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利生宝印——龙腾印
原标题:地藏利生宝印——龙腾印
龙作为一个民族的图腾,这个民族就是华夏民族。中国人以龙为图腾并不是崇龙拜龙,而是一种自信的彰显。在诸多文献中不难看出龙是一种厉害的神兽,它呼风唤雨,吞云吐雾,隐则难觅,显则骇人,动则腾于九天,静则潜居深渊,其不测于神变,其力排山倒海吐纳水火,种种能为可称世间之最。但华夏先祖以其神勇智德,御龙有术,降龙有法,故有黄帝骑龙归化,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禹凿河道引水入海,以消水灾更绝蛟患。帝所骑龙是善龙,善龙则以智德御之,女娲大禹所制之龙是恶龙,恶龙则以神勇降之。
我族先人以龙为图腾,正为彰显自己的信心,那就是面对再强大的力量,我们都有能力驾驭征服它;以龙为图腾就是在表白华夏一族有不屈的信心与能力,能够征服驾驭一切强大的力量;以龙为图腾垂示华夏后人,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龙图腾是御龙精神的传承,是真正自信与能力的传承,是先人告诉后人,我们是不同凡响的民族,龙图腾是一种与自信能力并存的自豪传递!
但相传至今,我们却错会祖意,认为华夏民族是龙的传人,这种认知应该是来自于对女娲与伏羲人首蛇身的记载。对于这种记载,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人首以表智德,蛇身以表神勇,人首蛇身是古人描述智德神勇之人的特殊表达方式,或者是古代这些智德神勇之人在某个时空点的相应示现。真正龙图腾的含义是自信的表白,是能力的彰显,是精神的传承,是足以自豪的证明,证明华夏是智德神勇的民族。以龙为图腾证明华夏是一个可以依靠自身智德神勇能够战胜一切强大力量的民族。
今天介绍地藏利生宝印——龙腾印,交流一下龙图腾真正的含义。地藏利生宝印——龙腾印,所塑之龙是古代书籍所载十种神龙之一的骊龙。十种神龙分别为:祖龙、烛龙、应龙、青龙、苍龙、虬龙、火龙、黑龙、云龙或雨龙、盘龙。黑龙就是骊龙。传说十分凶猛的骊龙颌下有一颗宝珠,此珠乃无价之珍,得之者将无贫穷之苦,但因此龙凶猛无比,龙护此珠犹如自己的生命,故而得之甚难。但若得之,即获富足。人欲取之必待其睡,或可得之,但即便得之,骊龙醒后觉察宝珠丢失,必愤杀取宝之人,而收回宝珠。
今天这枚地藏利生宝印,印首所塑骊龙俏皮可爱,温顺安详,抬头坐跨,珠出颌下,一副骊龙献珠之像,这寓意着地藏利生的事业,施以戒定慧,熄灭贪嗔痴,最终可以令众生得到自己本有的无价宝珠——佛性。骊龙的品性代表着贪嗔,睡时失珠代表着愚痴,这正是一切众生不能自证自用佛性宝珠的过患。
若得地藏王菩萨以三无漏学而为调善,即得佛性宝,故此印唯塑骊龙献珠,以表调善之吉祥。众生接受地藏王菩萨戒定慧的教化,得佛性宝则永弃一切贫穷。命有尽时是寿之贫穷,财富有尽时是受用贫穷,心识有尽时是智慧贫穷,心意被忧喜所扰是志定贫穷,常被善恶恼乱是清净贫穷。众生种种苦厄皆是贫穷所致,贪嗔痴是贫穷苦厄的根源。今骊龙可以献珠,贪嗔痴可化为菩提,正是地藏利生的精义所在!
地藏利生宝印,地藏者得佛性宝之菩萨,利者戒定慧之法宝,众生者贫穷失宝之人,宝者真实不虚之利益,印者契也。若菩萨施化众生受教即可契入,得佛性无价宝珠,终获真实吉祥的利益!
愿无尽 行一生,一生行 愿无尽,助力百万家庭拥有‘传家宝’
相关文章
-
思细极恐的清明上河图,隐藏小细节让人背后发凉(城墙无兵)
-
湖北一盲人在深山“登基称帝”,设立后宫,最终结局如何
-
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是什么 作家晓枣所著的轻小说
-
若无“天下”型定居文明,诸子百家恐怕不会出现
-
入朝时他是兵团司令,第二年升志愿军副司令,第三年当志愿军司令
-
家乡的长征故事|湘南明珠,红色永州
-
朱允炆到底去哪儿了:无记载(东明寺出家为僧/当道士)
-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是哪里人,西汉汉中郡城固人(今陕西人)
-
【思想者】1978,真舍不得你走
-
青花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它究竟有怎样的身世?
-
廓羽盗龙:拥有拍翼飞行特征(最小1米/化石分布极广)
-
下月台湾表决十个公投案,其中“东京奥运会正名”在“去中国化”,岛内民众会怎么投?
-
寐龙:辽宁小型食肉恐龙(长1米/与鸟类有亲缘关系)
-
封神中的第一圣人,名气比鸿钧还大,那么,他是谁呢?
-
武则天最后传位给谁?武则天传位是自愿的吗
-
【党史故事我来讲】毛泽东与三口红井的故事
-
近代四大伪君子(康有为、周作人、徐志摩、郭沫若)
-
当过男宠的皇帝:慕容冲(古代最帅的皇帝)
-
戴季英:被毛泽东“永不启用”的开国元勋
-
周恩来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光辉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
理想之城:3大失误,注定赵显坤改革艰难,赢海集团前途未知
-
周恩来同意把总政委之职让给张国焘
-
夔牛再读西游|玉帝实力到底有多强?被孙悟空打趴实属误读!
-
俞晓群|五行占:水不润下之作威虣虐
-
苏轼所在朝代的社会背景
-
神秘消失的宝藏:雷峰塔倒掉后惊现神秘地宫!(图)
-
这11位将领虽然牺牲了,但却能与元帅,大将并称为36位军事家之一
-
那些在汉墓中发现的“古董”
-
司马相如是哪一个朝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