚
-
外国人问毛主席:您为何不惧怕战争?主席微微一笑,原因很简单
-
论女命之姻缘,专看官杀星
-
明代军队如何训练射箭?仔细看完自己练练,3个月能成弓箭高手
-
金字塔未解之谜 揭开埃及金字塔的十大惊人谜底
-
闲话退位
-
《铁马金戈沅陵情》发行 再叙与元帅的深情厚谊
-
在古代女扮男装真能一眼看穿?别被电视剧骗了,没那么容易的!
-
鬼谷子:人生过了30岁还没起色,谨记2条忠告,终将飞黄腾达!
-
马云平均一秒赚多少钱:二十万左右(曾是中国最富有的人)
-
吕布有多高?三国吕布真实身高揭秘
-
七七事变旧影:日本派遣军用犬部队增援廊坊并用飞机轰炸南宛
-
瑶族的祖先是蚩尤吗?瑶族自称尤人,疑似苗族分裂而来
-
海昏侯墓挖出的最特别的一块木牍,让人看到实习皇帝刘贺另一面
-
曾业英先生又读错了——二论《再论击椎生不是蔡锷而是唐璆》
-
【百湖小偏方】这个方,治好过两个人,不妨来试试……
-
古代夫妻睡觉时,为何让丫环守在床边?难道就不觉得尴尬吗?
-
重温《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坚定“两个维护”
-
三国吕布到底有多可怕 吕布为人可怕在哪里
-
为什么说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
-
他病重咳血仍和日寇鏖战三天三夜被授少将后却回老家种田了!
-
汉墓找到不腐之尸,墓主是个西域美男子,展出时却吓坏游客
-
这位将军曾与林彪彭德怀平级,却突然神秘失踪,至今仍是一个谜
-
贵州陈氏族人迁移祖坟,挖出39件珍贵文物,专家:文物应上交国家
-
民国第一渣女是谁:唐怡莹(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妹)
-
殷商人祭为何羌人居多?民族图腾是羊,和夏同系(被仇视)
-
探索:庄子养生之道四大法宝是什么?
-
探秘丨此人来中国,帮中国给改了个“名字”, 后来误导世界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