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匈奴和亲历史解密 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
和亲使汉匈关系得以缓和,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也加强了汉匈文化艺术的交流,尤其是有利于匈奴接受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和亲政策使双方人们免去战争之苦,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公元前192年,刘邦死了,匈奴又开始撕下伪装的面纱对汉朝蠢蠢欲动。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冒顿觉得吕后软弱可欺,写信给吕后说:"我这个孤独的君主生于草莽水泽之中,一直是伴着牛马长大。经常到你们的边境走走顺手抢掠一下,这些我都觉得不过瘾,很想在整个中国游山玩水。你们上次送来的那个不知真假的公主因为水土不服死掉了,我又成了光棍。你老公也死了,你也是孤身一人。我又没老婆了,你没老公,两个人都没人爱,都过着没精打采的日子。不如我们两个凑合凑合吧,这样大家都有人爱了,多好。你准备一下,我这就来中国把事情给办了"。
吕后是跋扈惯了的女人,现在作为国母被塞外蛮族所侮辱,其实吕后还是冒顿名义上的岳母,怎能任人这样肆意凌辱。吕后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她召来满朝文武,商量怎么对匈奴发兵。
樊哙站出来说道,我愿意带10万人马,扫平匈奴。季布怒骂道,樊哙应该推出斩首!群臣大吃一惊,大家看着季布都不敢做声。季布愤怒地说道:"樊哙真是大言不惭!昔日你随高祖率32万大军,尚且被困平城七天七夜,作为大将,差点让高祖命送白登山,现在却说只用10万人就扫平匈奴,分明是想让天下大乱不成"!那次"白登之围"的将士直到今天,受伤的人刚刚痊愈站立起来,如果听说再让他们与匈奴作战,就会搅得天下大乱。此时吹牛说以十万之众横行匈奴,简直就是当面谩骂和诽谤。
樊哙本是一员虎将,平生少有败迹。但那次栽在匈奴手里,的确是他辉煌军事生涯的一个重大挫折。季布所说句句事实,樊哙只好默默退下。
既然不敢打仗,维护睦邻友好的唯一办法也就只能是"和亲"了,和亲一事又被提到议事议程当中,吕后当然不能嫁了,还是老办法,找个宗室之女做替身,陪嫁了许多金银珠宝,还以吕后的口气写了一封回信,谦虚谨慎缠绵悱恻:"承蒙错爱,十分荣幸。可惜我年纪已经大了,身体也不老好,牙齿头发都开始脱落了,走路也要人搀扶着,实在也无法服侍单于您了,很对不起了,不敢有劳单于鞍马劳顿往来奔波。现在我已经选好了皇家公主代替我来服侍单于,公主年轻美貌,单于一定会很满意的。我们中国一直和你们匈奴保持着睦邻友好,如果有得罪的地方,请单于多担待,不要怪罪"。 吕后回信的同时,并把自己所用的两辆车子、八匹骏马送给冒顿单于。冒顿单于派使者到汉致谢:"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
汉匈于是再次和亲,汉匈之间又保持了一个阶段的和平,双方贸易得以发展。
前174年,匈奴冒顿横行几十年后终于死了。儿子稽粥接班,号称老上单于。此时大汉也已经到了汉文帝刘恒执政的时候,冒顿、稽粥父子俩都是如狼似虎之辈,对付这样的人上策是消灭。但是,汉文帝刘恒鉴于前三朝一直在攘内安外,他不到万不得已不想动武。
现在匈奴新单于继位,安边友好工作还得接着做。刘恒选出宗亲之女,准备送往匈奴再次和亲,这次和亲所指定陪同前往的是太监中行说。 中行说是燕国人,和匈奴是近邻,汉文帝这次派他去匈奴送亲,并不是把人送到地方立马就回来,而是终生陪嫁制。中行说很恼火,好不容易混到宫里享福,这福没享几天却又被发配到那个荒凉的蛮夷地方,这明明就是歧视残疾人吗?
皇帝都说话了,谁敢反抗啊,除非不要命了。憋了一肚子火的中行说临行前发下狠话,现在强迫我去,到时候就别怪我不客气!于是中国汉奸的始祖就这样被逼无奈的诞生了。
一到匈奴,他果然一心一意当起了汉奸。匈奴人都把汉朝所赏赐得物品视同宝贝,大米、锦帛等在他们眼里都是稀罕之物。但是中行说却坚决地说不好,不耐用,并且他还做了一个实验给大家看。他穿上一件汉服在荆棘中跑来跑去,结果衣服被荆棘刮得到处裂口。他再披上匈奴的毡毯跑了一圈,却丝毫无损。
其实这是不能比的。汉服的丝绸不禁刮,更重要的是追求的美观。而匈奴因为地理气候和长年战争的原因,衣服只求结实耐用。拿精美的东西和结实的东西比根本没有可比性,可以看出中行说心理的怨气和狡诈。
汉朝使者前来匈奴访问的时候,有时谈到匈奴的风俗,言语中不免流露出不敢苟同之意,比如匈奴看重年轻人,对老人有些怠慢。中行说闻言大怒,匈奴人在大漠黄沙中战天斗地,保卫家室全靠少壮,他们是匈奴的命脉,这些勇士用鲜血和生命,给爹娘换来衣食,怎么能光看那些虚礼呢?
他严厉地警告那些汉朝的使者,你们只管把每年的东西准备好,否则等到秋天战马肥壮,铁蹄便要南下,到时休怪我翻脸!
汉文帝听使者回来的报告,让他平添一层忧思。看来有中行说这样的人从中搞破坏,两国关系不愁不紧张啊。
稽粥很赏识中行说,也看出他是真心实意地想帮匈奴,因此,对他很是器重。在中行说的怂恿下,每到秋后荒凉时节,稽粥经常派骑兵到边关来活动劫掠。把百姓准备用来过年的猪羊一抢而光。对此,汉文帝很是头疼,这时一个太子门客给汉文帝上书,提出以胡制胡的建议,给边关的少数民族发放武器,让他们共同抗击匈奴。
文帝看到这份上书后很赞赏,这位上书的门客叫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见文帝对其见解比较重视,晁错趁热打铁又连续上书说。戍边不如移民。戍边的危害是很明显的,陈胜、吴广、刘邦都是在戍边时起义。加上粮草供应困难,不如移民到那边安家落户,战时打仗,闲时务农。再就是百姓可以用粮食买官当,即官位进入商业流通环节。晁错的措施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边关又安宁了两三年。
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休养了两三年的匈奴,又开始大举南下。这次骑兵规模竟达十四万,斩关夺隘,前锋部队直达雍县、甘泉(陕西淳化县)。一直对匈奴以礼相待的刘恒,也愤怒了。他集结了五路大军,要御驾亲征和匈奴决战。大臣们慌忙劝阻文帝,但是老实人也有犟脾气。真是忍无可忍了,这次就是死也要和他们玩命。
薄太后得知后极力劝阻,连母亲都出了面,刘恒只得强压怒火,命大将军张相如率部前去。张相如星夜启程,直扑边关,但是却扑了空。匈奴人对占地盘一直不感兴趣,抢了就跑是他们的基本国策。肥壮的牛羊又被他们抢走了不少。在中国的边境抢劫,这已经成为匈奴的习俗。每逢年节就跑到边关来抢一把。把抢劫当过年,这让刘恒很郁闷。
这天,刘恒闲来无事路过郎署,冯唐正在值班。冯唐原是赵国人,父亲时迁到代国。刘恒做代王十七年,冯唐属于刘恒治下的子民。刘恒有意无意地和冯唐拉起了家常:"我听说赵国将军李齐,当年在巨鹿之战中骁勇善战,将军的风采真是令人神往啊,你知道这个人吗?"冯唐道:"我知道李将军,但他比廉颇、李牧差远了"。
刘恒深有感慨连连点头说:"我如果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还愁什么匈奴啊"。这时冯唐却说了一句很不好听的话,他说,就算有廉颇、李牧,陛下也未必会用。
冯唐虽然年长,但在皇帝面前说出此话,这也太不给皇帝留面子了。刘恒虽然不高兴,却又继续问冯唐,你为什么说我不能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呢?
冯唐说:"我是个粗人,陛下别见怪。我听说上古的时侯,将军出战,君王都要亲自推车并嘱咐,朝廷内之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之事由将军裁断,军功爵赏都交由将军处置。原来李牧在守卫赵国边境时,朝廷放手让他选拔十万精兵,北逐匈奴,西抗强秦。后来赵迁信任奸臣郭开,杀了李牧,结果国破家亡。现在魏尚担任云中郡守,不仅军中租税用来养兵,连自己的钱也拿来犒赏将士,所以匈奴怕他,躲得远远的,即使壮胆前来,也被魏尚杀得抱头鼠窜。然而仅仅因为上报歼敌的数目,与实际上缴首级的数目不符,魏尚就被下了大狱。他如果要冒功还需少这几颗人头吗?陛下对大功不赏,对小过重罚,岂不让边关将士寒心吗?
刘恒听得满头大汗,他立即下令魏尚官复原职,冯唐进谏有功,提为车骑都尉。
从刘邦到刘恒,对匈奴主要采取的都是安抚,给点东西,送几个宗室之女去和亲。虽然匈奴不知足,间歇性在边关来回就抢上一把,但终究还没有闹到举国不安的地步。
相关文章
-
红旗屹立薪火相传——大别山精神述评
-
山西的河东地区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
导致王朝灭亡的皇后,为何被后人误认为是男人?这首唐诗有玄机
-
盘点清朝后宫的8位绝色皇后:各有千秋
-
清朝13处龙脉真相,长白山乃龙脉的脊椎
-
人民西南服务团先驱宫家和在涪陵逝世
-
韩国252名精锐特工蒙冤37年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
【校对稿】十八路诸侯120:一心想回洛阳的汉献帝为啥到河东就不走了?甚至赶跑了提议回洛阳的张杨?
-
乌孙是现在的哪个民族 乌孙族的起源是如何
-
王龙飞评《过年:华北根据地的民俗改造》︱“有组织地”过年
-
“公元前”是什么意思?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怎样计算的?
-
阿莱龙:中国中型恐龙(长5米/出土于内蒙古)
-
此女子提供了重要情报,令50万国军招降,毛主席说她是大功臣!
-
张仪最后是什么下场:不受秦武王宠信逃往魏国(因病去世)
-
这一战华野发生分歧,粟总改变计划,改而支持陈老总,歼敌5万
-
又一湖南红色题材扛鼎之作《共产党人刘少奇》明晚央视首播
-
花蕊夫人指谁 花蕊夫人的故事
-
日本侵华时期,为什么不敢摧毁故宫
-
臧知非:传统孝道的历史学分析
-
趣闻:慈禧因为惧怕火车撤掉车头让太监拉着车厢跑
-
谁说古代科举腐朽?这几个故事,今天我们都做不到了
-
中国古代导致人口大减的14次人口屠杀 我们生对了时候
-
这样去念佛,即使堕于恶道也能往生西方
-
我国历史上寿命超过70岁的皇帝只有10个,其中开国皇帝有几个
-
潮汐龙:埃及超巨型恐龙(长30米/仅大腿就占1.69米)
-
揭秘:比金字塔更为壮观的阿房宫的未解谜团
-
勾践为什么能灭掉吴国 勾践成为霸主的原因
-
民国军阀主要将领和地盘详细资料:各系军阀实力
-
东林党人分权运动与明朝灭亡 “明亡于党争”之再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