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最高片酬只有几十元,拍了17年,《西游记》历经苦难才成为经典

原标题:最高片酬只有几十元,拍了17年,《西游记》历经苦难才成为经典

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改编版的电视剧《西游记》上线,还没引进到了国内。

因为剧情浮夸,国内观众很难接受,仅仅在中国开播了三集,就停播了,原因:观众很难接受。

当时的电视台,每天收到的投诉与要求自己国家拍摄的信件多不胜数。

1982年,中国筹备开拍自己的《西游》经典。

不过当时的设备很差,连基本的吊车、跟拍都没有,甚至摄影机只有一台。

所有拍摄人员都知道这是一场硬仗,但是没有人知道这场硬仗居然打了17年。

作为一部神话大剧,腾云驾雾、上天入地是剧的必备,但当时没有特效与技术团队,并且取景也多是取自真实景色,为此,剧组跑遍了全国各地。

辛苦取景、努力制作“特效”都能克服,但是由于紧缺经费,防护措施经常会减少,所以吊威亚经常出事。

有一次170多斤重的闫怀礼,摔在摄像师的脑袋上,导致摄影师当场就晕了过去。

吊威亚的绳子经常都磨得很细很细,还在冒险使用。

师徒四人,每次都吊威亚上下来,都会庆幸自己又活了下来,境遇真的让人心疼。

尽管如此节约,但是经费还是不够,当时每顿饭的配额只有5毛钱,拍到广州的时候,一碗饺子都已经两块了,正常的男子都吃不饱,大家很多时候都会饿着肚子开机拍摄。

当时,已经需要一些镜头配合航拍了,但剧组根本没有,只能到处求人借飞机,最后好不容易才借来了一架洒农药的直升机。

摄像王崇秋就把自己绑在飞机的肚子上,一个转弯,差点被摔了下来。

很难想象,整部电视剧居然就靠着他手里的那部300P的摄像机完成了下来。

他们中报酬最高的也就是六小龄童,每集片酬也才几十元,片酬低的每一集才三十元,而六年的时间总共才拍了25集。

六小龄童视力并不好,一拍对手戏金箍棒总是误伤其他演员。

后来,导演组才发现六小龄童有200度散光、600度近视,为了练习“火眼金睛”的神态,他白天盯着乒乓球、晚上点一炷香盯着火光看。

当时开拍的时候,六小龄童才23岁,全部拍完时,他已经是年近40的中年人了,这一个角色一琢磨就是十几年。

在这个剧组里,没有主配角,没有助理,甚至部分岗位。

比如摄像王崇秋不仅仅负责摄像,还兼任特效制作和协助武术指导,制片副主任李鸿昌一边找资金,一边还在剧中饰演了7个角色。

沙僧闫怀礼,一人更是分饰了牛魔王、千里眼等9个角色。

即使这样,拍摄工作依然坎坷重重。

第一任唐僧的扮演者汪粤,担心以后戏路变窄,演了三集就放弃了这个角色,之后徐少华临时顶工,演了两年多,因为考上大学,不得已离开了剧组,之后迟崇瑞继续接棒,最终才完成了唐僧这个角色。

当然苦难不止这样,因为物价的上涨,很多的景点开始变成收费,东拼西凑来的经费全部用完之后,原定的三十集,只拍了25集,不得已遗憾关机。

而正是播出时在1988年春节后,一经播出,立刻火遍全国,并且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的奇迹,被奉为神作,成为经典。

当然,即便前作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续集也没有立马跟拍续集。

直到铁扇公主、王母、金池长老等一批老艺术家的先后离世,这个剧组才在1998年7月再次聚首,而这一天足足等了十年。

如果说西游记是童年的回忆,那么片头曲《云宫迅音》就是开启这回忆的一把钥匙,其实这部电视剧的原定片头曲并非是这个,导演一听就觉得不行,之后找到了许镜清让他重新配一段,这才有了这个《云宫迅音》。

这部充满着苦难的艺术结晶,也让这群老艺术家们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2009年4月12日,艺术家闫怀礼因为肺部感染去世,那一天也是六小龄童的生日,从此,六小龄童再也没有过生日。

直到今天,这部剧中的很多老艺术家们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忘不掉的是他们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欢乐!

最后,致敬整个《西游》剧组!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