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要把女孩儿称为“丫头”
原标题:古代为什么要把女孩儿称为“丫头”
在古代小说中常看到把女孩儿喊为“丫头”,如《红楼梦‧第十五回》有:“忽听那边老婆子叫道:‘二丫头,快过来!’那丫头丢了纺车一径去了。”其实现在中国人还沿用这种称呼。但为什么要把女孩儿称为“丫头”呢?
古代“丫头”一词,最初并非用来代称女孩,而是专指幼童头梳丫髻的发式。如唐朝刘禹锡《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诗:“丫头小儿荡画桨,长袂女郎簪翠翘。”又宋朝杨万里《入建平界》诗:“溧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古代不只是女孩儿梳双髻发式,男孩儿也都将头发编扎成两束,盘在头顶左右两侧,因形状类似兽的两只角,故称为“总角”,后来被用来代指未成年男女。如《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
古代女孩子在束发插簪举行“笄礼”后,便将头发留长。女孩们会在头上梳起左右对称的两个发髻,这双髻就像个“丫”字形,也因此就把“丫头”代称为女孩了。如唐朝刘禹锡的《寄赠小樊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意思是脸上有许多装饰的十三、四岁女孩儿,迎着春风姿态柔美婉约的对着人。
“丫头”不只代指女孩子。古代的婢女常常梳着丫形发髻,故婢女又被称为“丫头”,据考证早在宋朝就有这种叫法了。如宋朝王洋《弋阳道中题丫头岩》诗中自注曰∶“吴楚之人谓婢子?丫头。”又《水浒传‧第四五回》:“迎儿这个丫头,已自做一路了。”另《红楼梦‧第四回》:“因那日买了一个丫头,不想是拐子拐来卖的。”
另外,婢女也可以叫“丫鬟”,因为梳双髻叫“丫头”,而髻是实心的;鬟则是把头发绾成环形中空的发髻,所以叫“丫鬟”或作“丫环”、“鸦鬟”了。如《红楼梦‧第三回》:“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又《儒林外史‧第三回》:“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都有。”另南唐成彦雄《夕诗》:“雕笼鹦鹉将栖宿,不许鸦鬟转辘轳。”
其实“丫头”还可以是父母对女儿,或是长者对晚辈女孩亲切的称呼。如《红楼梦‧七十一回》:“贾母∶‘这才是凤丫头知礼处。难道我的生日,由着奴才们把一族中的主子都得罪了,也不管罢?’”在《老残游记‧第十五回》:“方才为这一个毛丫头的事,商议了半天,正经勾当,我的烟还没吃好。”这里毛丫头的意思是小女孩,但却含有些许轻蔑称呼的意味。另外,在古代只要是未出嫁的女子,就算是老年都还可以在头上梳双髻,让别人一看就知道。
相关文章
-
城市别称中的动物形象,很多人知道羊,但出现最多的是这两种
-
四野打的最惨烈的一战,林彪都急的三天睡不着
-
百年前八国联军发现北京是个露天大厕所,其实明清时就有人“道中便溺”
-
丰润出了个“将军村”马庄户走出三位将军
-
北魏与南朝的中原争夺战解密历史档案
-
李世民是哪里人
-
李元芳这个"检校千牛卫大将军"相当于现代什么军衔
-
邢善萍同志不再担任山东省委常委
-
盗洞打得精准,但墓中宝物却保存很多,古代的盗墓前辈厉害了
-
太医为何不是太监?因为两者有很多细节上的差别
-
回忆:那段数十万日本女性被卖出海外的殖民史
-
陶祖莱研究员谈:陶冶心性,始于对治性格偏颇
-
宋仁宗狸猫换太子事件揭秘 狸猫换太子到底是怎么回事
-
【周末读史】杨靖宇将军:里岔沟突围战以少胜多
-
党史百年天天读|11月11日
-
总理逝世43周年,一起回顾周恩来一生的精彩瞬间
-
田忌为什么要杀孙膑:没有杀(二人是好友关系)
-
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后人生活状况
-
贵州小山村却藏着明朝皇室,尚方宝剑刚掏出来,就被村长没收了
-
大型恐龙:始马门溪龙 首次在中国云南省发现(身长15米)
-
常德人文地理丨水城常德(四):商周秦汉时,古城常德一面枕江,三面临湖,水波连天,浩浩淼淼……
-
一头公牛加一头母牛猜三个字 这个题目的答案其实很简单
-
中国人在古代都如何过生日?
-
图兰角龙:已知最早的角龙科动物(长7米/9000万年前)
-
皇太极有多爱海兰珠 独宠一人(历史认可的偏爱)
-
当过男宠的皇帝:慕容冲(古代最帅的皇帝)
-
虞允文墓的守墓人,祖辈已经看守八百年,还有不一样的待遇
-
古代真实宫女的生活状态:卑微的生活与牲畜无异
-
打下谅山后 许世友在越军女兵营看到了这样一幕 当即大骂:无耻