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为王的时代,品牌的本质是什么?
原标题:用户为王的时代,品牌的本质是什么?
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不重要,我让人民认为的真相才重要。
——温斯顿·丘吉尔
用户为王的时代,一个好品牌的声誉被毁掉只需5分钟。在公私域越来越火、品牌成活率越来越低、公司规模大小已不再是企业成功的标准、市场占有率也不再等于品牌的当下,让我们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品牌,或许能给未来品牌的发展找到新的答案。
那么,品牌的本质是什么呢?
我们分四个部分来探讨这个问题:
- 品牌应该让用户认识“我”
- 品牌要实现认知重塑
- 差异化制造品牌认同感
- 品牌的定义和思维模型
在商业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是知道品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品牌是一门关于创意的学问,这是一个普遍性的回答,但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
创意作品是表达为先,里面带有某种思想、某种观点、某种情绪。表达是为了获得认识、认同,这样一件作品就是成功的。《奇葩说》节目里,经常有弹幕夸奖辩手“他讲得多好啊!太认同了!”就是典型的表达赞许。
品牌非如此也!品牌的诉求不止步于表达,而是要引发或促成交易行为的发生。创意作品不一定需要改变什么,但是品牌需要,如果品牌不能影响和号召顾客的下单行为,就不是一个好品牌,无论这个品牌理念多么酷、多么善良、多么有正义感,都没有用。“十动然拒”不是品牌想要的结果。
在中国市场,这三十年急功近利求发展的中国企业开始刹车,随着企业存续经营的难度提升和准入门槛的提高,企业主开始静下心来思考,接下来的路怎么走。我们无法不承认,旧的商业模式已经濒临解体,还用早已过时的那一套,例如AIDA模型(attention关注、interest兴趣、desire欲望、action行动的英文缩写,发明于1896年)、4P模型(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渠道、Promotion宣传的英文缩写,发明于1967年),肯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改革,而且这种改革必须是深远而彻底的。
物流、信息传播和现金周转的改变正在影响着原料提供的方式、产品生产的方式、仓储和运输的方式以及交易终端服务的方式。这些改变使得商业的生命周期正在急剧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跟着缩短,消费者正在经受着不断的轰炸和心智考验。
同时,互联网、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将广告彻底改变,把广告变得可与消费者参与互动了。在富媒体时代,营销者将有更多手段和机会影响与改变消费者的选择。如何做到这一点?目前较为一致的声音是,让用户一起参与到广告当中来。
单向说教的产品很难影响用户的行为,用户也不会乖乖地被动接收信息,所以营销者要懂得这个原理:影响用户选择的策略其实就是影响用户的行为,让用户的态度发生改变。为此,你的品牌战略要解决一个最朴素的问题:为什么用户会选择你的品牌?
品牌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消费者能认识你,知道你是“谁”。
说到品牌,我们一般会聊什么?
品牌精神、品牌理念、品牌主张、品牌联想、品牌调性、品牌品味以及品牌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长串的词会陆续从你的嘴里蹦出来。这些概念奠定了品牌无形价值的基础。
什么是真正的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分成五大维度:产品、竞争、渠道、终端、传播。其实它是一套系统性的企业战略。每一个新品牌的出现又或旧品牌的升级重塑,都是在重复品牌战略中每一个要素的动作,按所有要素的相应细节、目的、进程、障碍、优势以及合起来的整个体系,进行推演、完善和呈现。
同样是卖酒,定价不同,打法就不同;渠道不同,打法也不同;终端形象不同,也会影响打法。东抄西抄是做不成品牌的,企业必须有一套完整统一的思想。
品牌战略的构成要素
这一套逻辑,其实和塑造一个人的概念其实是一样的。人不是“纸片人”,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物理属性,如籍贯、血型、星座,也有七情六欲、生活习性和社会地位等后天习得的人物特征,整体构成一个丰满立体的人。
品牌也一样,也有一系列属性,承载着品牌的实际意义,这些意义能被消费者感知,且在一定时间内能保持前后一致。有了这些信息,消费者就能很好地认识你。所以我们说,品牌的首要目的是让消费者正确无误地认识你。
三个知名品牌的品牌战略举例
与此同时,我们又能看到太多的企业因为不知道品牌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因此在具体做什么上原地转圈子。有时,一家公司几经艰辛,好不容易制定了战略,为品牌提出了简单、直接的诉求,接着将诉求交给创意公司去执行。结果,公司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诉求被所谓的创意弄得面目全非。
像一个人不能人格分裂一样,一个品牌也不能前后矛盾,朝秦暮楚。
在品牌建设上,短视思维终将受到市场惩罚,将所有努力付诸东流。品牌建设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品牌不等于单纯追求利润,更重要地是获得公众、行业和用户的认可与尊重。揠苗助长,只会让苗子长不大。
二、品牌要实现认知重塑
消费者接触、购买和使用某种产品,产品便会透过感官在人脑中留下印象。产品输入的这些印象和其他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就会变成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形成对产品的评价),并进而支配人的行为(决心要不要买这个产品)。
这整个过程,就叫做认知。
认知,是人脑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过程。顾客要做出购买决策,就要认识产品、了解产品,掌握关于产品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向消费者传递正确的知识,从而对顾客心理进行引导和引领,就显得非常重要。
品牌依靠企业通过市场营销以及品牌提供商的自身形象(如产品或服务质量、价格、交货服务等)得以经营,最终能否获得市场和顾客的认可要看消费者对品牌本身的认知。
品牌的声誉是通过每一次的履行承诺来积累的。公司通过产品或服务来履行承诺,而品牌则是由公司履行承诺的质量所带来的名声。
品牌声誉公式
承诺并不一定等于真相,而是一种源自消费者心里对你有利的认知。
比如,女孩7岁就开始对化妆品感兴趣,一直到70岁,这60多年一直坚持在脸上下功夫,花钱不说,关键是并没有改变肌肤的本来特质。你只是从便宜的换更贵的,从美白的换抗皱的而已。但女人只要听到化妆品就会很心动,就想立刻拥有,仿佛着了魔一样每月雷打不动地往家里搬快递。对于女人而言,化妆品的真相并不那么重要,变美才最重要。
我们同样熟悉的“钻石”和“脑白金”的例子,也同样如此。钻石代表爱,“爱”这个认知让这颗石头价值不菲。“脑白金”具体有什么功效,很多人至今也不明白,但脑白金当年在消费者脑海里植入了用“送脑白金就等于送健康”的认知,让脑白金成为了当年过年的送礼潮品。
品牌要想赢得更大的声誉,就必须履行更大的责任来实现。现代社会,要想用一个无与伦比、不可阻挡的任务来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你必须有一个原因。
消费者一旦拥有某个品牌认知,他们在购买和使用这些产品的时候就立刻有反应。
这个世界没有真相只有认知,是哲学上面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视野、有限的经历来探索这个无限大、无限变化的世界,那么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就好比盲人摸象,都是不一样的。
名誉需要20年的积累,而摧毁它可能只需5分钟。很多时候,一条微博或一个短视频就可以办到。来自美国的在线调查公司Qualtrics 2019年12月份的报告《消费者如何提供反馈》显示,消费者在获得好的产品体验之后主动分享的意愿降低,但获得差的产品体验之后主动分享的意愿在增加。
- 1/3的消费者(33.7%)表示,他们会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或当面告诉朋友糟糕的体验。对商家来说,好消息是当消费者获得非常好的体验时,会向朋友分享的人更多了(36.7%)。
- 1/5的消费者(20.1%)在获得非常糟糕的体验时,会通过电话(5.1%)、电子邮件(8.8%)或网站投诉(5%)直接向公司发送反馈,但约15%的消费者表示,他们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经历。约10.7%的受访者在Facebook上写过糟糕的品牌体验,4.5%的受访者在Twitter上用多达280个字符告诉别人他们的经历。
- 此外,1/10的受访者(9.9%)表示,他们通过在Yelp或TripAdvisor等第三方网站上发布关于公司的评论或评级,与公司分享了他们体验过的非常糟糕的经历。
在国内,用户希望通过朋友圈、微博、短视频平台,曝光体验差的问题。我们上文说,体验跟情感紧密绑定,差的体验自然会带来糟糕的情绪,如2019年初的“西安奔驰维权事件”,影响就极度恶劣,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舆论,给品牌声誉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此外,我们如果去浏览两个最大的投诉平台“中国质量万里行”和“黑猫投诉”,也能看到大量实时和热议的消费者投诉。这里面都在反映一个问题,品牌建设之事如履薄冰,千万不可大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万劫不复。
投诉平台示例
这么难办的事情,做好了自然能带来无穷的好处,否则企业创建品牌的诉求就不会那么强烈了。品牌作为企业长期运营结果的体现而具有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等种种好处,那么有计划地实现这种结果,比起混序经营、期盼“靠点子制胜”又或干脆靠“天上有馅饼砸下来”的方式,要好得多。
从这一点看,与其说品牌是一门关于创意的学问,不如说品牌是一门关于逻辑的学问。这个逻辑讲的是,如何让企业朝着做大做强的品牌方向跑去。而品牌作为企业运营的结果之一本身而言,也是一种重要的企业资源,它像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一样,时刻召唤自己的“信徒”,让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到,进而不假思索就能挑选到你的产品,它需要时间,是一个长期持续打造和维护的过程。
三、差异化制造品牌认同感
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品牌营销不得不把自身当作一种媒介,让自身能够在产品联系之外的其他方面与消费者产生关联,最终促使消费者参与到愉悦的购物体验中来。
面对彼此的联系,商业与文化更加看重二者之间的共同点而非差异点,因此我们的利益系统和道德系统也获得了统一与融合。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一个追寻利益的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中,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谋求利益”就是企业运营的唯一准则。
然而,利益社会也会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很多公司就利用这样的差异来引导创业,其中一种差异便是在纯粹的利益驱动模式下加入人文意识、环境意识、社会责任考量和道德标尺。
就像迈克尔·西尔弗斯坦(Michael J. Silverstein)和尼尔·费斯克(Neil Fiske)在《消费升级:为什么消费者想要新的奢侈品以及公司如何创造它们》(Trading Up: Why Consumers Want New Luxury Goods and How Companies Create Them)中提出过:“在成熟的市场中,消费者开始转向‘争议产品’,偏爱体验利益,排斥功能利益,亲近精工产品,远离标准产品。”
新品牌的机会,总是来自领先者的市场边缘。里斯和特劳特合著的《营销战》一书讲到:“营销的本质特征是公司间的斗争,是在同竞争对手的对垒过程中,以智取胜,以巧取胜,以强取胜。简言之,市场营销就是战争,企业应该以竞争导向的思维来争取市场。”
总体来说,战略有四种:防御战、进攻战、侧翼战和游击战。进攻战是后来者的必由之路,目的是拉近与领先者的距离并超越之。
如果是新品牌,在营销时考虑的原则问题有以下两点:
- 原则1:从领先者优势中的弱点出击(不要攻击领先者的弱势,它们改正之后会更强大;要攻击领先者优势中难以改变的弱点,这是它们无法改正的)。
- 原则2:尽可能地收缩战线(发动全面进攻是领先者的特权,而不是第二位和第三位应当选择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解放,我们面临的商品和服务选择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给我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因为即使最聪明的人,也无法面对上百个选择。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选择越多,人们越愿意参与。
以前,我们买一条牛仔裤,可能只有直板的,颜色也只是灰色。现在我们走进一间时装店,能发现仅是牛仔裤的种类就五法八门,款型有修身款、简约款、休闲款、宽松款和超宽松款,颜色除了灰色、还有靛蓝色、浅蓝色、白色、黑色,牛仔布后整理的工序有酵素、石磨、喷沙、猫须、硅油、漂色、套色、雪花洗,门襟是使用拉链的还是纽扣的,等等。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其他商品身上,你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你们家附近的超市,光是饼干就有上百种,有普通的威化饼干,也有价格高昂的巧克力饼干。运动饮料有20种,儿童盒装饮料有65种,果汁有85种,茶饮料有75种。
一个典型的超市有超过3万种商品,而且每年又会有超过2万种新商品上架。我们看到,这其中有绝大多数在其中的1-3年里面被淘汰掉。不仅实体商品丰富,虚拟产品也数不胜数。截止2018年,根据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的数据,我国市场上能监测到的APP总数为449万款。
商店为了迎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了林林总总的选择,的确为不同品味、不同体型的顾客带来了方便。但选择过剩也制造了新的麻烦,用户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让自己充满怀疑、焦虑,担惊受怕。
尽管选择越来越多,实际上,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反而降低了。一定程度上,选择的增加, 自主权、控制权和自由度也随之加大,社会也朝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在某些领域,选择最多化已成为金科玉律。不过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时,海量选择的消极作用就会显现。要是可供选择的数目继续疯长,可能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不再是自由,而是一种无形的负担。
多年前,著名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他把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negative liberty)和积极自由(positive liberty)。消极自由是一种“不做”(liberty from)的自由,人们有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不按他人意愿来做事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是一种“去做”(liberty to)的自由,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更有分量。
通常情况下,这两种自由是如影随形的。要是人们无法摆脱想“不做”的事情,也就不会有“去做”的自由,但这两种自由并非总是同时出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哲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也研究过自由和自主的本质与重要性,以及促进二者发展的条件。在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Development as Freedom)中,他对选择本身的重要性和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实际作用进行了区分。
他建议,与其盲目崇拜选择自由,我们更应该问问自己:这种选择的自由是让我们过得更好还是更糟?是让我们变得更灵活还是更被动?是增强还是削弱了我们的自尊心?是让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更亲密还是更疏远?
我们回过头来想,为什么消费者没有办法对那些多出来的选项视而不见呢?
- 第一,营销从业者会用尽千般办法让消费者无法对产品视而不见,它们总是在消费者眼前晃来晃去,想看不到都难。
- 第二,我们容易受其他人影响,总是拿别人选的东西作为参考物。如果年轻人在地铁里看到大家都是用的苹果手机,那么他有可能没两天就在天猫上给自己下了苹果手机订单。
- 第三,我们可能会成为经济学家弗雷德·赫希(Fred Hirsch)口中的那种“小决定暴政”的受害者。我们心理暗示自己“再逛一家店吧”或者“再看一个小时”,而不会说“让我们把所有商店都逛个遍!”“让我们疯狂shopping三天三夜!”在清单里加一个选项往往是很容易的。这就是为什么货架上会从6个增加到30个,一次就增加一个而已。但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你浏览过的商品之多会吓坏你自己。
选择消耗了人们生活中大量的时间,他们不得不整日面对那些绞尽脑汁要卖东西给自己的经验老道的商家。简单来说,人们的选择是一种经验问题,不同领域的人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不同。对于那些人们缺乏经验和相关知识的领域,他们便很难做出理想的选择,因为他们不能很快获得反馈,比如在几十种汽车品牌和数百种医疗药品之间做出选择。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每天要做出近万种选择,这就更需要营销者花一些时间了解人们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是营销者所能做的最好的投资之一。营销者不仅能够通过设计选择体系使人们过得更好,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能使人们很容易实现想要的目标。
当然,选择竞争越来越多,也让营销越来越复杂。尤其是这个时代,数据的海洋一浪接一浪地冲刷到你的电脑和手机上。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依然很难确定哪种营销策略是有效的,尤其是那些业务不直接面对顾客的企业。
与此同时,品牌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正在逐渐降低(约翰·吉泽玛《品牌泡沫》,2008)。要补救这种问题,不应该再采用传统的方式来加强品牌,这只会增加企业的营销支出,从而削弱品牌的盈利能力。
一直以来,营销者们都深信,成功的品牌能够让消费者迅速做出适合自己的、快速的选择。这一过程,与我们的大脑决策系统进化一致。这是品牌赋予产品的力量。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品牌的力量不再如以前那般有力量了。
是不是品牌正在失去自己的创造魔力?其实并没有。只不过,我们正由“人找商品”的时代进入到“商品找人”的时代,消费者赢得了选择的主动权,企业的品牌策略不再一劳永逸。信息的透明,让所有的商品几乎实现了无差别的同台竞技。
用户正在进化,不再满足于“观看”“下载”“表达”等基础行为,开始更注重和产品、内容的共同成长,在消费中寻求情感归属、价值认同。在这个过程中,用户群体也会逐渐形成特有的语言体系和语言文化。
用户行为正在进化
那么,如何让企业跟上进化,创造成功的品牌,消费者能选择我们呢?
荷兰营销专家瓦尔维斯在其著作《品牌头脑》中指出,大脑存在一种品牌算法,类似谷歌和百度那样,大脑也可以进行品牌选择。这个大脑算法有三个标准,指导消费者选择 一个品牌而不是另一个品牌。这三个标准是:
- 相关性:产品或服务越独特,与客户的需求越相关,被客户选择的机会就越大。品牌的相关性越高,越能与大脑中的多巴胺或奖励系统(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更好地联系,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 一致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品牌建设的效果越协调,品牌被选择的机会就越大。连贯一致的品牌发展意味着多年来,品牌一直在向所有客户重复传递相同的信息。这使得大脑更容易检索品牌,并使其成为与他人竞争的赢家。
- 参与性:品牌环境为客户创造的互动性越大,品牌将被大脑算法选择的可能性就越大。大脑形成了许多新的细胞连接,以响应互动环境,从而提高了品牌的可记忆性。
由此,我们也能看到,品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统计学上讲,如果一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小,就说它是“不可能事件”。如果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只有短暂的百十年,在浩茫的宇宙中,亘古的时光长河里,自己的生命恰好出现在这百十年里的概率是极小的,也可以说是“不可能事件”。
如果生命有无数次,就像一朵浪花,在足够久远的时间里,会漂流过一切地方,会成为云彩飞过每一片天空,化作雨滴洒向每一片大地。这样,有今天的生命,就不再是稀奇的事情。因为任何时候,自己都在,只是历经的生命状态和形式不同。
明天的此刻,自己在哪里,做什么,很多人是不难想到的。明年的此刻,自己在哪里,做什么,就没那么容易想到了。十年后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就更难想到了。
那三十年后、一百年后呢?一百年后,大概我们都死了。也有人寄希望于医学的发达、寿命的延长,觉得不太确定。即便死了,葬在哪里,现在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与原子,都跑到哪里去了,仍然是无法料想的。但如果问,一分钟之后自己在哪里,做什么,几乎所有人都能说出来。
总之,越久远的未来,越不确定。这也从另一方面意味着:越久远的事情,越是可以选择的;越近在眼前的局面,越是难以左右的。
短期看,命运是难以选择的;长期看,是容易选择的,而且必定是选择的结果。一个人很难选择一分钟后的命运,一天后的命运;但十年后的命运,选择的程度就大了不少;三十年后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品牌建设也一样,成为成功的品牌,短期来看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却是企业自己选择的结果。如果把时间放远到整个人类商业的历史,可以说,一切成功的品牌都是选择的结果,成功的品牌几乎完全是由选择决定的。
越是如此,品牌建设越是应该成为企业营销部门的核心工作。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网只是改变了传播介质和传播形式,但没有改变人类最底层的人性,而且随着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营销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营销需要非常重视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里关注消费者的不仅仅应该是营销部门,而是整个企业都需要围绕消费者为核心。
所谓以人为核心的营销,其实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现在一些人过于强调营销中销售的一面,但没有把足够精力聚焦在消费者身上——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选择。要想赢得企业竞争,应当在公司建立起合理的内部架构,并且不能一味追求“新概念”来制造好看的KPI数字。同时,随着社会化媒体和大数据兴起后,企业应该建立起以消费者为核心的营销引擎和DNA。
在营销行业有一种说法叫“可预知的分析”。如果我买某款产品的几率是20%,那么他们不一定会给我推送广告,但如果我购买的几率是70%,那么他们一定会向我推送。这就是企业想收集用户数据的原因之一。
企业收集了用户信息之后,除了向用户推送信息之外,还可以做到尽可能少地骚扰用户。比如当企业足够了解一个人之后,就不必再给这个人推送其完全不会感兴趣的内容了。以前是无效的信息过多。随着大数据分析时代的到来,这种垃圾信息、骚扰信息会大大降低,我们能够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营销,减少过度干扰的可能性。
总之,营销的起点不是品牌想要什么,而是用户的大脑决定了用户想要什么。对于如今疲于选择、甚至抗拒选择、不轻易做选择、懒得选择的消费者而言,想办法理解你的消费者、并让你的品牌成为被选中的潜意识行为,将成为我们的优势所在。
斯坦福著名的神经经济学家巴巴·希夫(Baba Shiv)告诉我们说,理性大脑只是把感性大脑已经决定做的事情理性化而已,唯一的永久性解决方法就是让大脑觉得“攒钱”更加性感。同样,让大脑觉得“品牌性感”可以大幅提升消费者选择我们的机率。
一个品牌如果还只是停留在功能层面的炫耀,而不去思考用户的多元价值需求,思考品牌的精神价值所在,品牌就很难性感起来。一个无趣的品牌,只会淹没在浩瀚的品牌海洋之中。如今的品牌,不要仅仅依赖于功能的强大,又或满足于让普通百姓熟悉你,而要常思如何与用户建立情感联系,让用户认同你。
要实现这一点,你必须打破一些规则,不一定是全部,但至少能让你获得竞争差异化的优势,把自己放在既定标准之外。这也会让你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价格无可比拟、与众不同。要想在这个过于饱和,甚至被很多人定义为“无聊透顶”的世界中突围,这是前提,也是成功之道。
四、品牌的定义和思维模型
关于品牌,主要有三种理论:形象说、资产说、关系说。
- 形象说以大卫·奥格威的奥美等4A公司为代表,强调品牌的情感、个性、价值观等等感性价值。
- 资产说以大卫·艾克和凯文·凯勒为宗师,强调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代表着消费者所掌握的关于品牌的知识。
三大品牌模型
这三种理论代表着品牌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一般会结合三种品牌模型一起使用。不管是形象说、资产说还是关系说,仔细对比一下你就会发现,品牌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
品牌建立在人的一系列心理现象和活动之上,如记忆、学习、态度、感觉、知觉、动机、情感等,代表了顾客与产品之间的一种关系。
品牌首先寻求的是人的记忆反应(认识、记住——你是谁?),其次是认知反应(知道、了解——你是干什么的?),然后是情绪反应(认同、喜好——跟我有什么关系?),最后是行为反应(持续购买——为什么我要一直买你?)
最后,让我们给品牌下一个定义。如何从高度竞争中脱颖而出?品牌仍是这个时代最好的人造选择,能极大地降低选择成本。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选择成本其实是最大的成本之一。因此,企业打造品牌的目的是制造差异化,满足消费者的固有偏好。
不要畏惧成为异类,大多数品牌的成功都不是因为它们做得最好,而是因为它们与众不同。更不要畏惧与用户交流,拒绝交流意味着把用户拒之门外。
品牌与用户同频共振
有三种层次的交流:
- “喜欢我”:品牌需要与用户有基本的意气相投和信任基础。
- “与我相似”:在兴趣上有交叉点,使其产生共鸣。
- “在我之上”:与用户心中理想的形象挂钩,让用户产生强烈想要拥有和无限向往的动力。
我们可以用赋值后的“惊喜程度”指数来评估品牌在各个维度上可以达到的期望水平,以及要创造一个与预期水平相关的惊喜效果需要多少惊喜值。
因此,我们可以将品牌看成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代表着消费者的内心戏。当物质满足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理所当然的时候,能给消费者带来无形的心理满足,品牌才能在世界上立足。
差异化能帮助品牌建立竞争优势,它是实现有效品牌定位的基本保证。而这些差异化来自于消费者的底层需求,有可能来自于功能差异(直击感官,让产品成为消费者的生活必需之物),也有可能来自于情感差异(能唤起消费者的美好联想与情感连接)。如下图所示,可口可乐在品牌传播的时候,就会两种差异化策略交替使用,一会感官刺激,一会贩卖情感。
可口可乐的品牌传播策略
能解决问题的答案往往都是最简单的。真正的国民级品牌需要有大格局,不仅要做好营销,制造热点,而且要用好的产品为整个行业创造价值,为渠道提升效率,倒逼整个供应链进行改革。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
这些年,随着信息的爆发,我们好像完全活在一个由品牌支配的世界里,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要创造一个成功的品牌已经越来越困难。
为什么诞生世界级消费品品牌的机会越来越小了?
- 绝大多数品类都出现了领导品牌及第一梯队品牌。领导品牌及第一梯队品牌通过先发优势率先占领的用户心智、巨额投放与对供应链的控制几乎不给新品牌挑战的机会。
- 真正的技术革命并未到来,所以没有出现非常多新的大品类。比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几乎颠覆了功能手机时代的所有品牌。但是在日化这种传统品类里,还是老家居品牌多。
- 缔造品牌的成本越来越高,已经没有什么低成本玩法了。巨头们还故意将成本维持在一个高的水平,让别人无路可走。
或许大家会认为,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每一个品牌拥有同等的发展机遇,但这只是错觉。一个成熟并具有规模复制能力的自媒体团队,一年的成本是500万~1000万元。但要形成真正的势能,仅在自媒体上的投放费用一年起码要几千万元。不然基本上无法形成规模,更不用说创立品牌了。所以,这是一个遍地赚小钱的时代,要缔造真正的伟大,仍然有极高的门槛和壁垒。
尽管困难重重,无数的资本依然前赴后继地投资品牌打造,原因就在于,品牌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的经营成果在企业外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而这个成果指的就是品牌。
品牌打造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由一个无人关注的全新产品或服务开始,用恰到好处的文字、画面、音乐和故事的结合来传递信息并同时调动情绪,把产品或服务转化为某人在某处不可或缺的生活的一部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企业都要面向实现品牌建立的基本条件。
另外,我想再强调一点,有证据表明,具备模型思维的人要比没有模型思维的人更优秀。今天的经济是复杂的,模型的运用,可以降低犯错的风险。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职场从业者也要明白所谓模型只是骨架而已。
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以形驭心,只会是一个唯教条主义是从的花架子,依葫芦画瓢只会谬以千里。尤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你只能不断优化,而无法求得最优解。要让拳意相通,形神兼备,就不只是记住模型,还得去实践当中领悟。
品牌建设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人和时代是不断改变的,你能依规的逻辑就是,要做一个用心之人,要有练功的自觉、习惯和悟性。你要去人间走一遭,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跟这个世界熟络,了解好的东西,跟有趣的人交朋友,你才能保证你不过时,你懂这个活色生香的世界,就能比别人理解深一层。
这是一个持续思考的过程。持续思考,因为处处皆修行;不断学习,因为功夫在诗外;随时成长,因为旧我不足惜。要练功,因为术和道是天下人的,摆在台面上,大家都可以去拿,去看,去交流,只有功是自己的。要练功,因为艺不压身,功不唐捐。
本文由 @汤亚舟andy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相关文章
-
虎年将至,这份走心新春祝福请笑纳(文内有惊喜)
-
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启动2021年度揭榜挂帅项目
-
母婴第一股宝宝树:沦为导流平台,隐形大佬延长“时限”
-
开屏广告太烦人?用这个只有2M的App,助你自动跳过5秒等待
-
看了航天女神王亚平的枕边人,终于懂得什么才是最高级的婚姻
-
惠普电脑休眠怎么唤醒
-
苏宁6.18促销挑战京东价格再低10%背后是零售生态价值的释放
-
“五一档”首日票房5.95亿;阿里回应拆分“大中台”模式:假的;Facebook称其AI技术可以更快发现仇恨言论|猬报
-
新春献词丨期待每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
-
【虎嗅早报】刘强东内部信:一切都是为让京东物流生存下去
-
NVIDIA发布面向游戏开发者的Omniverse
-
硅谷用人口诀:招人要慢,裁人要快
-
这家号称专业做中台服务的公司,怎么看上去像个外包公司?
-
首例“微信赎金”病毒,弹二维码索要110元,腾讯火绒发布“真·解密工具”
-
王思聪在淘宝花了三万买了两只鸭当宠物,网友:肉质怎么样?
-
退押金潮:ofo的至暗时刻,戴威能化解挤兑危机吗?
-
龙岗区开展“深圳第三届企业家日”系列活动:致敬英雄传承精神!龙岗区开展爱国主题企业家日活动
-
资源 | AI Challenger 2018 即将进入决赛,八大数据集抢先看
-
三星Galaxy A9s参数曝光:全球首款后置四摄手机
-
随着社交电商的崛起,唯品会已去日无多
-
“黑榜”常客百度再次被罚李彦宏为何总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
-
RedmiNote11续航实测出炉,Note10低至百元,友商直呼雷布斯残暴
-
三年中增长了50%,谷歌Gmail邮箱活跃用户数量达到15亿
-
加州无人出租最新报告:Waymo规模无敌手,但单车效率已被PonyAI超越
-
腾讯的QQ号价值大!能换车换房?满足什么条件的才有价值?
-
百度网盘关闭种子下载,微信推出信用分,苹果上线免息分期
-
社群管家机器人可做哪些工作?社群助手好用吗?
-
奥拓电子开启“智慧教育百城合作伙伴招募计划”涉及XR虚拟拍摄实训室、数字人实训室等
-
996事件的启示:我们终将忙碌到精疲力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