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大师郑玄与古籍档案整理
原标题:经学大师郑玄与古籍档案整理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东汉经学家,高密县郑公村人。13岁时能诵读五经。21岁博览群书,精通历数、算术、图纬,被推为乡啬夫,管诉讼、收赋税。其家贫寒,仍自学不辍,常请教于学官。因为署吏。后于公元157年(永寿三年)送入太学深造,先后随故刺史第五元、东郡张恭祖修业。公元160年,他西入函谷关,拜著名古文学经学家马融为师。公元168年,他回原籍。因家贫无依,即转去东莱(今掖县),一面种田,一面讲学,慕名登门求教者近千人。公元169年,汉朝廷宦官为与外戚争权,制造“党锢之祸”,郑玄受株连被禁锢几十年。此间,他隐居山中,闭门不出专心致志,注释经书。特别是深入研究了何休的《公羊墨守》等名著,对其错谬一一批驳,何休钦服。他注解经书,以古文经学为主流,兼取各家精华,综合古今,融为一体。公元181年(共和四年),灵帝解除党锢,郑玄为官,州郡官员迫其前往,何对其礼遇优厚,但他不受朝服,坚持学士打扮,仅过一夜,便寻机逃回。公元190年,董卓挾持献帝迁都长安,公卿举郑玄为赵相,他亦不受。公元196年返归故里高密。公元199年,袁绍举郑玄为茂才,并表奏为左中郎,他均谢绝不就。朝廷又派公车征为大司农,他却以患病为由辞官回乡。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作战,袁胁迫郑玄随军,至元城县,因病重不能前行,但仍注释周易,农历六月,含恨长逝。
郑玄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不但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即便是读书人,不专门学习书数者也赶不上他。到了十二三岁,他就能诵读和讲述《诗》《书》《易》《礼记》《春秋》这儒家“五经”了。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的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终日沉湎于书卷中,孜孜以求。
郑玄毕生隐居不仕,以整理古籍为职志。他能不拘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几乎整理了此前的儒家全部重要经典,其数目达60余种。他进行的这项古籍整理工作,包括校勘文字,训释词语,钩玄提要,著为目录,不愧为卓越的古籍整理学家,其成就是显赫的。
郑玄的校讎学成就是前无古人的。生于郑玄之前的太史公司马迁曾感叹经书版本太多,注释纷乱烦琐,极不规范,他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郑玄注经,不仅兼录异文,考订疑误,而且致力于考镜源流,厘析篇帙。所以,精擅于校讎学的清人段玉裁,曾在《经义杂记序》中称赞郑玄成校讎学千古之大业。今人张舜徽先生著有《郑氏校讎学发微》,认为郑玄的校讎学成就表现在如下12个方面:一是辨章六艺,即明辨六经之体用;二是注述旧典,理查群书;三是条理礼书,使之部秩井然;四是叙次篇目,在目录学方面有突出创见;五是广罗异本,比较异同,细心仇对;六是择善而从,不拘于师法家法和今古文;七是博综众说,舍短取长,不以先入者为主;八是求同存异,自申己见;九是考辨遗编,审定真伪;十是校正错简;十一是补脱订伪;十二是审音定字。
郑玄最大的功绩是编辑、注释了“三礼”。汉代《礼经》只凭师授而无注解,马融也只注了《丧服》经、传,“三礼”这个名称虽然是马融、卢植提出来的,但却是从郑玄分别为《周礼》《仪礼》《礼记》作注之后,才确定下来的。《礼记》49篇的选辑本得以独立成书,也始自郑玄。“三礼”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渊薮,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献,但其中很多记载我们是很难直接由原文中弄清楚的,所以郑注是不可或缺的。郑注在帮助我们弄明白“三礼”的内容方面,以及在订正经文的错谬方面,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而且郑玄在解释经文时,又补充了许多经文之外的材料,大大丰富了文献的内容,为拓展档案范筹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上种种,已大抵涉及到了校讎学的各个方面,后世有志于以整理古籍为务者,皆以郑玄所为作为榜样。郑玄孜孜以求兢兢业业终其一生,只为“述先圣之元意,整百家之不齐”(《后汉书·郑玄列传》),使众学者有所归,解决了疑惑无人所正,疑存百年、千年的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浩如烟海,整理古籍是研究传统文化与历史的必需,也是档案整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校讎学作为古籍整理的一门专业学,郑玄的成就,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档案和校讎学的内容,其功不可没。(杜亚莉 荆龙)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 群聊
欢迎加入善本古籍学习交流圈
相关文章
-
古代最清廉的宰相,穷到皇帝都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污一点吧
-
陶祖莱研究员谈:陶冶心性,始于对治性格偏颇
-
春联怎么贴,你真的知道吗?
-
宋江一心招安究竟为何,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何隐情?
-
清朝皇帝大婚前为何要先临幸八名宫女?
-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对陈独秀的评价
-
揭秘:王洪文被审查时坦承人生中有两个“想不到”让自己意外
-
“慎始”才能“善终”
-
古代打仗,士兵明知道伤亡率最高,为啥愿意站第一排?原因很简单
-
辽宁公安曾抓获一位81岁“农民”,立即执行枪决,群众拍手称快
-
布万龙:泰国超巨型恐龙(最长20米/脚底像圆盘)
-
揭秘:东北野战军的百万大军从何而来?
-
解密朱元璋为什么把祖宗葬在水里:水底古墓之谜
-
一位开国上将感叹,如果罗荣桓元帅活着,是可以抗衡林彪的
-
和平永川龙:四川大型恐龙(长9米/亚洲最完整化石)
-
古代为何很少出现双胞胎?不是没有,而是被“毁”了
-
金正日17年统治下谜一样的朝鲜:不顾人民死活!
-
李世民逼宫篡位之后直接把史书改了,而朱棣攻进皇宫之后却这么做
-
爱因斯坦烧了什么笔记 爱因斯坦烧笔记的原因是什么
-
孙子、孙武、孙膑是什么关系?
-
常说的寺和庙原来不是一个意思,古人寺里拜佛,但庙比国家还重要
-
董存瑞: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
溥仪第一次拿到60元工资,都买了些什么?果然是当过皇帝的人
-
明明大肚腩没法打仗,为何古代将军的画像,都有个“将军肚”
-
“公元前”是什么意思?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怎样计算的?
-
【提醒】让“三不开”走开
-
中华龙鸟:中国小型食肉恐龙(长1米/鸟的祖先之一)
-
古代想当官很容易,只有你手里有一样物品,直接一路青云直上
-
爱新觉罗现在姓什么 爱新觉罗家族还有多少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