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杜月笙幼子,听从父亲遗嘱不入江湖,无偿捐18亿藏品给国家

原标题:杜月笙幼子,听从父亲遗嘱不入江湖,无偿捐18亿藏品给国家

今年三月,国内外都笼罩在疫情的阴影中,每天不断更新的新闻让人目不暇接。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中,一位远在加拿大的老人因病逝世的消息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

这个老人,名叫杜维善,于当地时间3月7日病逝于温哥华,享年88岁。这个名字或许大家并不熟悉,但他的父亲,却是大名鼎鼎的上海滩名人杜月笙。

身为黑帮老大最小的儿子,杜维善没有走上他父亲的老路,而是以实际行动,赢得了后来人的尊敬——他将自己收藏的珍贵钱币,都捐给了国家。他为何要这样做?

出身豪门的小公子

1933年12月,杜维善出生于旧上海。作为杜月笙的小儿子,他一出生就备受宠爱。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很多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基本的生存都难以保证,杜维善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衣食无忧。

在云谲波诡的上海滩,杜月笙黑白两道通吃,能够呼风唤雨,自然也免不了双手沾满鲜血。但年幼的杜维善在家人的保护下,不了解世道的险恶,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51年,杜月笙病逝于香港。后世对他评价不一,他亦正亦邪,曾反对革命运动,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慷慨的慈善家,曾仗义疏财,捐款赈灾,救济难民,以至于在他死前,全部遗产只有11万美元。为了公平起见,分给每个太太1万美元,每个儿子1万美元。

杜月笙

杜维善和母亲分到的遗产并不算多,但足够他们过上很好的生活了。然而,他不想靠着父亲留下的遗产,坐吃山空,于是和母亲一起前往台湾,开始了新的生活。

杜月笙深知自己树敌众多,如果孩子们踏上自己的老路,只怕性命难保,便叮嘱后人,不要再继续从事黑道生意。

杜维善虽不在江湖,却也对那些勾心斗角的谋划有所耳闻,所以他对于父亲从事的事业也没有太大兴趣,于是一心专注于读书学习,谋求出路。

在完成中等教育后,他前往澳大利亚钻研地质学。留学的第三年,他开始勤工俭学,当矿工、下矿井、画图纸……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努力工作,逐渐积累财富。

热爱收藏的学者

不同于好赌好美色的父亲,杜维善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为此,他走南闯北,遍访古迹,只为寻找满意的藏品。一路走来,他收获颇丰,一生收藏过数万枚古钱币。这些藏品在专业人士看来,都是无价之宝,但对于杜维善来说,却是身外之物。

1991年,杜维善回到他阔别多年的家乡上海。到上海的第一件事,便是参观上海博物馆。在和管理人员交谈后,他得知博物馆内收藏了不少古代钱币,但种类不齐。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年,杜维善再次来到上海,向上博捐赠了367枚萨珊王朝金银币,价值数亿。多少收藏家求之不得的珍品,杜维善就这样毫不犹豫地捐给了国家。

此后,他又先后七次向上博捐赠古钱币数千枚,总价值达18亿。为此,博物馆聘请他担任名誉馆长,举办了隆重的募捐仪式,同时还开设专馆,用于陈列他捐赠的钱币。他捐给上博的各种古钱币,使博物馆的藏品更加丰富,同时也填补了内地对于这一领域收藏研究的空白

此外,他还承担起为上海博物馆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对后辈们进行指导。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曾说,“谈到上博的收藏,一定要讲到杜维善先生,这是绕不过去的,他捐赠的古钱币既有观赏价值,还有非常大的学术研究意义。他的古钱币研究在我们国内来讲是具有开拓性的。”

为了表达对杜维善的感激,赞扬他的贡献,政府将上海市白玉兰奖颁给了他。

媒体和众人纷纷赞扬他大公无私的精神,但他却不以为意,他说:“所有在中国本土出土的古钱,都是中国的财产,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它们应该回到中国去”。

作为漂泊海外的游子,杜维善没有忘本,他心系祖国,时刻关系着家乡的发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心系祖国的海外游子

作为黑帮大佬,后世对于杜月笙褒贬不一,但就教育子女而言,他的理念还是可圈可点的。他曾给孩子留下两条遗言,一是永远不能踏入黑道;二是时刻牢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事实证明,他的子女们都谨记他的教诲,远离黑道是非,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身在海外,心系国家。

从个人角度来看,在父亲的声名之下,杜维善则显得默默无闻了,但他没有依靠父亲留下的财产过活,而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奋力打拼,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年幼时,就失去了父亲的帮助;求学期间,也是独自一人。到了陌生的环境,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他咬牙坚持,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无数个日子里怀着对祖国的惦念,行走在异国他乡。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家世背景没有太大关系,只有靠自己,才能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从国家层面而言,杜维善幼年时,就离开大陆,随父亲前往香港,然后又跟随母亲前往台湾,后来长期定居海外,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两鬓斑白的年纪,他再次踏上了熟悉的土地,并将自己一生的珍藏悉数捐出。

这,不仅是因为对祖国的爱,也是出于信任。他相信随着中国渐渐强大起来,自己珍视的藏品,到了博物馆,能够受到很好的管理和维护。作为一个朴实的学者,杜维善展现出的这份赤子之心,比任何藏品都要珍贵。

而杜维善的行为,也并不是个例。当中国遭遇疫情时,多少海外华人华侨,牵挂着祖国的同胞们,寄来了一箱箱的救援物资。这些物资,不仅承载着拳拳爱国之心,更传递着生的希望。每一个中华儿女,不论身处何地,都怀着同样的爱,任时光流转,世事变迁,这份刻在骨子里的情感,也永远不会改变。

文/枕猫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