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揭秘成都掏耳朵的前世今生:从“小妾”到“二奶”

原标题:揭秘成都掏耳朵的前世今生:从“小妾”到“二奶”

对成都人而言,老街就像一本儿时的小人书,走进老街,仿佛在翻阅流逝的昨天。对外地人而言,老街如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走进老街,就走进了历史的画卷。

老街一切如昔。一张张竹椅从巷头一直排至巷尾,人们在阳光中摆龙门阵、嗑瓜子、啜盖碗茶。那份慵懒和闲适,让很多身不由己的人顿生妒意。就在我身后,一老汉正斜倚竹椅酣然入梦。我怔怔地呆在巷里,心里萌生出与眼前一切共同被时光凝固的痴望。

宽窄两巷原本是旗人的领地,清康熙年间,清军平定准噶尔部从藏区班师,留下千余官兵永驻成都,其盘踞之地称为少城,少城的中心——宽、窄巷子因此诞生。巷内建筑有明显的北方特色,三面环墙的四合院,黑森森的三重大门,以及上、中、下三房布局。清廷覆灭后,这里依然是达官显贵出入的场所。

民国要员于右任,四川军阀杨森、刘文辉等都曾是此间的主人。其实,两条比邻而居的巷弄并无宽窄之别,只因宽巷子住的是官,窄巷子住的是民,才有了这一宽一窄的称谓。

当你在成都宽窄巷的茶馆静坐闲聊,或在小巷悠然信步时,耳边常常会响起“当啷”清脆的颤抖声。这特有的、招牌式的、专属性的声音,老成都或熟悉成都的人,都知道那是掏耳朵的师傅在向你发出信号,听得你耳朵一阵痒痒的。

掏耳朵是没有吆喝声帮助招徕生意的,而是用手指捏住音叉,然后快速转动,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音叉末端的分叉颤抖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当啷”响声。这是掏耳朵独有的、招牌式的声音,人们常常被那清脆的声音和玩乐性的把玩动作而吸引。

老街逐渐在换新,老茶馆已变得时尚,川剧已被变脸遮盖,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吆喝叫卖声已被高音喇叭置换,热闹一时的人力三轮车也黯然消退,但一路响亮的“当啷”声依然清脆,在老成都模糊的记忆里,只剩下掏耳朵这个老行当是一路清晰的。

成都在快速变脸,不变的是那一批依然活跃的掏耳朵师傅,不变的是那曾经熟悉的颤抖声。

掏耳朵,又叫采耳,成都宽窄巷子靠这门技艺生存的掏耳师傅被外称为采耳师。采耳师们拥有着数十种掏耳工具,如耳扒子、鹅毛棒、铗子、震子、马尾、刮耳刀、耳起、棉花棒、酒精、双氧水、头灯等。

掏耳朵是成都特有的一项休闲活动,在市内随处可见。在茶馆、公园、休闲场所和有名的景点,更是如影随形,犹如寄居。

在这些地方,你会常常见到有人坐在竹椅上,歪着头,闭目,嘴角不时露出一丝发出内心的快感表情,他身旁站着一个人在盯着他的耳朵,拿着一堆工具在打捞、在掏取、在挖掘,好象在寻找什么宝贝一样,这就是掏耳朵。

在成都有句俗话:“来成都不泡茶馆等于白去,泡茶馆不挖耳朵等于没来”,意思是来成都就得掏耳朵,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彰显出掏耳朵在成都休闲文化中的地位,它虽然没有占据成都休闲文化的主导地位,但是不可或缺。

掏耳朵和足疗、按摩、针灸不一样,足疗、按摩、针灸是全国性的,而掏耳朵却是成都独有的。“喝杯茶,掏个耳”已是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现象。

掏耳朵的由来很多:有一种版本是唐朝时期,皇帝来四川视察民情时突遇大风,皇帝的口、鼻、耳满是沙子,但耳朵里的沙子怎么也弄不出来。于是请了当地有名的掏耳朵师傅,顺利帮住皇帝把沙子从耳朵里清理出来。皇帝龙颜大悦,重赏了该师傅。受此启发,有心人就专门研究掏耳朵这门能事,后来便一直流传下来。

传说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无论如何掏耳朵毕竟是件令人精神享受的事情。

对于掏耳朵的发展,有人形象地把它比喻为从“小妾”、“二奶”到“贵妇人”。话虽然有点俗,仔细琢磨确实是那么回事。很久以前,掏耳朵是附属于理发的,是理发后作为讨好节目,属于免费赠送给顾客的项目,是理发的“小妾”。后来这个“小妾”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愉悦,被大家慢慢认可并承认其价值。便逐渐从理发中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职业存在。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文革期间,掏耳朵行为被定性为资本主义尾巴,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于是,那些掏耳朵师傅只能在地下偷偷摸摸地进行,不敢拿到台面上来。因此,俗称“二奶”。

从理发中分离出来后,掏耳朵并不能单独存活,于是“嫁”给了茶馆,成为茶馆的一个衍生品。和茶馆是依赖和寄居的关系,既相互提携,又相得益彰。因为很少有人会突然想起要掏耳朵而特地跑去找,也没有见过有人专门开个掏耳朵的店铺。

一般都是在茶馆喝茶,见到有掏耳朵的,为了愉悦自己的神经,顺便掏个耳朵。现在有的掏耳朵甚至连茶馆也不依赖了,而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独立出现在一些游人旺盛的旅游区或景点,于是就变成了景点的“贵妇人”。

严格说,掏耳朵摆脱理发,成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是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快,个体经济顿时活跃起来。资阳、安岳一带靠手艺吃饭的生意人,利用农闲时间闯入成都开始掏耳朵生意。她们按照预先给自己设计好路线,专门找人多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又以休闲场所为主。

所以茶馆、公园、市场、广场、河边、小区都是师傅们涉足的主要地方。虽然挣不上大钱,却也能养家糊口,虽然不能大富大贵,总比种田清闲得多,有的干脆搬入城市。就这样,掏耳朵的队伍一天天壮大起来。

前些年,掏个耳朵的价格还是1.5元,后来随着物价的上涨,2元、3元、5元、10元这样升起来,有的旅游景点甚至20元。现在成都街头、露天茶座、公园等地掏耳朵差不多是10元。一旦进了高级的茶馆或洗脚城,价格就会高很多,在宽巷子、锦里这样的景点定价是20元。听说在一个洗脚城里甚至高达70元,所以掏耳朵的收费和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掏耳朵是四川特有的一种文化。从传统到现代,民间至今仍有三大快活之说:采耳,捏脚,洗澡。耳部是人体最重要的听觉器官,其神经系统非常敏感,顾客能在酥痒、紧张、刺激的体验中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松,因而又有人将其称为“小舒服”。不仅如此,掏完耳朵还要按摩,捏颈,捶后背。是啊,喝茶舒心,按摩,捏颈,捶后背则是养身,成都人真的是很懂得享受生活。

成都的“老耳朵”已欲罢不能,外地游客更是好奇心切,跃跃欲试,特别是那些老外。很难想象得出四川人能在这么小的耳朵上,做这么大的文章,而且已自然而成一套操作程序和行业标准。“大舒服”不能乱来,就让“小舒服”放纵吧!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