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人烧不出大缸!没想被一成语“打脸”

原标题: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人烧不出大缸!没想被一成语“打脸”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班固

司马光历史是严谨的是不容有误的,而我们对待史学的观念更应该如此。虽然说历史里的事物早已被时光掩埋,但是后人对于时光以及历史真相探究的脚步却从来未曾停息,兴趣也从来都没有消减。

可惜的是在某段时光里曾经鲜活过的人和事物,到现在也就只剩下史书上的寥寥数笔以及几个简单的物件而已。

历史是复杂的,是难以探究的。因此,即使科技发展至今,现在的史学家对于很多的历史细节仍然存疑。

这其中也充斥着大胆的推演与想象,就譬如说今天我们说到的这个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一、世人皆赞司马光砸缸,其真假仍有待考证

相信很多人在懵懂识字之时,就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一个记录勇敢的司马光,当机立断聪明机智的小故事。

文言文里也有记载,“光持石击瓮破之”,随着近现代翻译成白话,就演变成了我们所熟悉的司马光,在7岁之时就勇敢的救出跳进水缸里的小伙伴的,这样的一个机智勇敢的故事。

更鲜为人知的是,司马光的光辉时刻并不仅仅停留在年幼之时,随着年纪一点点的增大,他也逐渐显示出了过人的才学,成为了宋神宗的左右手。

甚至还在对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王安石变法之事上,率领旧党群起而攻之,在政治上文学上都颇有天赋。

纵观司马光本人的经历,也不得不令人感慨,一个人优秀的品性是在小的时候就已经能够看出来的。

而关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也成为佳话,流传了数百年,从未有人质疑过。

原因有二,其一是因为这个故事的流传度实在太广,几乎到口口相传的地步,甚至在大多数人咿呀学语之时就知道了这个故事,故而鲜少有人质疑其真假。

第二则是因为这个故事的来源也非常的可靠,乃是元朝史学家阿鲁图所记载的,其正统性,严谨性都经得过历史的考量。

但是在如今,司马光的故事似乎遭到了一些质疑,质疑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近代的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这到底又是怎么回事呢?

二、收藏大家马未都,犀利大胆提出质疑

首先就必须来说一说马未都先生何许人也,其实说起来这个名字,他的知名度在中国还是很高的。

尤其在国内收藏界领域,谁人不知京都有一位马爷?而说起马未都的家底儿,那也是异常的丰厚。

他的母亲家族世代经商,在年轻时期就能吃到巧克力这种奢侈品。

从小就在机关大院里成长的马未都,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京圈儿公子哥,那些我们提起来名垂青史的人物,对于马爷来说也不过就是一个平时散步随便遛遛弯串门的邻居而已。

小时候经常去叶圣陶家调皮捣蛋,风流才子高晓松也不过是他的一个发小而已。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家族文化的熏陶以及个人的兴趣引领下,我们的马爷开始了自己的收藏。

究其根本,家族的资本和文化底蕴才是他搞收藏的一个最大的底气,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投身在了古玩与收藏之上。

而且他的妻子对于他这样的爱好也是异常的支持,在众多的古玩中,马爷最爱陶瓷玉器,马爷经手过的藏品到底有多少呢?

他这一生最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就是成立了自己的一座私人博物馆,同时这也是中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

这个复观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马爷的骄傲,其实从马未都的生平经历以及他做出的壮举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他对于收藏的热爱和专业。

而知名度如此之高的马爷却曾经直白地表示过,司马光在年少的时期救过人的这件事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司马光砸缸这件事却有待考证,很大程度上全是杜撰。

此番言论,若是出于一个小辈之口,可能也就不了了之,但是竟是出自于德高望重的马爷之口,基于他潜心研究古玩多年,他的言论也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三、拨开历史真相,事实到底何如

很多的人在第一时间听到这样的观点言论的时候是不能接受的,因为在印象中,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一直都很真实,很权威的。

但是马未都先生却在事件的细节上提出了质疑,马爷的观点很简单,司马光在当年确实救过人,但是他所砸的物件却一定不是大水缸而是另有其物。

在故事中能够被轻易打破的大水缸,一定是陶瓷制品,这点毋庸置疑。

而让马未都先生存疑的细节则是以宋代官窑的生产力来看,在宋朝根本就没有办法生产出体积如此之大的陶瓷制品。

换言之,当时的小孩子爬进的并不是陶瓷制的缸,而是另有其物。

对于这种制造大型陶瓷制品的技术是到了明代才慢慢的形成完善,从江南地区慢慢的推广到了全国各地。

因此司马光砸缸本身就是一个谬论,针对马未都提出的观点,不少学者都表示赞同。

那如果司马光砸的不是缸,那他砸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经过充分的调查考证,现在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一个观点便是,当时小孩子爬进的东西叫做瓮,这里的缸其实就是瓮,成语“请君入瓮”中的瓮。

在唐朝,瓮一度被作为刑具,发展到了北宋之时,几乎每家每户家里都有一个瓮,平时就放在院子里,起到储存水的作用。

瓮的烧制手法比较简单,烧制难度也不高,因此在宋代出土的大多数文物里面,就早已有瓮的出现,但从未见过缸。

那为什么在文言文的翻译司马光砸缸之时并未翻译成司马光砸瓮呢?

经过学者的深入研究发现,原来在宋代有另外的一个名词叫做太平瓮,而所谓的砸缸,其实砸的就是太平缸。

结语

时光荏苒,历史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远,但是对待历史的态度这千百年来都是一样的,力求严谨,力求谨慎,方才是唯一出路。

对于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不能放松,马未都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家,其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赞叹。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