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蒋介石要除掉宋庆龄为何先杀孙中山秘书杨杏佛?
1933年6月18日,位于上海法租界亚尔培路(今陕西南路)的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一位身穿麂皮夹克和骑马裤的男子走出了大门,身后还跟着一位活泼可爱的少年。两人刚刚踏上停靠在中研院大门口的汽车,突然,意外发生了,几名持枪的歹徒从不同的方向冲过来,向着车内猛烈射击……
杨杏佛,名铨,1893年出生,江西清江人,早年曾在上海中国公学读书,并且加入了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杨杏佛追随孙中山到南京,在临时总统府秘书处工作。
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只持续了3个月,孙中山和袁世凯"南北议和"之后,南京临时政府就解散了,袁世凯表示愿意接收临时政府的所有官员,其中也包括杨杏佛,但他们都不愿意到袁世凯手下做事,于是就作为稽勋留学生,去美国留学。
稽勋留学生是中华民国的首批官派留学生,也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其成员多为原先追随孙中山打天下的革命党人,或者是对辛亥革命有功人士的子弟,他们由临时稽勋局以"酬勋"的名义派遣出国留学。这批留学生热心向学,多数成才,其中杨杏佛、宋子文、张竞生、任鸿隽、谭熙鸿、李四光等人更是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在美留学期间,杨杏佛和一群怀抱着科学救国理想的留学青年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高高举起了科学的旗帜。他们还创办了《科学》月刊,这是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刊物。1917年,《科学》月刊迁往上海,积极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起到重要作用,是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最有影响的科学团体和科学刊物,对近代中国科学事业的推进功不可没。
蒋介石与宋美龄
在美留学期间,杨杏佛学习了西方先进的工商管理和金融管理等相关知识。学成归国后,杨杏佛来到武汉,在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担任成本会计科科长。其间,声势浩大的"五四"青年运动爆发了,上海等地纷纷相应。作为具有先进民主思想的热血青年,杨杏佛认为汉阳铁厂的工程师学会也应该有所表示,响应"五四"运动的号召。然而,令杨杏佛大失所望的是,响应者竟然寥寥无几。后来,他就到了南京的东南大学去教书。
在学生们的眼中,杨杏佛是一名学识渊博、崇尚民主思想的良师益友,备受信赖。然而,在校方领导的眼里,杨杏佛却是一个不安分的员工,他时常在校园里向学生们宣扬马克思主义,讲解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一时间成为校方的心头隐患,校方几次企图将他解聘,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后来学校想了一个办法,对学校进行改革,把整个工科都取消了,杨杏佛自然也就无法再教学了。
1924年,杨杏佛再次找到孙中山,并随同他北上,又一次成为了孙先生的秘书。同年,国民党改组,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杨杏佛追随孙中山奔走南北,奉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真诚合作,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奋斗。
1925年,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在宋庆龄的授意下,杨杏佛主办了《民族日报》,言辞激烈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军阀官僚的媚外丑态,唤起群众参加反帝斗争。
这样一位爱国的仁人志士,究竟为何会招来杀身之祸?这一切还得从风雨飘摇的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开始说起。
上世纪30年代初,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非但不抵抗日寇的侵略,反而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投降政策,在加紧对苏区红军进行"围剿"的同时,更是残酷镇压抗日民主运动,大肆屠杀同胞。全国监狱密布,特务到处横行,许多为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而斗争的仁人志士被逮捕甚至惨遭杀害,国内政局令人毛骨悚然。
在当时蒋介石的黑暗独裁统治下,一批满腔热血的爱国志士,携起手来同蒋介石进行了坚决的抗争。1932年12月29日,杨杏佛与宋庆龄、蔡元培等民主主义斗士,为了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建立了一个进步政治团体-;-;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1932年12月18日,杨杏佛陪同宋庆龄等人到北京调查监狱的状况,之后,便在《申报》上发表了文章,明确阐述了中国民权同盟成立的目的:一、为国内政治犯之释放与非法的拘禁、酷刑及杀戮之废除而奋斗。二、予国内政治犯以法律及其他援助,并调查鉴于状况,刊布关于国内压迫民权之事实,以唤起社会之公意。三、协助为结社集会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诸民权努力之一切奋斗。
同盟的任务是公开反对国民党的一党独裁统治,援救所有被国民党关押爱国的、革命的政治犯,争取民众的出版、言论、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权利。而同盟的领导人及其成员又都是当时的社会知名人士,因此,同盟的存在,让国民党政府既感到惶恐不安又恨之入骨。
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总干事,杨杏佛在任期间,全力以赴地协助宋庆龄宣传反蒋抗日的民主思想,并竭尽所能营救被国民党逮捕和关押的进步人士。由于杨杏佛鞠躬尽瘁的工作,致使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这一进步组织成为蒋介石极为痛恨的眼中钉。
舆论普遍认为,蒋介石要对付的真正目标是宋庆龄。宋庆龄作为近代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无论其政治远见,思想深度,还是个人品格和情操,都为世人所景仰。
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主席,宋庆龄是蒋介石真正想要除掉的人,那么,既然如此,杨杏佛却又为何成了蒋介石的刺杀目标呢?
作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中国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宋庆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的中国,她所拥有的巨大感召力是任何其他人所无法替代的。蒋介石既然以孙中山的继承者自居,他就不得不有所顾忌。正是这种顾虑,使得蒋介石对宋庆龄迟迟难以下手。
蒋介石心里十分清楚,杨杏佛其实就是宋庆龄的左膀右臂,只要砍掉了这个左膀右臂,宋庆龄的民权保障同盟也就无法有所作为了。
自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筹备之日起,杨杏佛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威胁恐吓。然而,杨杏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对此根本不予理睬。
1933年6月18日清晨,亚尔培路上像往常一样安宁。时间刚过六点,街上人烟稀少。这时,一辆轿车在街角的隐蔽处缓缓停下,车上坐着几名神色诡秘的男子,他们警觉地观察着窗外。突然,四人同时打开了车门从车上下来,快步朝不同的方向散去,一眨眼就不见了人影。他们不是别人,正是蒋介石派来取杨杏佛性命的杀手。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大约7点左右,杨杏佛出现了,身后还跟着一位活泼可爱的十几岁的少年,他便是杨杏佛的儿子杨小佛。父子俩走到院中,跨上了杨杏佛惯常乘坐的那辆小轿车,然而,上车之后,杨杏佛才发现,中研院用来接待客人的备用敞篷车堵住了通道。杨杏佛没有多想,就带着儿子下了车,换到了停在前面的那辆敞篷车上。然而,正是这个不经意的决定,使得杨杏佛父子陷入了万分危急的险恶处境。
汽车缓缓地发动了,正当敞篷车从中研院的门口开出,缓慢地拐到大街上的时候,持枪的杀手们突然从街道两旁冲出,围着车身就是一阵猛射,刹那间,枪声大作。
事实上,这场刺杀杨杏佛的行动蓄谋已久。早在1933年的4月至5月间,戴笠就已经接到了暗杀命令,这个老奸巨滑的特务头子立刻在上海建立了指挥部,亲自监督这一计划的执行。
杨杏佛从北平回上海后不久,戴笠便开始了部署。第一个步骤就是监视杨杏佛,以便找出他的行动规律,伺机下手。
特务们很快发现了杨杏佛有骑马的爱好,他们当即认为,在马场对杨杏佛进行狙击,机会最多也最有把握。不料,方案却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
蒋介石认为,把杨杏佛暗杀在租界以外的地区,达不到威吓宋庆龄的目的,他坚持一定要在法租界宋庆龄的寓所附近执行暗杀。
杨杏佛所在的中央研究院就在法租界内,所以特务们最终决定就在中研院附近进行布置,准备趁杨杏佛外出散步或去宋庆龄寓所途中执行暗杀。负责刺杀行动现场指挥的是军统华东区行动组组长赵理君。
参加刺杀行动的人员共有六名,实施行动之前,所有人都举行了宣誓,要做到"不成功便成仁",如不幸被捕,应立刻自杀,决不能泄露军统的行动计划,否则将遭到严厉制裁。
1933年6月18日,赵理君一大早就带领执行刺杀的凶手过得诚等人来到中研院附近,守候伏击。
当杨杏佛的汽车徐徐驶出中研院的大门时,街道两旁突然冲出四名身穿短衣的持枪歹徒,围着车身就是一阵猛射,刹那间,枪声大作,司机胸部中弹,翻身下车,逃命而去。
从听到第一声枪响的一刻起,杨杏佛就意识到,这阵枪林弹雨必定是冲着自己来的。千钧一发之际,护子心切的杨杏佛立刻趴在儿子杨小佛身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着年幼的儿子。凶手分别从汽车的左右两侧,继续向杨杏佛射击。
附近的邻居眼看着凶手们逃之夭夭,却没有人敢上前救助。此时,中央研究院对面三六二号汽车公司的俄国职员培克从楼上飞奔下来,迅速跳上驾驶座,猛踩油门,载着倒在血泊中的杨氏父子向医院飞驰而去。
俄国人培克驾车将杨杏佛父子送至金神父路的广慈医院救治。稍作检查之后,医生便无可奈何地宣布杨杏佛伤到了要害,已经气绝身亡。而杨小佛仅仅是右大腿被子弹擦过,伤势不重,经过治疗,被送入了病房。
杨杏佛被刺身亡的消息一经传出,有识之士无不感到悲恸愤慨,唯有戴笠为此洋洋自得。然而,一个意料之外的小插曲,却使得戴笠的愉快心情大打了一些折扣。六名行刺歹徒之一的过得诚在行动中中弹受伤,被警方逮捕后送往医院救治。特务们违反誓约,没有做到不成功即自杀,戴笠为此感到十分气恼。
戴笠马上通知了在法租界巡捕房任华探长的军统特务,叫他带上一包毒药,通过捕房的关系去接近过得诚。只是,还没等到特务动手,住在广慈医院里的过得诚已经因为伤势过重而死了。
杨杏佛被暗杀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还上演了一出贼喊捉贼的把戏,伪上海市长吴铁城照会了法租界当局,要求限期破案,缉拿凶手,结果自然是不了了之。
相关文章
-
古代的状元是什么官职 是否有什么实际权力
-
兰陵王真实长相图片爆出:长相俊美(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
42岁授少将,44岁罹难,公安处长奉命破案,也惨死侦察现场!
-
中国古代第一高危职业是什么?不仔细计算,您恐怕想象不到
-
西汉匈奴和亲历史解密 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
-
今在世女红军103岁,丈夫是开国将军,儿子是武警少将
-
新宁新增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宗祠、舜皇山旧址上榜
-
红军师长把营长从医院拉出来,多年后师长是中将,而营长成上将
-
鲁智深怎么死的?揭秘水浒传花和尚鲁智深的死因
-
对越反击战中前线攻防战有多惨烈?我军一等功臣迎着炮弹与敌搏杀
-
程万军:独立知识分子刘伯温的晚年悲剧
-
传统武术是古代战争杀人技?其实根本没关系,武僧都练骑马射箭
-
中国最失落的古都:从世界一哥到没落公子
-
三国没你想象的落后!解方程、球体公式、飞行器了解下吧
-
支持与反对争论不下,周恩来为何同意挖掘明皇陵
-
见识:消灭“村霸”,恢复“乡绅治理”模式可行吗?
-
大年初四|今天为什么要迎灶王爷?
-
人彘戚夫人活了多久 戚夫人简介
-
GDP破8万亿,却比第二名少3万多亿,“千年老三”的位置恐将不保
-
他是我国海军第一任司令员,后代3将军2副主席,儿媳是著名歌唱家
-
揭秘:貂蝉最终的结局如何?关于貂蝉的七个故事
-
南齐宣城太守谢朓与宣城关系新论(上)
-
古代为防范假太监,统治者就对女性“痛下杀手”,行径令人发指
-
北洋水师甲午战争沉没船只致远舰在黄海被发现
-
四川治水第一人并不是李冰父子
-
三国赵云有后代吗?大儿子官至虎贲中郎(小儿子不幸战死)
-
历史上的今天|著名物理化学家徐光宪诞辰
-
父亲花钱买官后,询问儿子感受,儿子说出一词,至今仍能用来骂人
-
清朝官员有一怪癖,导致贪官盛行,皇帝却纵容,让他们官越做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