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腾讯如水,阿里似火

原标题:腾讯如水,阿里似火

作为当今中国互联网的两极,腾讯与阿里被自然而然的拿来对比,从市值到利润,从主营业务到投资收益,从员工收入到二马的财富。但在这些可见的数据之外,有没有能将两家巨头的底色差异一言以蔽之的概括?

在刚刚结束的2018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20周年视频《河流》为我们提供了全新视角。片中腾讯自比“河流”,行万里利万物。如果腾讯似“水”,那么另一极的阿里是否如“火”?曾有人说马化腾是水性,低调沉潜,入木三分;马云是火性,高举高打,气势如虹。这样的水火隐喻是否恰当?腾讯与阿里的差异又是否仅是两人性格的放大?

业务逻辑:涓涓细流与雷霆之火

有位广告公司的朋友曾说:“服务腾讯一些成长中的业务线,很像服务创业公司,前期一般不会有大的营销投入,所以得想好是否愿意陪跑。因为它也许是明天的微信,也许见不到明天的太阳。”

在腾讯,业务发展的逻辑是自下而上的生长,就如涓涓细流,成功的业务往往不论“出处”,是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最终自然汇聚成河。今天成为人们通讯必备的微信,及手游第一经典的王者荣耀,无不是由之前不被看好的“边缘”部门做成的。反观阿里,每一项业务的推进都如雷霆之火引爆的声势浩大的运动。无论是王坚做阿里云,还是张勇做天猫,无一不是先预见趋势,战略引导,再强力执行,拼死落地,最终得以成功。

当然,成功的背面是失败。在腾讯,绝大部分失败的业务会遵循市场规律,尘归尘土归土;而在阿里,无论生死都轰轰烈烈,一项业务的开展往往是以声势浩大的战略发布会开始,此后便是不成功则成仁。如失败,那便是自上而下推倒重来。曾经的“储君”俞永福,在阿里大文娱的位置上落败后,自己失了“太子”位,整个大文娱也是一番自上而下的换将。

然而,在阿里自上而下与腾讯自下而上的业务逻辑背后,是什么在发挥作用?腾讯的能力植根于连接,从狭义来看社交属性极强,而社交的形态往往难于规划。正如当年微信与微博的此消彼长,事前无人能够预知,只有让产品在市场上跑一跑才见分晓。而阿里骨子里的交易属性则全然不同,可以做出预判和形态规划,从淘宝十余年的经营可以看出,但凡新战略的提出皆清晰,但凡落地皆需扎实。因此,业务逻辑是商业本质的延伸。

投资形式:自由流淌与聚薪成炬

美团与阿里决裂并投向腾讯的怀抱,这个曾经闹得满城风雨的互联网风波,其核心是美团并不想向阿里交出控制权。王兴不想退休,美团也还想姓美。看看被阿里收入囊中企业的创始人今何在,就会理解王兴。口碑的李治国、高德的成从武都已离职,优酷的古永锵、UC的俞永福都转岗做投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UCweb的创始人之一何小鹏也直接离职去创了业。

归结起来,阿里的投资就像火,是把吸收来的力量聚在一起,要聚薪成炬。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发生凝聚和同化;腾讯的投资就如水,并不谋求对被投资公司的控制,而是让其自由流淌。所以京东还是那个京东,美团还是那个美团,唯品会也还是那个唯品会。

但无论如火的阿里投资,还是似水的腾讯投资,其背后皆有逻辑。腾讯以社交起家,无论是QQ还是微信,都是天然聚集流量。社交软件本身无法收费,在他们上面产生的流量只有输送给其他企业,才能产生价值。因此,腾讯天然就要将他们输送给京东、美团、滴滴、拼多多们……所以,归根到底,连接不是腾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他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是创造商业价值的手段。

电商起家的阿里,其天猫、淘宝、蚂蚁金服等均可通过交易直接产生商业价值。需要整个生态都符合自己的战略规划和节奏进行产业协同,吸取外界的流量为己所用,并最终在自己的平台产生交易形成闭环。无论是收购UCweb、高德、还是投资微博、陌陌,都有这样的内在逻辑。因此,腾讯天然需要输出,阿里天然需要输入,这一出一进,恰恰如水如火。

此次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宣布重点布局产业互联网,其实是具有先天优势的。撇开AI、云、大数据这些干货不论,没有谁比腾讯更懂用户,也没有谁比腾讯更懂如何获取用户,这对亟需进行互联网升级的政府、企业而言其实是最为重要的。

企业文化:温润如水与风风火火

如果分别在阿里和腾讯坐电梯,会有全然不同的感受。

有阿里员工这样描述:“我在支付宝大楼21楼办公,每天中午如果我不逆乘电梯是下不了楼的——因为大家都逆行了,楼下的同事先坐向上的电梯上来后再下去。”这样的情形在阿里习以为常,但在腾讯,专门有一个叫“瑞雪精神”的传统——倡导不要逆乘电梯,要文明排队等。马化腾曾说:“腾讯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把每一位员工都当作这个家庭的一份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这里可以不用基本的公德礼仪,不遵守职业的规范,没有行为的禁区。”

当然,曾经有人从腾讯跳槽到阿里,立马发现马化腾的“瑞雪”在阿里是无法生存的。“下午发点心水果,晚上发夜宵的时候,如果不飞奔过去抢的话,你只能闻着别人吃东西时那个香喷喷的味道,独自默默的吞口水。”

见微知著,电梯和水果的故事背后是腾讯的谦谦君子和阿里的如狼似户。腾讯内部相对少言寡语,低头做事,只管专心的雕琢产品、代码、设计稿。而阿里内部的口头禅则是“生命在于折腾,不在折腾中崩溃,就在折腾中涅槃!”、“与其怕失败,不如狠狠地失败一次”、“不难,要你干嘛?”

再举一例,阿里和腾讯都办大学。阿里的湖畔大学是高举高打,遍请名宿,而腾讯的青腾大学则低调发布,低调运营。这一切的背后,我们依然要回归业务。阿里是交易产生价值,必须快速地攻城掠地,直面争夺客户且事关生死,所以必须目光如狼,行事如火,甚至以命相搏;而腾讯的业务基因里,是做的是关乎用户感受的社交产品,自然要平心静气,谦和如水,如琢如磨。

最后,虽然很难评判水性腾讯与火性阿里孰优孰劣,但我们无法否认,正是这对水与火的成长和博弈,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的互联网格局,缺少任何一极,中国互联网的故事都不会如此精彩。

刘旷公众号,ID:liukuang110,本文首发旷创投网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